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在中国: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经济在中国: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潘毅严海蓉古学斌顾静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年:2014年1月

ISBN:9787509749098

所属分类:科普读物

书刊介绍

《社会经济在中国: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简介

本书探索社会经济的理论问题,并扎根在中国社会的本土实践上,摸索一种有别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来说,社会经济不是服务于资本积累的,而是重新将经济发展嵌入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新型模式。社会经济的实践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非垄断的,真正回归社区和人的发展需求的。目前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双重压力,正在实践和探索中的社会经济,或许正是我们改革的新出路。
潘毅,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于伦敦大学(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亚非学院完成社会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劳工、性别及文化政治、全球化及跨境社会经济研究等。代表著作有《中国女工》、《大工地》(合著)和《我在富士康》(合编)等。她的近期著作见于Modern China, China Quarterly, China Journal 和Global Labor Journal等。

作品目录

社会经济在中国: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总序
第一部分
重思社会经济——理论篇
第一章:指南针:指向社会主义的替代性选择

解放社会科学的任务
(一)诊断和批判
(二)发展各种替代可能
(三)变迁理论

对资本主义的核心批判

对替代性选择的思考
(一)马克思的路径
(二)追求替代性方案的另一种途径
(三)社会主义的概念

通往社会赋权的不同途径
(一)国家主义的社会主义(statist
socialism)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管制(social
democratic
regulation)
(三)结社民主
(四)社会资本主义(social
capitalism)
(五)社会经济(the
social
economy)
(六)社会权力的问题

变迁
第二章:团结经济:主要概念和问题

概念的由来

作为一种过程的团结经济

反思经济,探寻可能性

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为我们的行动命名

建立连接

通过集体行动向上扩展
(一)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共享
(二)团结市场
(三)融资
(四)提供共享服务
(五)政策宣传和管理转换

团结经济运动的一些重要问题和争论

结束语
第三章:公共资源的未来
第二部分
当代中国的合作经济实践
第四章:周家庄:人民公社遗产的新启示

改革与中国农村

小农经济的弊端

人民公社效率低?
(一)监督、激励与合作社效率
(二)外部因素的影响

周家庄合作社的实证研究

周家庄合作社简介

劳动定额管理制度
(一)定额管理与工分制
(二)劳动过程的监督
(三)劳动定额制度的影响因素

“三包一奖”合作社的分配制度
(一)周家庄合作社统一核算、“三包一奖”与分配制度的内容
(二)合作社分配制度分析

合作社的规模优势分析
(一)多业并举,合作社的产业结构
(二)工农互补的分配格局
(三)合作社的公共福利事业

规模优势与有效监督之间的平衡

总结:周家庄合作社对社会经济的启示
第五章:崖口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危机

崖口村的“一村两制”

解体危机

应对策略
第六章:山西永济市蒲州果品协会社会经济案例

前言

合作的萌生
(一)初期的合作经济
(二)反思与调整

社区经济发展
(一)农资店
(二)红娘手工艺合作社
(三)有机联合社
(四)城乡互动部
(五)本土概念:内外循环的社区经济

社区服务和培育
(一)儿童教育
(二)生态家园

团队成长
(一)每天的开场舞
(二)到群众中去
(三)公共食堂

实践的理念,理念的实践
第七章:农户融资:山西蒲韩乡村合作与台湾农会比较研究

背景与问题

蒲韩乡村社区

综合性合作社与金融对接

比较案例

台湾农会的内置金融分析

结论
第八章:妇女、手艺与合作经济

引言

传统手艺和妇女发展:能力建设和赋权的行动

口述见证(oral
testimony)与手工艺文化含义的发掘

妇女手工艺小组的发育

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能力建设

消费者教育和公平贸易的推动

小组的巩固与发展

我们的行动成果
(一)从消极接受者到积极行动者
(二)推动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
(三)发展了妇女关于管理和销售的知识和能力
(四)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保护意识
(五)经济赋权与性别赋权

结语
第九章:流走边缘
团结创业

背景

社区经济在流动人口社区的可能性

从社区服务到社区经济

社区经济的实践反思

结语
第十章:社区妇女有力量:农民工社区的“同心希望家园”

前言

“个体”到“群体”的组建历程
(一)爱心超市(二手生活用品商店)
(二)儿童中心:师资来自小区
(三)图书角
(四)三点半学校
(五)系列讲座和艺文活动

“分散”到“凝聚”的困境应对
(一)拆迁
(二)基层主体的模糊
(三)与小区的关系

“反思”到“再前进”的未来规划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