《典藏:中国通史》原是为适应抗日时期的大学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学习教材,采用白话方式著述。《典藏:中国通史》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以历史通性为入门点,叙述经济、政治和文化学术的流变;下编以时间顺序叙述史实变革,系统梳理纷繁的历史知识。作者以深厚的国学功底融合社会学、人类学等西学,行文严整而平易,加之全书史实清晰、注释明晰、见解独到,非常适合国学功底不深的历史初学者。为了方便阅读,《典藏:中国通史》修订了通假字,增加了注释,统一了纪年。
当我们打开吕思勉编写的《典藏:中国通史》,走进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自然能够体验那种君临一切的奇特感觉。此时心如止水,宁静安然,恰如室外无言的星月,美文佳句不期而至时,或击案称绝,或吟哦出声,甘之如饴。愿这“典藏”之作能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一块绿荫,助大家在自己的漫漫行旅中搭起一座可供休憩的风雨亭,对抗庞大、芜杂、纷繁的外界侵扰。
《典藏:中国通史》:妒忌的感情,是何从而来的呢?前文不是说,妒忌不是人的本性么?然两性间的妒忌,虽非人之本性,而古人大率贫穷,物质上的缺乏,逼着他不能不生出产业上的嫉妒来。掠夺得来的女子,既是掠夺者的财产,自然不能不努力监视着她。其监视,固然是为着经济上的原因,然他男子设或与我的奴隶发生性的关系,就很容易把她带走,于是占有之欲,自物而扩及于人,而和此等女子发生性的关系,亦非得其主人许可,或给以某种利益,以为交换不可了(如租赁、借贷、交换等。《左氏》襄公二十八年,庆封与卢蒲婪易内;昭公二十八年,祁胜与邬臧通室;现在有等地方,还有租妻之俗;就是这种制度的遗迹)。再进,产业上的妒忌,渐变成两性间的妒忌,而争风吃醋之事遂多。内婚的禁忌,就不得不加严,不得不加密了。所以外婚的兴起,和内婚的禁止,也是互为因果的。掠夺婚起于游猎时代,在中国古书上,也是确有证据的。《礼记·月令》《疏》引《世本》说:太吴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托诸太吴,虽未必可信,而俪皮是两鹿皮,见《公羊》庄公二十二年何《注》,这确是猎人之物。古婚礼必用雁,其理由,怕亦不过如此。又婚礼必行之昏时,亦当和掠夺有关系。中国农业起于女子,捕鱼在古代,亦为女子之事,说见第十一章。农渔之民,都是食物饶足,且居有定地的,畋猎对于社会的贡献比较少,男子在经济上的权力不大,所以服务婚之制,亦发生于此时。赘婿即其遗迹。《战国·秦策》说太公望是齐之逐夫,当即赘婿。古代此等婚姻,在东方,怕很为普遍的。《汉书·地理志》说:齐襄公淫乱,姑姊妹不嫁。“于是下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日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把此等风俗的原因,归诸人君的一道命令,其不足信,显而易见。其实齐襄公的姑姊妹不嫁,怕反系受这种风俗的影响罢?《公羊》桓公二年,有楚王妻娟之语(何《注》:媚,妹也)。可见在东南的民族,内婚制维持较久。《礼记·大传》说:“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其庶姓别于上(庶姓见下章):而戚单于下(单同殚),婚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族而弗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然则男系同族,永不通婚,只是周道。自殷以上,六世之后,婚姻就可以通的。殷也是东方之国。《汉书。地理志》又说燕国的风俗道:“初太子丹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民化以为俗,至今犹然。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后稍颇止,然终未改。”不知燕丹的举动,.系受风俗的影响,反以为风俗源于燕丹,亦与其论齐襄公同病。而燕国对于性的共有制维持较久,则于此可见。燕亦是滨海之地。然则自东南亘于东北,土性肥沃,水利丰饶,农渔二业兴盛之地,内婚制及母系氏族,都是维持较久的。父系氏族,当起于猎牧之民。此可见一切社会制度,皆以经济状况为其根本原因。人类对于父母亲族,总只能注意其一方,这是无可如何的。所以在母系氏族内,父方的亲族,并不禁止结婚;在父系氏族内,母方的亲族亦然;且有两个氏族,世为婚姻的。中国古代,似亦如此。所以夫之父与母之兄弟同称(舅),夫之母与父之姊妹同称(姑)。可见母之兄弟,所娶者即父之姊妹(并非亲姊妹,不过同氏族的姊妹行而已)。而我之所嫁,亦即父之氏族中之男子,正和我之母与我之父结婚同。古代氏族,又有在氏族之中,再分支派的。如甲乙两部族,各分为一二两组。甲一之女,必与乙二之男结婚,生子则属于甲二。甲二之女,必与乙一之男结婚,生子则属于甲一。乙组的女子亦然(此系*简单之例,实际还可以更繁复)。如此,则祖孙为同族人,父子则否。中国古代,似亦如此。所以祭祀之礼:“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礼记·曲礼》)殇与无后者,必从祖柑食,而不从父柑食。(《礼记.曾子问》)近亲结婚,在法律上本有禁令的,并不限于父系。如《清律》:“娶己之姑舅两姨姊妹者,杖八十,并离异。”即是。然因此等风俗,根深柢固,法律就成为具文了。古代所谓同姓,是自认为出于同一始祖的(在父系氏族,则为男子。在母系氏族.则为女子)。虽未必确实,他们固自以为如此。同姓与否,和血缘的远近,可谓实无关系。然他们认为同姓则同德,不可结婚,异姓则异德,可以结婚,理由虽不确实,办法尚觉一致。至后世所谓同姓,则并非同出于一源;而同出于一源的,却又不必同姓。如王莽,以姚、妫、陈、田皆黄、虞后,与己同姓,令元城王氏,勿得与四姓相嫁娶(《汉书。莽传》)。而王诉、孙成,以得姓不同,其女转嫁为莽妻(《汉书.诉传》)。此等关系,后世都置诸不论了。所谓同姓异姓,只是以父系的姓,字面上的同异为据,在理论上,可谓并无理由,实属进退失据。此因同姓不婚之制,已无灵魂,仅剩躯壳之故。总而言之,现在的所谓姓氏,从各方面而论,都已毫无用处,不过是社会组织上的老废物罢了。参看下章自明。……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是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生于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自学成才。自1905年始,先后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文史大家钱穆、赵元任等都是他的学生),并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1926年后,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江苏省政协委员。吕思勉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工作,一生著述800多万字,其著作有1923年出版的《白话本国史》四册,后又著成《吕著中国通史》两册。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还著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等作品。 吕思勉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方面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对其颇为推重,曾说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他不仅是一位史学专家,而且对经学、文字学、文学都有深刻研究。他治学严谨,作风踏实,为人诚朴,谦虚谨慎,深为时人所称道。
两个洋八路的中国情缘 本书特色米勒大夫和中村护士,分别来自德国和日本,却成为了八路军战士,在中国的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上救死扶伤。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相识,在人民的...
苗族文化史 本书特色 此系作者在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继《苗族史》、《中国苗族通史》等专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本书试图对苗族的传统文化,从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思想...
俍傜何在-明清时期广西浔州府的族群变迁 内容简介 《联海拾趣》是一本辑录对联趣闻的书,其宗旨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者探幽发微、披沙拣金,搜集...
《陶艺美学录》内容简介:《生活月刊》原创作团队寻访了十多位宝岛知名陶艺家和茶道家,纪实书写他们的心路历程与创新探索,以及各
开明中国历史讲义 本书特色 《开明中国历史讲义》,是开明众多课本和讲义的重要一种,由文史研究大家王伯祥和宋云彬先生合编,共七十讲,内容从三皇五帝到中华民...
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日本 本书特色 “狮心王”的塑像还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前静静地矗立,拿破仑的战旗已经在莱茵河畔扬起。《贝尔武甫》的诗篇还在吟游诗人的口中传唱,...
成语里的中国历史 本书特色 宣传语:一本以成语为线,联结中国历史的著作,图文并茂、简明有趣,新鲜实用,尤其适合中学生阅读。编辑推荐:1. 本书选取了一百个耳熟能...
世界上最受人追捧的花朵及其掀起的非凡热潮的故事在17世纪30年代,成千上万的荷兰人被卷入了一股近乎疯狂的交易热潮中。他们之中
《打造你的黄金人脉》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人际关系类图书。人生在世,有诸多财富,金钱、健康、知识、人脉等等,都为我们更好地生
中国古籍中的“康国”,即指撒马尔罕;欧洲的粟特学家都希望能以“康”为姓,事实上唯独康马泰因其名为Compareti而独享此荣耀,而
史记-(全四册) 本书特色 司马迁所著之《史记》是世界史学巨著,文学杰作,又是我国的**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
《会计核算业务实战演练(实训版)》内容简介:本书以完全仿真的资料为基础,按照实际工作中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步骤,分别介绍了往来
历史上的大阴谋(插图本) 内容简介 关于读史的益处,前人见仁见智的论述多矣。史籍是真实的、庞杂的记录,一般说来它多以时间为序杂陈于读者面前,也或以事件为线索,以...
本书是作者毕生成果完整而定论性体现之一。它以精警生动的文笔,得心应手的叙述,熨贴入微的观察,展现了学术大家的最高智慧,以
纳粹德国只存在12年的时间,纳粹时期的劳资关系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魏玛共和国时期和联邦德国时期的模式。这种被称为“企业共同
早期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艾兰教授历年作学术研究,写作有关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和考古方面的论文选集。其中有不少曾在中国的一些学术刊物上...
史学概论 本书特色 本书接触到当代史学发展的趋势、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以及当代史学跨学科发展向史学研究提出的新问题等。对多数民族学生来说,它有助于启发思维、激发学...
TheliberationofEuropeandthedestructionoftheThirdReichisastoryofcourageandendurin...
《上海历史之源:福泉山》内容简介:上海福泉山遗址的发现,极大推动了上海地区史前考古的进展,完善了上海自马家浜文化到马桥文化
太平天国词语汇释-史式文集-第一卷 本书特色 我这一生研究过的学科不少,课题也不少,可以分为许多部分。出版社要出我的文集,那么,先出哪一部分呢?首先考虑的是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