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作者:王齐洲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年:2014年3月

ISBN:9787020102211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内容简介

王齐洲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精)》是采用“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一部专著,作者将文学概念放在其所发生的整个社会历史中进行动态考察,来清理中国文学观念建构的过程、原因和机制,是按照“发生学”的要求去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来构建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本稿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视角新颖,观点独到,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一部厚重的学术专著。
王齐洲,1951年生,湖北洪湖人。曾任荆州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教学与研究,已出版《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的多维透视》、《中国文学观念论稿》、《长江流域文章风格的流变》等专著10余部,在《中围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获首届湖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首届国家级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获第二、三、四、五、六届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

作品目录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作者简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序一
序二
绪论: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二、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的历史维度
三、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发生的认识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观念发生的论述
第三节
“通天”之术:上古“天文”之学的核心内涵
第四节
“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
第二章: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视角转换
第一节
“观乎天文”: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的文化传承
第二节
“观乎人文”:中国文学观念的视角转变
第三节
“史鉴”与“民鉴”:“观乎人文”的两个视点
第四节
文学在“史鉴”、“民鉴”政教活动中的发育与成长
第三章:功用与价值: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
第一节
卫武公“自儆”与礼乐制度的解构
第二节
尹吉甫“作诵”与诗歌功能的蜕变
第三节
叔孙豹的“不朽”观与文学价值的新变
第四节
政治主体的迁移与文学观念的发展
第四章:“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
第一节
“诗言志”与原始乐教
第二节
“献诗陈志”与西周礼教
第三节
“赋诗言志”与春秋诗教
第四节
“诗言志”与中国早期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
第五章:文治教化:孔子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孔子“四教”与孔门“四科”
第二节
文治教化:孔子文学观念的核心
第三节
“志、据、依、游”与文学的学术路径
第四节
“兴、观、群、怨”与文学的社会功能
第六章:“威仪”与“气志”:孔子《诗》教的人格取向
第一节
“五至”、“三无”、“五起”与孔子《诗》教
第二节
“威仪”与君子人格的呈现
第三节
“气志”与君子人格的养成
第四节
孔子《诗》教的文学思想史意义
第七章:“修辞立其诚”:孔子的修辞观念
第一节
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及其论传
第二节
“修辞”与政教变化和辞令发展
第三节
“立诚”与职业操守和文化心态
第八章:文学即人学:孔子后学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子游、子夏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
第二节
子游、子夏对孔子文学观念的分解
第三节
“存心”、“养性”与孟子的文学观念
第四节
“积文学”、“隆礼法”与荀子的文学观念
第五节
文学的人化与人的文学化:儒家后学殊途同归
第九章:“为文学出言谈”:墨子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墨子对孔子文学观念的继承
第二节
墨子对孔子文学观念的修正
第三节
墨子文学观念的内涵
第四节
孔、墨文学观念的异同
第十章:“绝学无忧”与“精诚动人”:道家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清静”“无为”:老子的政治理论
第二节
“绝学无忧”:老子的文学观念
第三节
“逍遥游”:庄子的精神自由
第四节
“精诚动人”:庄子的文学观念
第五节
道家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十一章:“息文学而明法度”:法家的文学观念
第一节
商鞅与前期法家的文学观念
第二节
韩非的文学思想和观念
第三节
韩非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十二章:庠序学校: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教育基础
第一节
“学”与中国古代教育的符号遗存
第二节
西周的文化教育与文学发展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文学勃兴
第四节
文化主体变迁与文学观念的发生
第十三章:“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
第一节
“士”与“儒”: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身份来历
第二节
“祀”与“教”: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职业操守
第三节
“乐道忘势”: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
第四节
“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