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文献的衍生和通俗化——以近古时代的传刻为中心(上下册)》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对经学文献的衍生与通俗化研究有助于厘清繁复的经学文献的衍生情况,帮助读者把握对明清士人有实际影响的经学读本,有助于了解思想史的真实面貌。本书以经学文献的传刻为中心进行了详实的考察,学术脉络清晰。既有开拓创新,也有解疑释惑和纠谬辨误。
近古时代经学文献在流传和刊行过程中,为满足民间广大受众的多元需求,不断地衍生出新的不同类型、不同级次的文献,并表现通俗化的倾向。《经学文献的衍生和通俗化——以近古时代的传刻为中心(上下册)》立足于正经注疏和“五经”“四书”两大主干系统,兼及其他系统或载体、以及日本佚存经学文献回传的研究,通过对各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经学文献的传承、流变、编纂、刊行的考察,透视出近古经学文献衍生的脉络和规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通俗化倾向。
顾永新,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经学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斯文有传 学者有师》(大象出版社)、《欧阳修学术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化史纲要》(合著,北大社)。
梵蒂岡图书馆所藏汉籍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由《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汉文写本和印本书籍简明目录》和《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汉籍目录补编》组成,使我们了解到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汉籍...
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跨国民族视阈下的巴尔虎蒙古人身份选择 本书特色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跨国民族问题在我国民族问题中的定位开...
大国精神系列丛书:英国精神 本书特色 《英国精神》是小故事,大精神,用故事解读英国;为大众解惑的英国镜像让国人自省的大国素描;大国崛起的谜底是什么?首在精神耳。...
宋刻集韵--古代韵书系列 本书特色 《集韻》雖然是在刊修《廣韻》的基礎上编成的,但韻目名稱和次序都與《廣韻》有所不同,反切也根據實際語音進行了更訂。訓釋的繁略也...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 本书特色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与《乡土重建》写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是费孝通先生观察并研究中国社会本质的系列性经典著作,也是&ldq...
《沉思录》内容简介:《沉思录》写于奥勒留担任罗马帝国皇帝期间,战乱不断、灾难频发的时代环境促使奥勒留经常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李宗吾与厚黑学李宗吾与厚黑学前言 厚黑学,是我在满清末年发明的,分三卷,上卷《厚黑学》,中卷《厚黑经》,下卷《厚黑传习录》。1912年3月,在成都《公论日报》,...
《视觉〈圣经〉:西方艺术中的基督教》编者以生动的文字,介绍了作品原典出处、画家生平、艺术风格,并别出心裁地以图示的方式对画面结构进行了分析。《圣经》不仅是一部宗...
江浙访书记 内容简介 谢国桢博览群书,熟谙版本。他曾到各地鉴定古籍,每见善本、孤本,则作笔记,记述版本情况、史料价值。《江浙访书记》是谢国桢生前*后一部著作,记...
《低生育陷阱》内容简介:自1990年公布的日本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出生率跌到了历史最低值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直到现
国际名人看中国:中国人的精神 本书特色 本书原著是辜鸿铭*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全书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英...
文明是副产品 本书特色 作者用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从◆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些人类早期的*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
《民族主义(中文版)》内容简介:民族究竟是什么?为何对人们来说,民族归属感如此重要?理解了民族主义,就能理解占据着当今新闻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 本书特色 央视记者刘骁骞凭借一线报道被称作美国骚乱中“一个熟悉的中国人”。他打入巴西贩毒集团内部,和毒贩畅聊生死。著名记...
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 目录 **章 人的情感第二章 为什么人类如此情感化?第三章 社会结构、文化与情感第四章 情感唤醒的基本原理第五章 交易需要与情感唤醒第六...
川田稔,1947年生,日本历史学者。名古屋大学博士,专攻政治外交史、政治思想史。现为日本福祉大学教授、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著有《第一次大戦後日本の国民国家構想と...
2013/12-新京报 传媒研究-第三卷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聚焦传统媒体的转型,针对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所出现的问题既面临的困境、路径探讨,我们邀请了国...
“裂缝间的桥”:解读摩尔根《古代社会》 本书特色 名家解读经典名著丛书(第2辑)。经典名著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而成为传世之作;名家解读经典名著的著述,也同样会因为...
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有《传统,记忆与希望:鲁迅与批判历史意识》、《悲剧视角,创伤感觉,历史蒙太奇》、《以创伤基调的革命后历史:本雅明的启...
报刊与文化身份:1898-1981中国妇女报刊研究 本书特色 《报刊与文化身份:1898-1981中国妇女报刊研究》指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新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