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导演费穆

诗人导演费穆

作者:黄爱玲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4-5

评分:8.7

ISBN:9787309105728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黄爱玲,电影文化工作者。七八十年代游学法国。返港后曾任香港艺术中心电影部负责人、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以及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作品包括文集《戏缘》,编著《诗人导演——费穆》、《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国泰故事》、《邵氏电影初探》、《李晨风——评论•导演笔记》、《粤港电影因缘》、《现代万岁——光艺的都市风华》、《风花雪月李翰祥》、《故园春梦——朱石麟的电影人生》、《费穆电影<孔夫子>》等。

作品目录

序 费明仪
独立而不遗世的费穆 黄爱玲
费穆笔耕
导演的尝试
《人生》的导演者言
《香雪海》中的一个小问题
——“倒叙法”与“悬想”作用
略谈“空气”
杂写(1935年1月)
杂写(1935年3月)
悼郑正秋先生
阮玲玉女士之死
《狼山喋血记》的制作
《狼山喋血记》本事
蓝苹在《狼山喋血记》中
《前台与后台》分幕剧本
南北两战场
孔夫子及其时代
答方典、应卫民的《期望于〈孔夫子〉》
附:期望于《孔夫子》(方典、应卫民)
介绍两位异国的友人
——佛莱克夫妇
中国旧剧的电影化问题
舞台剧《恋歌》序
国产片的出路问题
导演、剧作者
——写给杨纪
《生死恨》特刊序言
关于梅兰芳五彩电影《生死恨》的通讯
《珠江泪》的光彩
风格漫谈
参考文章(一):导演与心得 勺言
参考文章(二):波娜奈格丽
——《侠女救忠臣》的女主角
怀思忆记
父亲生命中的两位女性 费明仪
《狼山喋血记》的寓意和原委 黎莉莉
访金信民 黄爱玲(访问及整理)
费穆影剧杂忆 秦鹏章
从“华年”到“上艺” 吴承镛
“世界是在地上,不要望着天空” 乔奇
费穆的舞台艺术 孙企英
我的启蒙老师费穆导演 沙莉
三次受教 倏然永诀 李天济
访韦伟 黄爱玲(访问及整理)
费穆叫我忘掉它 张鸿眉
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生死恨》的拍摄 梅兰芳
启迪评鉴
《城市之夜》评 黄子布 席耐芳 柯灵 苏凤
评《人生》 凌鹤
评《香雪海》 缪淼
评《天伦》 舒湮
《纽约时报》评《天伦》 法兰奴根
《狼山喋血记》观后感 尘无
《斩经堂》评 田汉
孔夫子的新认识 魏如晦
无字天书《孔夫子》 刘一砖
批评的批评
——关于《小城之春》 天闻
《小城之春》:春在哪里? 海情
宜乎中国·超乎传统
——试析《小城之春》 李焯桃
玲珑妙趣的弦外之音
——《小城之春》 石琪
《小城之春》:画外回音 迈克
费穆:影剧之间 罗卡
戏曲对中国电影艺术形式的影响
——作为实验电影的费穆戏曲影片创作 宁敬武
试谈费穆对戏曲电影的思考和创作 古苍梧
大同世界与小康社会:从《天伦》看费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 古苍梧
费穆论 凌鹤
费穆新论 罗艺军
附录
《天伦》分幕剧本
费穆生平大事记
费穆作品目录及简介
参考书目
· · · · · ·

作者简介

黄爱玲,电影文化工作者。七八十年代游学法国。返港后曾任香港艺术中心电影部负责人、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以及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作品包括文集《戏缘》,编著《诗人导演——费穆》、《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国泰故事》、《邵氏电影初探》、《李晨风——评论•导演笔记》、《粤港电影因缘》、《现代万岁——光艺的都市风华》、《风花雪月李翰祥》、《故园春梦——朱石麟的电影人生》、《费穆电影<孔夫子>》等。

精彩摘录

略谈“空气”关于导演的方式,个人总觉得不应该忽略这一个法则:电影要抓住观众,必须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为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在《城市之夜》与《人生》中,我曾试验过;在《香雪海》中,我仍然运用这种方法。但由于这方法而引起若干的误会,也是可能的个人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可以有四种方式:其一,由于摄影机本身的性能而获得;ニ,由于摄影的目的物本身而获得;三,由于旁敲侧击的方式而获得;四,由于音响而获得。摄影机的眼睛,往往比人的眼睛更技巧的,因此,运用摄影机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摄影的角度既可以依剧的情调而变更,感光的强弱,更可以依剧的情绪而变幻。把机械的技巧与被摄物联合起来,变化更多。外景方面,从大自然中找寻美丽的对象,其效果是要由角度、时间、阳光而取决的。内景方面,以人工的构图,当然布景师很重要。线条的组织与光线的配合,是创造“空气”的要素,布景师因此必须了解剧的主题,以及某一场戏的环境,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物件,而加重其必要的部分。这样,与摄影合我觉得,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也足以强调其“空气”的。所谓旁敲作起来,其效果必大。侧击,即是利用周遭的事物,以衬托其主题。我以为剧中的环境表现出来,也足以使观众的精神贯注在银幕上的。我曾相当地采用了上述的方式。至于音响效果,因为限于默片,不能充分地利用,但我也曾在可能范围内利用声片的技巧,以默片的方式表现了一些。为要使观众和电影打成一片,之布置确是必要的(原载《时代电影》第6期,1934年11月)

——引自章节:略谈“空气”


中国旧剧的电影化问题中国旧剧一包括“京戏”和其他乐剧一一入电影,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艺术上的创作问题。以中国人爱好“京戏”的兴之浓,旧剧电影化有其商业的价值;同时在发扬国容这一点上,也不无一些意义。因而此一问题颇为人所注意。这虽是电影领域内之另一只角,但,假使处理不当或态度不慎重,便有一举而推毁电影和“京戏”两大阵营的危险(不但不能融会贯通,反而两败俱伤)一般人把戏电影化看得过容易,轻轻一句“搬上银幕”的口号便可摇“开麦拉,那就误尽苍生。过去,我们电影界曾作过这种试影京戏化。而所谓日剧电影化者,变成电影京戏化。

——引自章节:中国旧剧的电影化问题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