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介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4)》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全景式分析的研究报告。总报告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了总体分析,包含对黄河三角洲的回顾评价与高效生态经济模式探索、黄河三角洲增长绩效评价研究。分报告以地区为单元对各地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举措、成就、不足进行系统梳理,对各地近期发展思路提出明确建议,包含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德州市、莱州市、高青县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报告等内容。
作者:魏建。作品目录
总序
第一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总报告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经济总量占山东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较上年有所回落
二、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增速有所下降
三、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四、地方财政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五、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六、沿海“四区”经济快速发展
七、特色产业园区带动作用凸显
八、重大基础设施突破在即
九、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十一、民生保障能力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第二节
对《规划》实施的评估
一、目标导向性评估的回顾
二、政策效应评价
第三节
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投融资体制创新
二、土地开发利用的政策创新
三、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创新
四、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
五、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六、社会管理创新
七、土地流转创新
第四节
“新常态”下的黄三角发展战略选择
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二、黄三角回归新常态
三、“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
第二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金融改革报告
第一节
黄三角地区金融改革背景
一、全国金融改革提速
二、山东省金融改革取得进展
三、《规划》对于黄三角地区金融改革设计
四、山东省政府对于黄三角地区金融改革的支持
第二节
黄三角地区金融发展概况
一、黄三角地区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二、黄三角地区金融业发展概况
三、黄三角地区投融资平台建设
四、黄三角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测度
五、黄三角地区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度
第三节
黄三角地区金融改革取得进展——以东营市为例
一、东营市金融改革进展
二、小结
第四节《规划》有关金融改革的实施状况
一、金融保险业发展概况
二、金融改革和创新
第五节
黄三角地区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存在问题
二、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概况
第二节《规划》中有关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规定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管理现状
一、目前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管理现状及问题
二、东营市的情形
三、滨州市的情形
第四节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模式分析
一、飞地模式
二、地票交易模式
三、未利用海域开发利用模式
第五节
未利用地开发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保护资源措施,体现生态原则
二、节约集约用地措施,彰显高效特征
第四章:黄河三角洲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及机制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DEA模型介绍和数据分析
一、DEA模型
二、数据分析
第三节
企业的运行效率评估
一、抽样企业的产出效率
二、抽样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第四节
企业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
一、抽样企业的产出效率
二、抽样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第五节
企业运行效率的行业差异
一、抽样企业的产出效率
二、抽样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背景与意义
一、黄河三角洲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背景
二、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对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
一、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改革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改革
四、城乡建设管理制度改革
五、城镇化资金保障制度改革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方向
一、现存问题与总体思路
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三、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
四、打通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渠道
五、同步开展农村综合整治
第六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节《规划》推进体制创新
一、组织领导机制改革
二、顶层设计与高层推动总体部署改革
三、强化督查考核及实现工作合力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一、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改革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区域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黄三角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思路
第四节
黄河三角洲行政管理体制试点镇改革
一、试点镇情况介绍
二、试点镇改革思路
三、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黄河三角洲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以工作合力和顶层设计推动《规划》的落实和实施
二、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引导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三、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的推广
四、多角度、多层次推进区域协调统筹发展,打破区域经济发展障碍
第七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社会管理制度改革案例分析
第一节
村改居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五、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黄三角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
第一节
土地流转的背景
一、国家层面
二、黄三角层面
第二节
土地流转的必要性、主要目标及积极意义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目标
三、土地流转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观念和社会保障因素
四、政府和政策法规因素
第四节
黄三角地区土地流转的典型案例
一、流转形式
二、滨州市沾化县利国乡
三、东营市垦利县胜坨镇
四、潍坊市寒亭区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第五节
山东省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一、服务性政府组织——土地流转中心的建立
二、农民收入稳定性的增强——收入构成中股息和土地流转金的注入
三、流转协议的规范化——法律在流转中作用的凸显
四、网络的应用——流转信息及时、透明、方便
第六节
土地流转中存在问题
一、虚化的土地流转利益主体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的要求
二、无序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难以满足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三、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影响了土地流转主体的积极性
四、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土地金融的发展
五、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违法违规现象
第七节
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明确土地流转利益主体
二、完善农村土地治权结构,保障土地流转合法利益
三、完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促进土地高效有序集中
四、消除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推进土地完全自由流转
五、优化劳动转移外部环境,促进土地流转顺畅进行
六、坚守土地流转基本原则,创新土地流转制度模式
附录: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第一阶段:1949—1953年,农民土地所有制阶段
二、第二阶段:1953—1978年,合作和集体经营阶段
(一)1953—1956年,初级社阶段
(二)1956—1958年,高级社阶段
(三)1959—1978年,人民公社阶段
三、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家庭承包经营阶段
(一)1978—1983年,人民公社制度结束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的过渡时期
(二)1984—1991年,稳定和发展时期
(三)1992—1999年,稳定和深化时期
(四)2000至今,完善和法制化时期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