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中外文化综论

老舍与中外文化综论

作者:谢昭新著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4-12-01

评分:5分

ISBN:9787567611443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老舍与中外文化综论 目录

总序
绪论老舍的文化心理结构
**编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
**章老舍与儒家文化
**节老舍思想行为中的儒家精神特质的生成
第二节老舍与儒家的“仁”“礼”思想
第三节老舍与儒家的“中庸”思想
第四节老舍与儒家的生命价值观
第二章老舍与中国古代文学
**节老舍与唐代传奇小说
第二节吴梅村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老舍诗学的“现代性”审美品格
第二编老舍与外国文化
第三章老舍与西方基督教文化
**节老舍与基督教的结缘
第二节老舍的基督教精神
第三节老舍作品中的基督教文化色彩
第四章老舍与外国文学
**节老舍小说理论与西方文学思潮
第二节老舍与英国文学
第三节老舍与法国文学
第四节老舍与俄罗斯文学
第五节老舍与西方现代派文学
第三编老舍与五四新文学
第五章老舍小说“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生命力
**节初期小说对市民社会心理的探寻
第二节30年代探讨“国民性”的思想的深化
第三节40年代对国民精神特点的深入审视和思考
第六章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艺术形式的创新
**节对文学创作方法的多元吸纳与广泛运用
第二节对小说本体艺术特征的新的探索
第三节追求小说文体的完美与格式的创新
第七章老舍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节创造现在式中国形象
第二节创造过去式中国形象
第三节创造民族振兴的中国形象
第八章老舍小说的悲剧艺术世界
**节由命运悲剧到社会悲剧
第二节普通人物的性格悲剧
第三节悲剧意识的生成发展
第九章老舍小说喜剧艺术的审美价值
**节喜剧艺术的生成发展
第二节喜剧艺术的审美价值
第三节老舍小说喜剧艺术的文学史价值
第四编中西文化的交汇
第十章在中西文化交汇中构建和谐文化观
**节对社会和谐、民族和谐的文化追求
第二节对人文与人性和谐的深层探讨
第三节和谐文学思想的构建与实践
第十一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的理想爱情叙事
**节追求与消解的理想爱情叙事·
第二节初恋情结的原型想象与理想爱情叙事
第三节历史文化想象与理想爱情叙事
第四节女性意识和爱情观念
第十二章中外文学“悍妇”形象的想象再造——虎妞形象源流考
**节虎妞形象原型来自市民社会家庭生活
第二节虎妞形象是作家复杂文化心理的投影
第三节中外文学“悍妇”形象的想象再造
第十三章《骆驼祥子》“说”与“写”的民间叙事艺术
**节“说”与“写”的民间时空连结
第二节“说”与“写”的民间艺术技巧
第三节“说”与“写”的民间情怀表达
第十四章从《四世同堂》到《茶馆》一老舍小说与戏剧的沟通“
**节小说和戏剧“创作的中心是人物”
第二节《四世同堂》与《茶馆》的结构模式
第三节《四世同堂》**部与《茶馆》的**幕比较分析
第四节老舍小说与戏剧沟通的主客体原因探索
第十五章老舍散文的艺术风格
**节从忧郁到“狂喜”的审美意识
第二节感觉精微,色彩的情感表现
第三节心灵的旋律,语言的音乐美
后记

老舍与中外文化综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从事老舍研究三十多年的成果结晶, 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共辑录谢昭新先生论文20余篇, 是对老舍文化心态、创作心理、情感表现、艺术审美价值以及老舍与中外文化关系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全书分为四编, 主要内容包括: 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 ; 老舍与外国文化 ; 老舍

老舍与中外文化综论 节选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老舍与中外文化综论》:其次,中国传统文化重直觉、重感情的思维方式,也对老舍的感触事物方式、审美知觉能力产生影响。西方文化重逻辑、重理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把直觉、情感看得比理智更重要。老舍初期创作就是用这种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去感触事物,决定审美价值取向的。因而,他的“感情老走在理智前面”,“感情使我的心跳得快,因而不加思索便把*普通的、浮浅的见解拿过来,作为我判断一切的准则”。这里所说的“浮浅的见解”,即指他“软而硬”人格中的“硬”的一面所支配下的正义感。正义感成了他审视事物的直觉洞见,以此来“咂摸世事的滋味”,表达他“除恶向善”的社会理想。像这样凭直觉、感情写出来的作品,不可能对事物作深入开掘,而只是将思维活动限制在事物的表层之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情不会给人以远见”,直觉不会使他创作出深刻的作品来。这就使他一方面重感情、重直觉,另一方面又要用一定的理智去“管束着感情”。不过,他初期的创作总没能够用理智管束住感情,而只有到了30年代,他真正调整了情感与理智、直觉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后,将理智纳人情感的思维活动中,才创作出一系列深刻的作品来。老舍的创作经过从重感情、重直觉到重情感与理智相结合的变化过程.是老舍文化心理结构的自我调整过程。再次,老舍小说里的人物大都缺乏自我精神扩张,他们总是以个性压抑或屈己从人的生命形态出现的,这就使他们在人际情感关系上具备“东方精神文明”特点。前面已隐约提到,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组合里,东方文化的和谐、静美特点之所以表现突出,就是因为作为家庭成员,他们都是以牺牲个体意识、服从“家”的文化观念为前提的。在家庭里,人们要服从“家长制”;在社会上,人们要听命于君,绝对服从*高统治者的统治。这样就造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级治一级,一级也甘心于被一级统治,人的个体意识全部消亡,而代之以起的是群体意识的增长。中国人如果没有这种群体意识,就很难在这个文化氛围里生存下去。你要去张扬个性,很快会被群体吃掉。老舍没有描写个体意识被吃掉的那一面,而大量描写个体意识在服从群体意识的精神律动下的矛盾、痛苦、感伤和哀怨。以中年人的爱情婚姻为例,《离婚》中的老李是在压抑“诗意”、“浪漫”个性的情况下,与李太太组合成家庭的。组成家庭后,他和妻子在情感、性格、举止、言谈诸方面,都呈现不协调状、不相容状。尽管他对李太太的俗气十分嫌厌,但他还是在这个家庭苟活着、敷衍着,尽着丈夫的职责。他压抑了对马少奶奶的潜性爱的追求,使得这个家庭在经历了闹“离婚”的风波后,很快平静下来,又恢复了东方家庭的“恬静”。同时,在祁瑞宣与韵梅的结合中,韵梅也不是瑞宣原来所追求的对象。她只不过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观念的需要,被迎娶到祁家来的。因此,瑞宣在对待韵梅的态度上,虽然没有老李对太太那种浓重的嫌厌气,但对韵梅说话做事总离不开家长里短的俗文化气质也流露出不满。可见,他们这种合乎传统文化观念的“美满婚姻”,恰恰掩盖了婚姻个体“不美满”的成分,而不满意的个体却以强烈的自忍,压抑内心的痛苦,以利对方。对方则在无知的承受中,享受这不是幸福的“幸福”。在这里,传统文化表面上的“和谐”掩盖了内里的不和谐,表面上的“静美”掩盖了内里的不静美。如果说这些小人物在家庭内部是以个性压抑的形态出现的,那么,当他们走向社会后,他们的个性仍然得不到舒展,他们还是以忍让屈从、克己从人的生命形态出现,去寻找作为社会的“人”、传统文化中的“人”的位置。但是,他们却很难找到。像张大哥(《离婚》),他信奉的哲学:一辈子做好人,一辈子安分守己,可是,他却不断地遭受厄运。像祥子(《骆驼祥子》),他没招谁也没惹谁,安分守己地拉车攒钱,可是社会却不容许他存在,迫使他堕落。像祁天佑(《四世同堂》),他遵纪守法、规规矩矩地做生意,但地方日伪政权却偏要加给他一个“奸商”罪名,拉他游街示众,逼他自杀。这些安分守已、忍让屈从,符合儒家传统思想的人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又是民族文化的悲剧。它让人们看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文化,既继承了传统文化性格,又破坏了传统文化性格。它继承的是传统文化的劣性东西,而破坏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质东西。不管是张大哥、祁天佑,还是作为下层车夫的祥子,他们的人生哲学都含有“柔”的一面,但“柔”中又含有生命的进取精神,尤其是祥子,他有骆驼似的坚强生命意识。……

老舍与中外文化综论 作者简介

谢昭新,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在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现当代著名作家研究上,著述甚丰。出版学术专著3部、合著4部、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5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100多万字。在韩国《中国学报》等国外杂志发表论文4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2000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04年获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现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研究》和安徽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学思想研究》。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特殊津贴。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