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后一口气:布努艾尔自传

我的最后一口气:布努艾尔自传

作者:布努艾尔(西)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3-07-01

评分:4.7分

ISBN:7563340106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我的最后一口气:布努艾尔自传 内容简介

本书是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艾尔的自传,书中讲述了作者平淡而传奇的一生。作为与20世纪同行的电影导演,他经历了**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曾被流放到墨西哥。但所有这些磨难都不能消减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他独特的个性:平易近人、幽默诙谐,但有时对人对事却又有着强烈的偏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代电影大师活生生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的造作和伪饰,只是一份真实。

我的最后一口气:布努艾尔自传 本书特色

“电影馆”出版的本意而言,是为了拓出一个关于电影、电影史、电影作者、电影理论的对话场域,我想,这也是我对“中转”这一系列的期待。多元化的时代与独白的文化结构,间或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大悖谬之一。凭借电影,我们重返20世纪,尝试理解和探寻新世纪别样的世界与多元的表达,多种可能的生活与多个维度的生命。

我的最后一口气:布努艾尔自传我的最后一口气:布努艾尔自传前言

总序凭借网络,凭借数码技术,电影迟到地成了21世纪某些中国都市人的生活方式,而不仅是偶一为之的娱乐消遣。以DVD为主要载体,电影成了美丽的出窍游魂。它溢出了幽暗迷人的影院空间——尽管电影始终是并将继续是影院艺术,脱离它原本跻身的放映厅、资料馆之“洞穴”的奇特氛围,进入了个人的世界。于是,它可以是某种时尚、消费、娱乐,可以是某些优雅的文化、思想和表达,也可以是一类社会的行动和介入。如果说,影院原本是20 世纪个人主义者的集体空间,那么,录像带、VCD、DVD将其撕裂/“还原”为个人的私藏。当“电影”溢出了胶片和影院——电影的血肉之躯,也是空间的囚牢的同时,它也开始丧失它在历史上曾拥有过的特权封印。看电影,**次具有了多种方式,开启了无数可能。电影史大致与20世纪的历史相仿佛。于是,它不仅是对炽烈而短暂的20世纪的记录和目击,而且它本身便是20世纪历史的一部分,富丽,炫目,间或酷烈沉重。它原本是工业革命和技术奇迹的一个小小的发明,与生俱来的遍体钢铁、机油与铜臭的味道。曾经,它不过是现代世界“唯物主义的半神”的私生子,一个机械记录、机械复制的迷人的怪物。为电影的创造者们始料不及的是,电影不仅迅速地介入了历史、建构着历史,而且改写和填充着人类的记忆。从杂耍场的余兴节目起,电影不仅复活了可见的人类(贝拉·巴拉兹),不仅以“闪闪发光的生活之轮”拯救了物质世界(克拉考尔),不仅满足了人类古老的、尝试超越死亡和腐朽的“木乃伊情结”(安德烈·巴赞),而且以“作者电影”开启了一个电影大师的时代,一个电影自如地处理人类全部高深玄妙谜题的时代。一如“短暂的20世纪”浓缩了人类文明史的主要场景,实现并碎裂着人类曾拥有的全部乌托邦梦想,电影在其短短百年之间成长为人类*迷人的艺种类之一,拥有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经典,自己的大师,自己的学科,并已隐隐显露出夕阳的色彩。有趣的是,在“上帝/人/作者死亡”的断然宣告声中,电影推举出自己“作者/大师”的时代;在现代主义艺术撕裂了文艺复兴的空间结构之后,电影摄放机械重构了中心透视的艺复兴空间。电影的历史,由此成为一个在20世纪不断焚毁、耗尽中的历史中的建构性力量,同时以电影理论——这一一度锋芒毕露、摧枯拉朽的年轻领域——作为其伴生的解构实践。电影,从品位/身份的反面,成了品位/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成了反身拆解晶位、质询身的切人点。摄影机暗箱成了社会“意识形态腹语术”的*佳演练场和象征物,电影解读则成了意识形态的魅式。在中国,电影尽管目前西方舶来,其悠长历史,却不仅大致与世界电影史相始终,而且几乎正是一部帝国、殖民、对抗历史的镜露版。但20世纪后半叶,间隔着冷战和后冷战的冷战逻辑,西方电影、大师、理论登陆本土不时仍需“中转码头”。这一次,这处“码头”是来自台湾远流出版公司的“电影馆”系列。……

我的最后一口气:布努艾尔自传 目录

丛书总序
1.记忆
2.重年琐忆
3.兰达的鼓声
4.萨拉戈萨故居
5.康吉妲的回忆
……

我的最后一口气:布努艾尔自传 作者简介

作者布努爱尔,西班牙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的电影大师,一生导演了三十多部电影。其中《被遗忘的人》获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纳萨林》获戛纳影展国际奖,《比里的亚娜》被评为戛纳影展最佳影片。译者刘森尧,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曾赴英国攻读电影。著有《电影生活》、《导演与电影》,译有《电影艺术面面观》、《电影表演与艺术》等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