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与实践哲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五辑

现象学与实践哲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五辑

作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14-11-01

评分:5分

ISBN:9787532767809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现象学与实践哲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五辑 内容简介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五辑):现象学与实践哲学》是“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丛书第十五辑,部分收录了2012年11月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现象学与康德哲学”专题会议论文,部分为约稿或来稿,作品质量高,代表国内外现象学*新研究成果。

现象学与实践哲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五辑 本书特色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地区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次合作努力的成果。它致力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进行现象学的探讨。它要回答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什么是现象学精神 它能否以及如何与中国人文精神相结合 本书是《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丛书的第十五辑《现象学与实践哲学》,由倪梁康等编著,部分收录了2012年11月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现象学与康德哲学”专题会议论文,部分为约稿或来稿,作品质量高,代表了**外现象学*新研究成果。

现象学与实践哲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五辑 目录

【现象学与实践哲学】
胡塞尔于“一战”期间的政治践行与理论反思
胡塞尔现象学反思概念的伦理向度
理性先天,或情感先天——康德、胡塞尔和舍勒在伦理学建基问题上的争执
论舍勒对康德道德哲学“形式主义”的批评
自由的敞开——康德与海德格尔的自由观比较
人性的人——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与传统人文主义的批判
自然与人为——康德、海德格尔与中国传统思想
自由感与真实感——席勒和阿伦特对《判断力批判》的政治阐释之比较
【伦理思想传统与现象学】
亚里士多德主义与现象学
康德主义与现象学
功利主义与现象学
埃德蒙德·胡塞尔:从理性到爱
【硕士/博士论文精要】
交互肉身性作为超越论现象学论题
奠基与统一——胡塞尔“整体与部分”理论中的奠基问题
【资料】
2012年中国现象学研究论文与著作统计
编后记

现象学与实践哲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五辑 节选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五辑):现象学与实践哲学》:不过,海德格尔却认为,“作为”的真正意涵是“成就”与“完成”(dasVollbringen)。当一件事物成就自己时,这代表,在“本质”圆满的过程中,此物发展自己,所以,“作为”成就的结果只是原有的事实。换言之,我们无法成就原本不存在的事实。举例来说,一匹马无法成就理性,因为理性不属于马的结构。此外,当马吃草的时候,它的“存在”是隐蔽的,可是,当它在草原奔跑的时候,它正在完成“奔驰”的“作为”,同时,对马来说,奔驰是“本质”的活动,其次,在活动中,马的“本质”将得到展现。在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解释人与马的关系。人可以奔跑,可是,人却无法像马一样奔驰,因为这不是人的“本质”,不过,人却可以骑马奔驰,这时候,人与马的关系不应该是驾驭关系;人将马看作为代步的工具。依照海德格尔的理解,在马的奔驰中,人与马的“本质”会一同展现出来,因“骑马”是人的“作为”,同时,在人的作为中,马的“本质”将在“人的活动”中得到完成。在马奔驰的活动中,我们看见一件事实:人与马是一体的,此外,当人与马的“本质”一同显现的时候,人与马的共生关系将得到展现;这是*高层次的“存在关系”(dasSeinsverhaltnis),基本上,思考必须成就思考者自己与思考的对象。在思考中,思考者与思考对象的“存在”会逐渐展现出来。不过,两者是一体的:当思考者的“存在”得到展现时,思考对象的“存在”也会展现开来,相反地,当思考对象的“存在”藏隐时,思考者的“存在”就不会显现出来,所以,两者的关系就不是“主体一客体一关系”。事实上,哲学只有一个问题——“存在”的问题,所以,“存在”是真正的思考对象。思考者与一般思考对象的关系是“存在关系”,因此,当思考在“存在关系”中发动时,“存有者”的。存在”就会以它的“存在方式”(dieSeinsweise)展现,例如,-奔驰”的“存在方式”展现马的“本质”。所以,当思考者进行思考的时候,虽然,思考的对象是“存有者”,可是,思考的真正对象是“存在”:在思考中,当“存在”得到彰显时,“存在关系”就是人与“存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思考就是“存在”的活动。这时候,“存有者的存在”将一同彰显出来,所以,思考成就*高层次的作为。海德格尔认为,因为形上学设定的禁锢,所以人们从未真正思考“存在”的问题,同时,他们认定,“存有者的存在”就是“存在”,换句话说,传统对“存在”的理解完全来自“存有者的存在”,所以,人们思考“存有者的存在”,可是,却认定,“存有者的存在”与“存在”本身是一样的。在传统形上学的论述中,虽然人们以为,他们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与解释,可是事实上,他们的理解完全来自“存有者的存在”,但是,“存在”与“存有者的存在”之间有永远无法消灭的鸿沟。在海德格尔的理解里,在柏拉图的哲学开展时,“存在”与“存有者的存在”之间的错置已经形成,所以,从柏拉图以后,人们对“存在”的理解就是形上学的理解,换句话说,从柏拉图以后,“存在的遗忘”(dieSeinsvergessenheit)就是形上学建构的基础。在这里,我们想再回到原先的问题:什么是思考的“作为”?当思考是一种“作为”的时候,在“存在”思想上,思考的“作为”如何展现?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认为,思考的“作为”成就“存在”与语言之间的具体关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