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事实

历史的事实

作者:奥古斯都·库比茨克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4-12-1

评分:9.3

ISBN:978722411287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奥地利]奥古斯都·库比茨克(1888—1956)

一个谦虚、温和、酷爱音乐的奥地利人。从1904年到1908年,作为阿道夫·希特勒唯一和真正的朋友,库比茨克陪伴在希特勒左右,一开始是在林茨,然后是在维也纳,他们在那里共居一室。两人由于对戏剧的共同爱好而建立友谊,又因为截然不同的性格而走向完全背离的人生。

库比茨克的内心完全排斥纳粹党,他曾礼貌、坚决地拒绝了希特勒提供的所有机会,却在希特勒穷途末路的时候加入纳粹组织,只为忠于青年时代的友谊。

1945年,当库比茨克因为与希特勒的这段友谊而在美国人的监狱里蹲了整整16个月后,他决定将自己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回忆付诸笔端。他遵循着自己的最高原则:不添油加醋,也不讳莫如深,只按事实说话。

作品目录

第一部分青年友谊在林茨
初次谋面
罕见的友谊
希特勒青年时代的画像
母亲的照片
回忆父亲
回顾学生时代
斯蒂芬妮
对理查德·瓦格纳的狂热
年轻的民族主义者
线条画、颜料画与建筑
幻灭
第二部分漂在维也纳
阿道夫到维也纳去
阿道夫母亲去世
“来吧,古斯塔夫!”
施图泊大街29号
皇城
自学与阅读
皇家歌剧院
阿道夫创作歌剧
“巡回演出”的帝国乐团
伤别离
对女人的态度
在国会
分道扬镳
第三部分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奥地利]奥古斯都·库比茨克(1888—1956)

一个谦虚、温和、酷爱音乐的奥地利人。从1904年到1908年,作为阿道夫·希特勒唯一和真正的朋友,库比茨克陪伴在希特勒左右,一开始是在林茨,然后是在维也纳,他们在那里共居一室。两人由于对戏剧的共同爱好而建立友谊,又因为截然不同的性格而走向完全背离的人生。

库比茨克的内心完全排斥纳粹党,他曾礼貌、坚决地拒绝了希特勒提供的所有机会,却在希特勒穷途末路的时候加入纳粹组织,只为忠于青年时代的友谊。

1945年,当库比茨克因为与希特勒的这段友谊而在美国人的监狱里蹲了整整16个月后,他决定将自己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回忆付诸笔端。他遵循着自己的最高原则:不添油加醋,也不讳莫如深,只按事实说话。

精彩摘录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他总是显得格外认真,这种表现与他十六七岁的年龄很不相称。他可以认真地去爱,去赞美,去恨,去鄙视。但有一样他无法做到,那就是对某件事情一笑了之。哪怕是他不感兴趣的事物,比如运动,这样一种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在他眼里都显得同等重要。他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新问题,他都绝不会敷衍对待。要是在现实中没有找到答案,他就足不出户,花大量时间翻阅书籍,冥思苦想并对这个问题刨根究底。这种惊人的钻劲儿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品质。而其他年轻人的一些思想在他身上却难觅踪迹:“得过且过”、“活在当下”、“听其自然”的愉快态度。即便是年轻人正常的“越轨行为”他都无法容忍。说来奇怪,在他的思想中,这并不是一个年轻人该干的事情。正因如此,他的幽默仅限于最亲密的圈子,就如同一种避讳。通常只针对他身边的人,换而言之,就是那些不会再对他构成任何威胁的人。基于这种原因,他那冷峻而乏味的幽默常常带着讽刺,但一般都是无恶意的讽刺。比如有一回,他看见我在音乐会上吹奏小号。通过模仿我的动作表情,他获得了极大的快感,并且还一再调侃,说我的脸鼓得像个鲁宾的天使。我必须坦率地承认,现在谈论这个似乎显得相当矛盾。希特勒善解人意并且充满了同情心。他对我倾注了许多关怀。无须言表,他便能准确地理解我的感受。经常在我困惑无助的时候给予我极大的帮助!他总是明白我需要什么,我想要什么。无论如何,他都会腾出时间去帮助他关心的人。是他,说服了我父亲送我去学音乐,从而决定性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这一切并非偶然。当然,这种做法也是出于他的常规态度,即分享我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把我的生活也当作自己的生活在过。

——引自章节:第三章青年希特勒的画像..................


那时的他,同待在城市里的自己相比,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他的本性在此显露无遗。当我们沿着静谧的小径漫步在米尔地区的山毛榉树林时,或者当我们踏着轻快的步子徜徉在夜幕笼罩的弗莱堡之时,他都会显得相当的从容与淡定。伴随着步伐的节拍,他的思绪变得更加畅通,目标也变得更加清晰。长久以来,我一直无法理解他身上特有的这种矛盾。当明媚的阳光洒向街道,清新的风把植物的芬芳带到城里的时候,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就会把他从狭窄而拥挤的马路驱赶到田野和树林。但我们几乎没有去过乡下,因为他向我保证过,他不可能再到乡下生活。居住在一个乡村对他而言是件相当痛苦的事情。尽管他对大自然有着无限的热爱,但每次我们返回镇上的时候他都显得特别高兴。直到我加深了对他的了解之后,我才理解了这种显而易见的矛盾。一方面,他离不开城市,他需要从各种各样的事件中,获得大量的感受和体验,他觉得城里的一切,都与之息息相关,因而所有的事物都囊括在他的关注范围之内。他希望人们各自怀有不同的爱好、志向、目标、计划以及愿望。只有处在这种问题丛生的环境当中,他才会感到舒坦自在。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总体上就显得太过单调,太没意思,太不重要,它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满足阿道夫那无尽的探索欲望。此外,城市作为一个由许多建筑物构成的整体,其本身就是一种令他着迷的事物,所以我们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只想在城里居住。

——引自章节:第三章青年希特勒的画像..................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