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爱玛-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作者:奥斯汀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年:2014-12-01

评分:4.9分

ISBN:9787536072848

所属分类:儿童文学

书刊介绍

爱玛-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内容简介

世界文学巨匠积淀千年的珍贵遗产
著名翻译家呕心沥血的传世译本
原汁原味、清新隽永的全译名篇
外国文学权威资深学者的名著导读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集权威性、艺术性、完整性和收藏性于一体,为您筑建一间典雅高贵和书香馥郁的书房!

爱玛-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本书特色

文学名著永远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大家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这套文学名著宝库精选世界文学名著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和被市场认可且为学术界首肯的传世名著,拥有包括蒋天佐、戴望舒等数十位资深翻译家和全国知名院校教授、博士构建的权威译者队伍,更为准确地诠释全世界人民的精神瑰宝,给新老读者带来一股新世纪的全新人文气息。
这套“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图书将为您筑建一间典雅高贵和书香馥郁的书房。世界文学巨匠积淀千年的珍贵遗产,著名翻译家呕心沥血的传世译本,原汁原味、清新隽永的全译名篇,外国文学权威资深学者的名著导读,欧洲顶级设计师的装帧设计理念,国际一流的印制工艺,打造烫金击凸、玲珑绝美的典雅外观,精彩大气、感人至深的美式封面图、欧洲内芯插图,从而使得该套丛书具有权威性、艺术性、完整性和收藏性。

爱玛-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节选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爱玛》:约翰·奈特利夫妇在哈特费尔德没有耽搁很久。天气很快有所好转,该走的人还是得走。伍德豪斯先生像往常一样,试着劝说女儿和所有孩子留下来,却*终还是不得不目送大家启程离去,然后继续为可怜的伊莎贝拉的命运叹息:可怜的伊莎贝拉,与令她衰老的丈夫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余生,看到的尽是他们的优点,却忽略他们的缺点,总是天真地忙忙碌碌,正是快乐女性的典范。就在他们离开的当晚,埃尔顿先生给伍德豪斯先生送来一个便条:一个篇幅很长、格式措辞很正式礼貌的便条,埃尔顿先生用了*为正规礼貌的客套用语。便条上说:“我将于明早离开海伯里,前往巴斯。应友人盛情之邀,遂定去数周。鉴于天气和生意上的种种原因不能亲自登门告辞,甚为遗憾,请允许我出于个人原因暂离伍德豪斯先生。对于您友善的款待,我十分感激。伍德豪斯先生若有任何吩咐,乐意效劳。”爱玛又喜又惊,埃尔顿先生这个时候的离开正是她所希望的,她钦佩他居然能想出这个主意,虽然他宣布要离开的方式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他对爱玛父亲充满礼貌的话语再好不过地表明了他的怨恨,因为信里一点儿也没有提到她。在他公开表示的赞美里,她什么分儿都没有——连她的名字都没有被提及。她认为这么明显的变化、这么严肃的告别加感谢信,肯定逃不过她父亲的眼睛。然而,这张便条竟然没有引起父亲的注意。他为这突然的旅行感到惊讶,担心埃尔顿先生也许不会一帆风顺安全抵达,因此并没发现信里的语言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便条甚是有用,为他们孤独的夜晚提供了新鲜的思考和谈论的话题。伍德豪斯先生表示出了忧虑,爱玛却精神极佳,以她惯有的敏捷思维加以劝说,消除了父亲的顾虑。她决心不再让哈丽特蒙在鼓里了。爱玛确信,哈丽特已经恢复了身体,令人可喜的是她将会有足够的时间在那绅士回来以前改善状况。于是,她第二天拜访了戈达德夫人,去作出必要的、郑重的忏悔。她不得不亲手毁掉她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希望,不得不向她描述那个自己推荐过的人的无礼性格,然后承认,在过去的六周,自己对此问题的所有观点、所有观察到的事情、所有信念和所有预言都大错特错,彻头彻尾地判断失误。这种忏悔让爱玛再次感到羞耻,看到哈丽特的泪水,她觉得再也不能原谅自己了。哈丽特极力保持理智——没有责备任何人,表现出她原有的老实和谦虚。这种性格对她的朋友特别有利。爱玛秉性直率和恭谦,在她看来,亲切、可爱都属于哈丽特而非自己。哈丽特自称无可抱怨,能被像埃尔顿先生这样的一个男人爱上是极大的荣耀,她永远都不可能得到他的爱,只有对她这么偏袒和友善的伍德豪斯小姐才会觉得这是可能的。哈丽特泪流满面,毫不掩饰地表现悲伤。在爱玛眼里,这种尊严才是*值得尊敬的。她倾听着哈丽特的诉说,带着理解的心情试着安慰她。此时此刻她深信哈丽特比起自己更加高尚——像她那样的品质远比爱玛的聪明才智更能成为她自己的福利和快乐。见天色已晚,爱玛不能老傻待着,她离开哈丽特时满脑子都是她的谦卑谨慎,她强迫自己一辈子不再想这事。仅次于父亲的要求,她目前的*大任务就是竭力安慰哈丽特,通过比做媒更好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友情。爱玛带她去哈特费尔德,以一贯的友善方式待她,努力通过书籍和对话让她忙碌起来,逗她开心,把埃尔顿从她脑海中彻底赶走。爱玛知道,要完全治愈这种创伤,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她认为,在这样的问题上,自己不是一个称职中立的仲裁者,特别不可能同情埃尔顿先生对自己的爱慕之情。但就哈丽特这个年龄,从万念俱灰到恢复平静这样一个过程,或许在埃尔顿先生回来后便可完成,这样他们就可按普通朋友的身份交往,不会有任何情感的泄露或加深的危险,这种想法似乎是合情合理。哈丽特的确认为埃尔顿完美无缺,仍然认为他的人格、善心都无人能比。事实证明她比爱玛预料的还要爱他。在爱玛看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单相思带来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爱玛也相信这种由爱情无法得到回报带来的痛苦在埃尔顿身上是不会很沉重的。埃尔顿先生回来后,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公开表现出他的冷淡,爱玛对此毫不怀疑,如果这样的话,她认为哈丽特就不会再坚持把看到他、想到他作为幸福之事。他们三个人居住在同一个地区,完全在同一个地方,这对每个人都不好。然而他们任何一个都没有能力搬走,或使这种社会关系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他们必须见面,并妥善处理这种关系。戈达德夫人家的几个同伴们谣言四起,使哈丽特更加悲伤,埃尔顿是学校所有老师和大姑娘们的偶像。只有在哈特费尔德她才有机会听见别人冷静适度地谈论他,数落些他令人厌恶的事实。爱玛知道,哪里跌倒就得从哪里爬起。爱玛觉得只有哈丽特从痛苦中恢复了,自己才能得以真正的安宁。……

爱玛-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