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作者:[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4-6-1

评分:9.2

ISBN:978753874333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海权之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划时代杰作

阐述海权的第一经典、大国海权的滥觞之作

====

马汉在本书中划时代地提出了“海权”的概念,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最高战略层面。他认为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海洋利益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同时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发展 商船队、发 展海洋贸易、建设海军基地和商港。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集中反映了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对海洋战略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自马汉去世以降,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已充分验证了海权论的观点。

-------

作为一部海权名著的同时,本书也不乏文学性。马汉不仅客观而生动地再现了历次海战的过程,也不露声色地表达了对那些卓越海军将领的赞美。 我们似乎能直面四天海战的硝烟、特拉法加海战的激烈、马拉加海战、拉乌格海战......我们仿佛能看到被海军官兵尊称为爷爷的德·赖特,胆敢悬挂着扫帚驶过英吉利海峡的特龙普,总是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找到补给的叙弗朗,身负巨债但富于军事才华的罗德尼,赢得特拉法加海战的智慧勇敢的纳尔逊......

====

海权的历史,主要是一部军事史。一个国家要控制海洋必须永远进攻。——马汉

一般人既不是懦夫,也不是天生的勇士,只在于他是否拥有在关键时刻本能地把握住关键步骤的能力。——马汉

=====

我会满怀诚意地宣布这是我所了解的叙述最清晰,也最有意义的海军类著作......《海权论》是一本非常出色的书、令人钦佩的书,如果这本书不能成为一部海军经典,我将大为吃惊。——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眼下我不是在阅读、而是在狼吞虎咽地啃着马汉上校的书,我在尝试用心学习它。我国海军的每艘舰艇上都有这么一本书,我的舰长和军官们经常引述它。——德皇威廉二世

作品目录

绪 论
===
第一章 海权构成要素的论述
----
第二章 1660年的欧洲形势——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洛斯托夫特海战和四天海战
-----
第三章 英法同盟对联合省的战争(1672—1674)——法国对欧洲各国联盟的战争(1674—1678)——索莱湾海战、泰瑟尔岛海战和斯特隆博利岛海战
-----
第四章 英国光荣革命——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1697)——比奇角海战和拉乌格海战
-----
第五章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1713)——马拉加海战
----
第六章 法国摄政时期——西班牙大臣阿尔韦罗尼——英国沃波尔和法国弗勒里的政策——波兰王位继承战争——英国在拉丁美洲的非法贸易——大不列颠与西班牙的战争(1715—1739)
----
第七章 1739年大不列颠和西班牙的战争——1740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4年法国与西班牙联合对抗大不列颠——马修斯、安森和霍克进行的海战——1748年《亚琛和约》
----
第八章 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势不可挡的力量及其在各海洋、北美洲、欧洲、东印度和西印度群岛的征服行动——宾在梅诺卡岛外海的海战、霍克和康弗朗斯的海战、波科克和德·阿赫在东印度进行的海战
----
第九章 从《巴黎和约》至1778年的事态发展——美国独立战争引起的海战——韦桑岛外海海战
----
第十章 北美洲和西印度群岛之海战(1778—1781)——海战对美国独立战争进程的影响——英法两国舰队在格林纳达、多米尼加和切萨皮克湾外海的军事行动
----
第十一章 在欧洲海域的海战(1779—1782)
----
第十二章 东印度的若干事件(1778—1781)——1781年叙弗朗从布雷斯特港起航——叙弗朗在印度海域进行的辉煌战役(1782—1783)
----
第十三章 约克镇陷落后西印度群岛的若干事件——德格拉斯与胡德的遭遇战——圣基茨海战(1781—1782)
----
第十四章 对1778年海战的评述
· · · · · ·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 :

美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海军战略理论家和历史学家。被美国史学界称为“海权论的思想家”、“带领美国海军进入20世纪的有先见之明的天才”。

主要作品有阐释其理论的“海权论三部 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及《海军战略》等。

精彩摘录

尽管法国妒忌,埃及还是交由英国控制,因为拿破仑和纳尔逊都知道这个位置对印度是极其重要的,因此纳尔逊在尼罗河之战刚刚结束,就即刻派一名军官把英军取得胜利和波拿巴·拿破仑希望破灭的消息经陆路送至孟买。甚至在今天,英国所以以妒忌的眼光看待俄国在中亚的发展,也正是由于那个时代它的海上力量和资源战胜了德·阿赫的软弱和絮弗昂的精明,并从法国的伟大抱负中抢走了印度半岛。英国政府的优势在于能利用它的威力巨大的海上力量这个武器。海上力量使它富有,并反过来保护了使它致富的贸易。利用它的钱,支持和鼓励了它为数不多的援助者,主要是普鲁士和汉诺威进行拼死的斗争。它的舰船能够抵达的地方,都有它的势力,并且没人对海洋归于它提出质疑。只要它愿意,它可以到任何地方去,并且随它一起去的是它的大炮和部队。通过这种机动,它的部队能成倍地增加,而使其敌人部队被分散了。作为海洋上的统治者,它堵住了海洋上的所有交通干线。敌人的舰队不能会合,较大的舰队不能出海,或者如果它出海了,也只能用没经过锻炼的军官和舰员,去对付那些身经风暴和战争洗礼的老战士。战争中,除了梅诺卡岛被法军攻占外,英国不仅认真地防守自己的海上基地,并且急切地去占领敌人的基地。直布罗陀好似法国土伦分舰队和布雷斯特分舰队的一只凶猛的拦路虎。当英国舰队已将路易斯堡置于它的控制之下时,法国至加拿大的救援者还有什么希望可言呢?英国一国能在这场战争中赢得胜利,是由于在和平时期利用海洋获得财富,战争期间利用它的规模巨大的海军、依靠它的大批的生活在海上或靠海洋生活的臣民,并利用它的众多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作战基地来控制海洋。然而必须注意,这些作战基地如果其本身的交通线不畅通,那么他们就失去了他们自身的价值。由于这个原因,法国失去了路易斯堡、马提尼克、本地治里,同样英国自己也失去了梅诺卡岛。基地和机动部队之间的作用,港口和舰队之间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在这方面,海军实际上是...

——引自章节:第八章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


倘若西班牙没有失掉直布罗陀,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类似于英国的位置。从前西班牙对大西洋和地中海实施监视很方便,因为其一边有加的斯,另一边有卡塔赫纳,至黎凡特地区进行贸易必须经过西班牙控制的海区,就是绕好望角进行贸易,离它的门户也不远。但是,由于西班牙失去了直布罗陀,它不仅丧失了对海峡的控制权,而且也为它的两个分舰队的顺利会合设置了一道障碍。如果意大利现在能保持住原本属于意大利的所有岛屿,情况将会更好。但是,由于马耳他被英国人占领,而科西嘉又归法国人所有,这样意大利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就大大地降低了。法国人对待海洋没有象英国人和荷兰人那样热情,也没有象他们那样富有成效。其主要原因似乎是由自然条件造成的。自然条件使法国成为一块理想的陆地,其气候适宜,它自己生产的东西完全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而英国与之相反,大自然赐给它的很少,在它的制造业得到发展之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出口的。如果说英国人是被吸引到海上去的,那么,荷兰人到海上去却是出于不得已;没有海洋英国会变得软弱无力,若离开海洋荷兰就会灭亡。发展海权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民族特点是喜欢贸易,包括必须生产某些用来交换的产品。当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通过从地下挖掘黄金致富时,法国人的特点是通过节俭、节约和囤积致富。……爱节省储备,胆子不大只敢在小范围内去冒险,也许能在一个相应的小范围内扩张财富,虽然不会遇到各种风险,但是不会使对外贸易和海运事业得以发展。……当过分谨慎或在财政上缩手缩脚成为一个民族的特点时,必然会妨碍贸易和国家海运的发展。与生活有关的金钱方面的这种谨慎已经妨碍生育,因此法国人口几乎停止增长。西班牙人的傲慢很容易迎合轻视贸易的态度,与造成惨重损失的不愿工作,坐等财富的习性结合起来,使他们厌恶经商。从广义上讲,民族特点还会以另一种方式影响海权的发展。这是就一个民族是否有能力建立相当多的殖民地。开拓殖民地与发展其它事业一样,越合...

——引自章节:第一章海权组成要素的探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