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

作者:威廉·夏伊勒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2014-8-1

评分:9.2

ISBN:978751532450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一卷,另两卷是《噩梦年代:1930—1940》《旅人迟归:1945—1988》。

夏伊勒出生于世纪之交的美国中西部小镇,为了逃离那里的保守氛围,夏伊勒来到欧洲,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夏伊勒在伦敦报道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巴黎报道林德伯格的跨大西洋飞 行,在日内瓦报道国际联盟的会议。作为记录者,夏伊勒见证了菲茨杰拉德夫妇、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伊莎朵拉·邓肯等人的生活片段,有时自己也置身其中。对于大洋彼岸的故事——芝加哥的地下之王、“猴子审判”、风靡全美的“肖托夸集会”、哈定时代的丑闻等等,夏伊勒也娓娓道来。一幅欧美大陆世纪初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二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旅人迟归:1945—1988》。

面对纳粹魔鬼突然出现的严峻考验,夏伊勒受命前往柏林报道。夏伊勒亲眼见证希特勒攫取权力,横扫欧洲,在与纳粹新闻审查机制的斗争中跟踪报道了把世界拖向战争的每一次重要会议,并随德军的铁骑前往比利时、法国。文字中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和临场感,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导演评论音轨”。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三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噩梦年代:1930—1940》。

1940年,阔别祖国十五年的夏伊勒返回了美国,继续对战争的广播报道。冷战到来,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夏伊勒因“左翼”倾向名列《赤色频道》刊物,由此丢掉了工作,与老友默罗反目,不得不靠写作和演讲勉强度日。写作生涯起起伏伏,《第三帝国的兴亡》又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给美德关系制造了麻烦。随着时间流逝,旧友接连故去,夏伊勒最后一次来到欧洲故地重游,看到以前心仪的街道和美食,却有心无力,无限唏嘘。

作品目录

第一卷:《世纪初生》
第二卷:《噩梦年代》
第三卷:《旅人迟归》
· · · · · ·

作者简介

[美]威廉·夏伊勒(1904-1993),著名驻外记者、新闻评论员、历史学家。先后为《芝加哥论坛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媒体服务,1947年获得当时广播电视领域的最高奖皮博迪奖。著有《柏林日记》《第三帝国的兴亡》《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等,其中《第三帝国的兴亡》成为了研究纳粹德国的传世之作,获得了1961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精彩摘录

我想,这个现象充分说明了我们这个国家在1925年的文明水平:这位未老先衰、不苟言笑、平庸的新英格兰人,如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所言一有着“无可争辩的平凡”,十分擅长的沉闷,却在美国受到巨大的欢迎。1923年8月2日哈定总统突然去世之后,他由副总统升任总统,次年又在竞选中大获全胜。无疑,他是时势造就的。他像他之后的继任者一样,相信这个国家过时的神话,而大多数美国人似乎持有同样的信念:在世界上,或者至少在美国,只有刻苦努力、生活节俭、道德完美、信仰虔诚的人才可能成为人中之人。柯立芝宣扬着这种福音,在后来的自传中说:“在任何行业中你有多成功,取决于你有多努力。”这话从他口中说出确实有些奇怪。据报道他午饭后至少要睡两个小时,并且会在摇椅上度过很长时间,显然不总是在冥想。

——引自章节:第一章逃离美国003


在柏林最后的几年,我和德国人相处得并不愉快,但他们并不是全然无趣,我也毫不后悔被派到这里,待了这么久。纳粹帝国给我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素材,一段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更重要的是,纳粹让我对人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里我见识了残忍、暴力、诡计、压迫、虚伪、谎言、偏执与愚昧。我在书本上学不到这些,它们来自我的经验与体会。当然我也看到了人类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他们勇敢、坚毅,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正直、诚实、友善、充满包容。我想,我在这里获得了大多数西方人没有的东西:生命的悲剧感。当然,我还希望自己多一点幽默感,再拥有足够的自知之明,可以不必将自身看得太重。甘地和其他很多智者在这方面对我教海良多。我就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度过了15年半的光阴,我真正地在这里成熟起来,把这里当作故乡。

——引自章节:第十七章海狮计划与不列颠之战:1940789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