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新著

中国文学史新著

作者:章培恒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4-5

评分:9.0

ISBN:9787309080223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章培恒,男,1934年1月生,浙江绍兴人。1954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1984年起即为该专业博士生导师。近十余年来又把研究领域扩展至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与陈思和教授等创建相应的博士点,并任博士生导师。1979年起陆续出版《洪昇年谱》、《献疑集》等著作,发表《<玉台新咏>为张丽华所“撰录”考》等论文数十篇,均以见解新颖、论据丰富、逻辑严密或考证审慎而受学界重视。与骆玉明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199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重大突破。现为复旦大学杰出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浙江师范大学双聘教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骆玉明,祖籍洛阳,寄籍江苏建湖。1951年生于上海。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复旦大...

()

作品目录

(上卷)
导 论
第一编 上古文学
概 说
第一章 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的早期神话和传说
第二章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
第一节 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诗经》
第二节 《诗经》中的西周前期作品
第三节 《诗经》中的西周中、后期作品
第四节 《诗经》中的东周作品
第五节 《诗经》中所见的艺术特色
第六节 《诗经》对后代的影响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第二节 《左传》
第三节 《国语》
第四节 《战国策》
第四章 诸子散文
第一节 从《论语》到《孟子》
第二节 庄周与《庄子》
第三节 荀况与《荀子》
第四节 韩非与《韩非子》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与楚文化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
第三节 屈原的作品
第四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节 宋玉
第二编 中世文学·发轫期
概 说
第一章 秦与西汉的辞赋
第一节 秦代的辞赋
第二节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辞赋
第三节 西汉后期的辞赋
第二章 西汉的散文和《史记》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散文
第二节 司马迁和西汉中期的散文
第三节 西汉后期的散文
第三章 建安以前的汉代诗歌
第一节 楚歌体诗的兴起和四言诗的没落
第二节 五言诗形成的时间问题
第三节 建安以前的西汉五言诗
第四节 建安以前的东汉五言诗
第五节 乐府诗
第四章 建安以前的东汉辞赋与散文
第一节 辞赋
第二节 散文
第三编 中世文学·拓展期
概 说
第一章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第一节 曹操及其乐府诗
第二节 建安七子和诗风的始变
第三节 曹丕与曹植
第四节 蔡琰的《悲愤诗》
第二章 魏晋文学
第一节 曹魏文学
第二节 陆机、左思与西晋诗文
第三节 东晋诗文与陶渊明
第三章 南朝的美文学
第一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
第二节 鲍照及汤惠休等
第三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第四节 《文心雕龙》与《诗品》
第五节 萧氏兄弟及其后继者
第六节 以妇女问题为中心的“艳歌”集《玉台新咏》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民间乐府
第一节 陇上歌辞
第二节 南方乐歌
第三节 北朝民间乐府及其他
第四节 《木兰诗》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志怪小说
第二节 《世说新语》
第六章 南北文学的融合与初唐的诗风
第一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第二节 北朝的土著作家
第三节 徐陵、庾信与王褒
第四节 隋及唐初的诗
第五节 “四杰”与“沈宋”
第七章 唐诗的新气象与李白
第一节 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
第二节 张说、张九龄
第三节 王昌龄及其同道
第四节 孟浩然、王维
第五节 李白
第六节 高适与岑参
(中卷)
第四编 中世文学·分化期
概说
第一章 文学分化的开始与中唐诗文
第一节 杜甫
第二节 经历安史之乱的其他诗人
第三节 诗坛的新生代
第四节 韩愈、柳宗元及其诗文的异途
第五节 元稹、白居易诗的两重性
第六节 李贺及其他
第七节 唐代的女诗人
第二章 体现新倾向的唐代俗文学与传奇
第一节 俗赋和《游仙窟》
第二节 变文、讲经文与词文
第三节 唐代的话本
第四节 唐代的传奇
第三章 晚唐诗歌的演进与诗文分化的缓解
第一节 杜牧与许浑、张祜
第二节 李商隐与温庭筠
第三节 晚唐前期的其他诗人
第四节 韦庄、韩偓等晚唐后期诗人
第五节 司空图的诗论
第四章 词的兴起及其任情唯美的倾向
第一节 词的起源
第二节 唐五代民间词
第三节 唐代的文人词
第四节 西蜀词人
第五节 南唐词人
第五章 词在北宋的繁荣
第一节 李煜及宋初的词
第二节 柳永、晏殊与张先
第三节 从六一词到东坡词
第四节 秦观、周邦彦及北宋晚期的词
第六章 北宋诗文的重道抑情倾向
第一节 北宋前期诗文的趋时与复古
第二节 欧阳修与诗文“宋调”的形成
第三节 曾巩、王安石和苏氏兄弟
第四节 江西诗派及其他
第七章 南宋诗词的衍化
第一节 两宋之交的诗词与李清照
第二节 陆游及其同时代的诗人
第三节 辛弃疾
第四节 永嘉四灵诗和白石道人词
第五节 江湖诗派、《沧浪诗话》及其他
第六节 从梦窗词到玉田词
第八章 宋代的俗文学及志怪、传奇的俗化
第一节 杂剧
第二节 “说话”
第三节 志怪、传奇的俗化
第五编 近世文学·萌生期
概说
第一章 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
第一节 辽以来文学发展的回顾
第二节 元好问及其他
第三节 《西厢记诸宫调》
第二章 元代的杂剧
第一节 元杂剧的体制
第二节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
第三节 白朴的杂剧创作
第四节 马致远的杂剧创作
第五节 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六节 元杂剧第一期其他作家
第七节 郑光祖和元杂剧第二期作家
第三章 元代的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兴起及早期剧本《张协状元》
第二节 《琵琶记》
第三节 《拜月亭记》及其他
第四章 元代的散曲
第一节 由金入元的散曲作家
第二节 散曲的精致化
第五章 近世文学萌生期的小说
第一节 中短篇话本
第二节 《三国志通俗演义》
第三节 《水浒传》
第四节 文言小说《娇红记》
第六章 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
第一节 元初的诗文创作
第二节 诗坛新风的形成
第三节 元诗的高峰与殿军
(下卷)
第六编 近世文学·受挫期
概说
第一章 明初诗文的厄运和台阁体的兴起
第一节 高启、刘基及其他
第二节 台阁体的形成
第二章 在困境中挣扎的明代前期戏曲和小说
第一节 戏曲
第二节 小说
第七编 近世文学·复兴期
概说
第一章 文学在明代中期的复苏和进展
第一节 弘治、正德时期的诗文发展
第二节 嘉靖时期的诗文演化
第三节 文学复苏期的戏曲、小说及其他
第二章 晚明的文学高潮
第一节 《西游记》
第二节 《金瓶梅词话》及其他小说
第三节 汤显祖与戏曲创作的繁荣
第四节 袁宏道的诗文与晚明小品的特色
第八编 近世文学·徘徊期
概说
第一章 缓步在下坡路上——明代末期的文学
第一节 “三言”、“两拍”等明末小说
第二节 竟陵派、王思任与王彦泓、陈子龙
第三节 吴炳与明末的戏剧
第二章 光芒犹自闪耀——清代顺治至康熙中期的文学
第一节 诗词
第二节 散文
第三节 小说、戏曲批评
第四节 小说
第五节 戏曲
第三章 萧条的来临和隐伏的生气——康熙后期到乾隆初叶的文学
第一节 赵执信与沈德潜
第二节 方苞和桐城派的形成
第三节 厉鹗与郑燮
第九编 近世文学·嬗变期
概说
第一章 通俗文学在乾隆时期的辉煌——以吴敬梓、曹雪芹与陈端生为代表
第一节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二节 曹雪芹的《红楼梦》(前八十回)
第三节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其他小说
第四节 陈端生的弹词《再生缘》
第二章 袁枚及其同调与异趋——乾隆中叶至嘉庆时期的诗文 第一节 袁枚
第二节 蒋士铨与赵翼
第三节 姚鼐与翁方纲
第四节 黄景仁与张问陶
第五节 舒位与彭兆荪
第六节 常州词派与阳湖文派
第七节 沈复的《浮生六记》
第三章 白话小说在近世文学的最终阶段
第一节 《镜花缘》
第二节 以《三侠五义》为代表的侠义公案小说
第三节 《海上花列传》
第四章 从龚自珍到“诗界革命”
第一节 龚自珍的诗文
第二节 鸦片战争至义和团运动间的诗文
第三节 从新诗到“诗界革命”
· · · · · ·

作者简介

章培恒,男,1934年1月生,浙江绍兴人。1954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1984年起即为该专业博士生导师。近十余年来又把研究领域扩展至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与陈思和教授等创建相应的博士点,并任博士生导师。1979年起陆续出版《洪昇年谱》、《献疑集》等著作,发表《<玉台新咏>为张丽华所“撰录”考》等论文数十篇,均以见解新颖、论据丰富、逻辑严密或考证审慎而受学界重视。与骆玉明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199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重大突破。现为复旦大学杰出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浙江师范大学双聘教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骆玉明,祖籍洛阳,寄籍江苏建湖。1951年生于上海。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复旦大...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本节选了钱谦益以下三首诗——汉宫遗事剪灯论,共指青衫认泪痕。今夕惊沙满蓬鬓,始知永巷是君恩。(《霞老累夕置酒,彩生先别,口占十绝句记事,兼订西山看梅之约》之六)【《有学集》卷七、上古本页344】金尊檀板落花天,乐府新翻红豆篇。取次江南好风景,莫教肠断李龟年。(《遵王、敕先共赋胎仙阁看红豆花诗,吟叹之余,走笔属和八首》之六)【《有学集》卷十一、上古本页539】舞榭歌台罗绮丛,都无人迹有春风。踏青无限伤心事,并入南朝落照中。(《丙申春就医秦淮,寓丁家水阁浃两月,临行作绝句三十首,留别留题,不复论次》之三)【《有学集》卷六、上古本页281】并评论说牧斋诗实在不好。第一首不过宣扬比起作满洲人的奴隶来说、“‘做自己人的奴隶’的好处”(鲁迅语)。第二首的前三句写欢乐气氛之后、第四句忽然转到亡国之感、不过是牧斋觉得没有第四句的话就违背了自己”约之以礼“的文学理论、所以故作掩饰。书中进而论及牧斋晚年参与反清只是政治投机云云。并说上引的第三首已经是“牧斋集中较好的作品”了。

——引自章节:下卷第八编第二章二


  就当是诗歌作者的认识说,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把诗歌作为舆论。……另一类是强调诗歌的抒情性。这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希望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再有一种是为了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由此言之,当时作者对诗歌的要求大抵不外两项: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求得自己的安慰。

——引自第31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