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论

语文课程论

作者:张心科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4-12-01

评分:5分

ISBN:9787533465599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语文课程论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梳理,细密辨析了语文课程的缘起、性质、发展变化,并以此思考和建构语文教育的当下和未来,将带给读者对语文课程和教育的更深理解。

语文课程论 本书特色

本书重新建构了语文课程论体系,八章分别选取语文课程的八个基本问题——课程名称、性质、设置、目的、知识、载体、文化、选修,以关注现实、回溯历史、预设未来的思路对这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从现实问题切入(增强现实针对性),然后梳理历史(开拓认知视野),*后提出新的观点并进行阐述(推动学术研究),依次提出了语文课程名称的“名称——概念”说、课程性质的“重回——超越”说、课程目的的“三个维度”说、课程设置的“分进合击”说、课程知识的“三种知识类型和建构路径”说、课程载体的“教材分编”说、课程文化的“三个层面”说、选修课程的出“大学——中学”说。在研究方法上试图消解所谓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述与作、照着说与接着说等等之间的区隔。

语文课程论 目录

 2013年4月15日目录序做有“根”的学问:基于史料、史识的言说   潘新和1
 前言1
 **章语文课程名称论
 一由群名改为“国文”
 二由“国文”改为“国语”
 三由“国语”“国文”改为“语文”
 四由“语文”改为“汉语”“文学”
 五近年“语文”更名的方案及反思
 第二章语文课程性质论
 一本质主义倾向的语文性质观
 二反本质主义倾向的语文性质观
 三超越传统的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语文课程性质观
 第三章语文课程目的论
 一从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确定语文课程目的
 二从动态的言语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来确定语文课程目的
 三从静态的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确定语文课程目的
 第四章语文课程分合论
 一古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的分与合
 二近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的**次分与合
 三近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的第二次分与合
 四近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的第三次分与合
 五现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零星、偶发的分合试验
 六对课程分合的反思与重构
 第五章语文课程知识论
 一对过去语文课程知识重构历程的回顾
 二对当下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运动的审视
 三对未来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路径的设计
 第六章语文课程载体论
 一语文教材的基本类型
 二语文教材选文的组织方式
 三语文教材选文的功能种类
 第七章语文课程文化论
 一传统文化知识
 二传统表述工具
 三传统教学方法
 第八章语文选修课程论
 一清末民初国文分科制昙花一现
 二五四运动前后国文选科制正式兴起
 三南京政府成立后国文选科制逐步取消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文选修课长期不受重视
 五选修课程兴亡的启示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论 作者简介

张心科,男,安徽宣城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教研室。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史、文学教育研究。已在《课程·教材·教法》《红楼梦学刊》《教育学报》《教育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出版学术专著《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8.7万字)、《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41.8万字),编著《民国儿童文学教育文论辑笺》(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28万字),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等课题多项。曾被评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