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

视听

作者:[法] 米歇尔·希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4-7

评分:8.7

ISBN:978755022994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开创电影声音理论新思维

认识声音构建的影像幻觉

电影声音及声音文化研究经典

最深入、最全面研究电影声音的经典著作

这是一本极具开创性的电影声音理论经典著作,从多个层面分析了语言、声响、音乐等各种声音元素如何赋予影像时间感、空间感,起到“增值”效果,重新考察了声音在视听媒体中的地位。米歇尔·希翁首先将声音从画面中彻底独立出来,提出了三种聆听模式,而后将重新定义的声音再次纳入视听关系中,由此得出:不论是在早期有声片中,还是在利用了最新声音技术(如杜比、THX)的电影中,许多观众认为自己“用眼看到的画面”实际上是由声音构建的幻觉。

本书收录了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沃尔特·默奇特别撰写的精彩导读,从一线创作者亲历体验出发,探讨了希翁声音理论与电影创作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新版增订了100个声音概念,这是三十年来希翁对其理论体系最全面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尽管希翁追求一种连贯的理论,然而,也许他的理论最伟大的特征在于,它承认在这种连贯性之中并不存在圆满——总会有某些有关声音的东西“绕过我们,使我们惊诧”,而且我们必定永远不能完全地驯服那舞动的阴影和歌唱的灵魂。

——沃尔特·默奇,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

米歇尔·希翁是法国一流电影理论家,在声音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我没有看到有人能像他这样,在这个领域出版如此多著作,而且它们的质量都非常高。

——阿兰·威廉姆斯,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

作品目录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 拜访声音女王 沃尔特•默奇
前 言
第一部分 视听合约
第1章 投射于影像之上的声音
第2章 三种聆听模式
第3章 点与线:视听关系的纵横视角
第4章 视听场景
第5章 真实的和再现的
第6章 视听幻象
第二部分 超越声音和影像
第7章 “名副其实”的有声电影
第8章 电视,视频艺术,音乐视频
第9章 实现“声音—语言—影像”的诗学
第10章 视听分析导论
附录:100个概念
人名对照表
片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米歇尔·希翁(Michel Chion),法国声音理论家,具体音乐作曲家,电影研究学者,影评人。他是巴黎第三大学电影与视听研究院(IRCAV)的客座教授,同时在欧洲多家机构讲学。作为实践者,他曾加入音乐研究小组,并因其视听作品获得唱片大奖以及洛迦诺城市大奖(Grand Prix de la Ville de Locarno)。希翁出版过关于音乐与电影意象解析的著作十余部,如《声音》《电影:声音的艺术》等,曾获得(批评家协会颁发的)最佳电影图书奖。

黄英侠,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主任,现为北京电影学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声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著有《5.1路立体声影视录音操作》(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译有《放低话筒杆:电影声音批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曾经作为录音师参与创...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我们孕育于声音之中,诞生于视觉世界。电影孕育于视觉世界,诞生于声音之中。在我们出生之前,怀胎的前四个半月里,我们就开始倾听了。从那时起,我们在连续而丰富的声音沐浴中成长:妈妈的歌声、呼吸声、肠鸣声、定音鼓一样的心跳声。在整个之后的四个半月里,声音是主宰我们感觉的唯一女王。子宫内封闭、黑暗的水世界使视觉和嗅觉失去作用,味觉也是单一的,而触觉只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模糊和大概的提示。随出生而来的,是其他四种感觉在同一时间里突然被猛烈激发,并与一直自诩统治地位的声音进行激烈竞争。最明确的皇位觊觎者就是迅速而坚决的视觉,它把自己当成国王,好像那个宝座一直空着,等待着他的到来。声音无疑很谨慎,为她的统治拉上了遗忘的面纱,退到了阴影之中,对于自大的视觉保持着警惕的目光。纵使她放弃了王位,但很难说她也放弃了王冠。

——引自第8页


【文字构成幻象在课堂上,我经常举的一个有说服力的由文字产生增值的例子,是1984年从英格兰播送的一场航空飞行表演的电视节目,转播给法国观众时,是在一家法国演播室里由我们自己的主持人里昂•吉特朗(LéonZitrone)②主持的。显然,传送给主持人的只有影像,没有解说,也没有特定的次序,尽管如此,胆大的主持人还是尽全力做了这次节目。在一个时刻,他确认说“有三架小飞机”,正如我们看到的影像,是的,在蓝天背景中有三架小飞机,这种极其多余的话总是会引人发笑。吉特朗也会说“今天天气真不错”,这也是我们可以从影像中看到的,事实上真的没有云彩。或者:“前两架飞机在第三架前面”,然后所有人都已经看到那个情况。又或者:“那第四架哪儿去了?”——我们本以为它会出现在我们眼前,但这第四架飞机并不存在,这架飞机纯粹是吉特朗用言语的能力无中生有的。总之,主持人可以有50种其他“多余的”解说;但是它们的多余是虚幻的,因为在上述每个情形中,这种陈述都引导着我们并建构起我们的幻觉,然后我们就会在影像中“自然地”看到它们。克利斯•马克(ChrisMarker)在纪录片《西伯利亚来信》(LetterfromSiberia)中的著名示例——已经由巴斯可•波尼茨(PascalBonitzer)在另外的语境下做出了批评③——即在相同的中性倾向影像上配以不同的政治说服宣传词(斯大林主义的、反斯大林主义的等等),它的问题在于通过这种夸张的案例,导致我们相信这仅仅是个政治意识形态问题,相信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某些中性的讲话方式。由言语带给影像的增值,远远超过将政治主张简单地强加给影像的情形;增值通过严格的规划保证了幻觉的精确建构。在任何情况下,迅速消失的电影影像都没有留给我们很多时间去观看,不像墙上的绘画或书中的插图,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节奏去探究,而且更容易脱离开它们的说明或评注。...

——引自第6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