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在没落中升起

艺术在没落中升起

作者:[德] 安瑟姆·基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4-7

评分:9.0

ISBN:9787100106085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是德穆兹和基弗之间从2003年春天至2009年之间的谈话集成的访谈录。这些谈话既可以单篇阅读,也可以按时间顺序来读,起点已经在某个角度上给出了方向。

他们的谈话围绕着火、水、气和土等基本元素,围绕着《旧约》和《新约》中的叙述以及在佛教思想中起核心作用的空,追踪一切过去之物的复返或轮回,追问德国的历史和欧洲的历史,对基弗关于浩劫(Shoah)的深入研究进行专题讨论——尤其是通过基弗对策兰诗歌的“回应”。因此,这本访谈录探讨了基弗的艺术哲学和神学基础,探讨了他的艺术学和文化学立场以及他的工作和世界观,引导人们根据不同的视角来考察基弗无比丰富的作品。

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斥着各种关于“终结”的言说,“艺术的终结”更是无处无时不在被宣扬着。在基弗看来,艺术家乃是“一个持续的没落者。他永远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始终只能围着酒罐转,当他要接近酒罐时,他就像恩培多克勒那样掉进去了”。艺术面临危险,但几未没落,艺术在没落中升起。这是一个积极高调的书名。本书借助这个书名,希望在这个终结感、没落感日益增强的时代里,让我们仍然对艺术、对哲学、对生活,抱有一种向上的期待和希望。

作品目录

前言
一 绘画是为认识,认识是为绘画
二 无聊童年——留给未来的珍宝
三 开启至远境界——草原和天穹
四 树梢、翅膀和石头上燃烧的火
五 巴尔雅克的雪
六 我解除物质的外衣而使之神秘化
七 我很早就对残余有一种迷恋
八 俄狄浦斯从负罪者转变为光明形象
九 我求助于自然
十 艺术在没落中升起
生平资料
个展、专题著作和画册目录
戏剧和歌剧作品
致谢
译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安瑟姆·基弗,出生于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1970年代师从德国当代艺术大师约瑟夫·博伊斯。1980年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其作品《德国的精神英雄》引起巨大的争议。1984年在杜塞尔多夫举办的个展获得空前成功。1990年获沃尔夫奖,2008年获德国图书和平奖。1992年迁往法国,现居巴黎市郊。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基弗以惊人的艺术创造力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梅宁,1973年生,法学硕士,曾任图书编辑,现供职于同济大学图书馆。业余从事西方艺术史、当代艺术的翻译和研究。

孙周兴,1963年生,哲学博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主要研究德国哲学、现象学、艺术哲学等。主要著作有《语言存在论》《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后哲学的哲学问题》《存在与超越》《以创造抵御平庸》等;主编中文版《尼采著作全集》《海德格尔文集》等。

精彩摘录

所谓空间,是指那种无概念的观看,无目的的感知。一个赤裸的人,他再也不穿什么,再也没有任何个性,再也没有人格,再也不扮演什么角色,而是消融于大地,参与到处处充斥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了。每一株植物都对应着一颗星星。在这句话中包含着某些合时宜的现代的东西——即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联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一直在探索这种联系。我们还没有找到对这两个世界都适用的公式,但罗伯特弗鲁德却用一种诗意的方式找到了人们走进沙漠里,是为了做一次全新的眺望。根本没有末世(Eschaton)。这是我们为了安慰自己设计出来的一种想法,即某种东西朝向一个目标,朝向一种实现——这是马克思主义首要表达的一个观念,也就是历史的终结。恩斯特布洛赫的自然哲学阐释道,自然——人也一样——是某种不完美的东西,自然本身朝向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目标。自然自身是未实现的东西,但它有追求目标的渴望。

——引自第33页


艺术从来都不是道德的,也从来都不是在政治上正确的。假如我用道德的观点来看待索福克勒斯的时代,来看待亚里士多德的时代,那么,当时的社会就是奴隶社会。而在当时,没有哪位哲学家对此感到不满,也没有哪位民主主义者对此进行置疑。那时候拥有奴隶是道德的。今天我们有了另一些道德准则,或许明天就不再有了。所以艺术从来都不是道德的,从而是超越于时代的。艺术不关注在现时代被要求和被需要的东西。艺术没有正确性一说。

——引自章节:八俄狄浦斯从负罪者转变为光明形象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