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势利者、暴发户和往上爬的人来说,结核病是文雅、精致和敏感的标志。
一方面是竭力清除歧义的科学性思维,一方面是竭力寻找意义的隐喻性思维:前者试图创造一个只有事实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曾以一八五一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的玻璃大展厅为喻,称之为“无人居住的水晶宫”),后者却试图以一个意义世界(宗教、道德、文学等)来取代这个事实世界。
任何一种被作为神秘之物加以对待并确实令人大感恐怖的疾病,即使事实上不具有传染性,也会被感到在道德上具有传染性。
早期资本主义认可按计划花销、储蓄、结算以及节制的必要性—是一种依赖于对欲望进行理性限制的经济。结核病被描绘成了这么一些意象,它们囊括了十九世纪经济人的种种负面行为:消耗,浪费,以及挥霍活力。发达资本主义却要求扩张、投机、创造新的需求(需求的满足与不满足的问题)、信用卡购物以及流动性—它是一种依赖于欲望的非理性耽溺的经济。癌症被描绘成了这么一些意象,它们囊括了二十世纪经济人的种种负面行为:畸形增长以及能量压抑,后者是指拒绝消费或花费。
在二十世纪,被当作高超感受力的标志、能够显示“超凡脱俗的”情感和“愤世嫉俗的”不满情绪的那种讨厌的、折磨人的疾病,是精神错乱。
对癌症患者撒谎,以及癌症患者自己撒谎,所有这些,都证明在发达工业社会里人们多么难以正视死亡。
而为现代幻象所包围的那些疾病—结核病和癌症—则被视为自我审判的一种形式,自我背叛的一种形式。
正是那些被认为具有多重病因的(这就是说,神秘的)疾病,具有被当作隐喻使用的最广泛的可能性,它们被用来描绘那些从社会意义和道德意义上感到不正确的事物。
elucidation
考察疾病(尤其是传染性流行病,如结核病、麻风病、梅毒、艾滋病,及恶性的肿瘤病,如癌症)如何被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一种道德评判或者政治态度,一种疾病的隐喻又如何进入另一种疾病的隐喻。
大叙事只是一种世俗神话,是权力压迫集团的政治修辞学(意识形态),同时也是被压迫集团的政治修辞学(乌托邦)。
结核病是一种时间病;它加速了生命,照亮了生命,使生命超凡脱俗。
从隐喻的角度说,肺病是一种灵魂病。作为一种袭击身体任何部位的疾病,癌症是一种身体病。它根本显示不出任何精神性,而是令人痛惜地显示身体不过就是身体罢了。
浪漫派以一种新的方式通过结核病导致的死亡来赋予死亡以道德色彩,认为这样的死消解了粗俗的肉身,使人格变得空灵,使人大彻大悟。
也许浪漫派带给感受力的主要礼物不是残酷的美学以及疾病之美(如马里奥·普拉茨在他著名的著作中暗示的那样),甚至不是对不受约束的个人自由的需求,而是那种关于“有趣”的虚无而感伤的观点。
悲伤使人变得“有趣”。优雅和敏感的标志是悲伤。这就是说,是无力。
正是通过把众多或许是倒错的欲念加以合理化,并把它们转化为文化方面的虔信,有关结核病的那种神话才能在将近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面对无可辩驳的人类体验和日积月累的医学知识而留存下来。
把疯狂浪漫化,这以最激烈的方式反映出当代对非理性的或粗野的(所谓率性而为的)行为(发泄)的膜拜,对激情的膜拜;而对激情的压抑,当初被认为是结核病的诱因,现在又被认为是癌症的诱因了。
结核病人或许可能是一个反叛者或一个不适应社会的人;癌症人格则被以简单得多的方式加以看待,而且带着居高临下的怜悯意味,人们将其视为生活的一个失败者。
在一个创造性似乎无所限制的时代,人们担心自己缺乏足够的能量。在我们这个因经济发展而导致破坏性的过度生产以及官僚体制日益强化对个体的控制的时代,既存在着一种对太多能量的恐惧,又存在着一种对能量不允许被发泄出来的焦虑。
在对癌症的描述中,处于支配地位的那些隐喻事实上并不是取自经济学,而是取自战争语言
癌症成了那些拥有极其可怕的能量的东西的一个隐喻;这些能量最终将损害自然秩序。
对马基雅弗利来说,是预见;对霍布斯来说,是理性;对沙夫茨伯里来说,是容忍—所有这些基于某种医学类比的思想,全都关乎这一问题,即合宜的治国术能够防范致命的混乱。社会被设想为大体上是健康的;疾病(混乱)大体上总是能被控制的。
而癌症隐喻却尤其显得粗糙。它不外乎是一种怂恿,怂恿人们去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亦不外乎是一种引诱,即便不把人引向狂热,也诱使人感到惟有自己才是万般正确的。
从词源上说,患者意味着受难者。令人深为恐惧的倒不是受难,而是这种受难使人丢脸。
intractable
死亡文化 本书特色 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死亡文化,讳莫如深,幽隐难寻,却在其历史沿革、地域化及思想拯救等诸多方面留下了带有中华文明独特逻辑的深刻烙印。 ...
《中国小说史研究之检讨》内容简介:本书选录谭帆教授自1998年以来公开发表的中国小说史研究论文16篇,分“文体研究”、“术语研究
《春野,阳光,众鸟归来》内容简介:作者在乡间小屋生活,观察鸟儿,描述自然。自然,包容而丰富:土地、远山、树木、溪水,飞鸟…
※财神信仰在中国通俗宗教大框架下的起源与演变※第一本深入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中左道之地位的著作【内容简介】对当代中国人而言,财神一直是家庭祭仪和新年礼俗中的标志性神...
探寻中国的现代性-汪晖学术思想评论集-(一) 本书特色本评论集围绕汪晖的四卷本代表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收集了国内和世界各地对他这一巨著的各种学术评论。这些...
英国陆军少将奥德•温盖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既神秘、反传统,又具争议的军事将领。他作为英军情报官敢于违背官方政策,公开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巴勒斯坦犹太人最忠...
古希腊铭文辑要 本书特色 本成果所辑铭文凡116篇,内容包括古代希腊三个主要历史时期的各类铭文。每篇铭文分题解、译文、注释三个部分:题解项除铭文的发现地、藏地以...
金性尧集外文编:第1卷 本书特色 金性尧(1916—2007),浙江定海人,著名文史学家、散文家、编辑家。金性尧生前出版的各种文集已收入《金性尧全集》(9卷),...
1996-2011-林树森访谈选录 本书特色 《林树森访谈选录(1996—2011)》为林树森主政广州和贵州期间媒体访谈的辑录。《林树森访谈选录(199...
《三闲集》内容简介:本书是鲁迅1927年至1929年所作杂文三十四篇,包括《无声的中国》《怎么写(夜记之一)》《“醉眼”中的朦胧》《
罗明嘉(Miikka Ruokanen),博士,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系统神学教授(教义学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复旦大学顾问教授。本书是对奥古斯丁在其巨著《上...
钱谦益藏书研究 内容简介 红蕾博士学位攻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2008年进人西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课题却是《钱谦益藏书与(绛云楼书目)》,这在学术领域上应该说...
容观夐人类学民族学文集 内容简介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百年的历程,自严复1901年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以来,几代前辈学人筚路蓝缕,开启山林,使人类学在华夏...
谷川健一,1921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日本民俗学者、地名学者、作家。日本地名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
书衣翩翩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36位作者的82篇文章。文章依话题编作五辑:“封面画趣味”、“书衣的风景”、“书装书之话”、“书装人物志”、“装帧艺术谈”。书衣翩翩...
《天空的另一半》内容简介:“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
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第三卷-(上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所谓“百年”,原则上是指自1900年以来亦即20世纪已经过去的岁月。全书分作5卷,每卷约涵...
新闻.如何改变世界-新闻影响力及深度效果研究 本书特色 《新闻,如何改变世界:新闻影响力及深度效果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教育高地建...
打工作家-珠三角都市新移民的文化身份构建 本书特色李灵灵编*的这本《打工作家--珠三角都市新移民的文化身份建构》从城市文化角度出发,对城市新移民中的作家群体进行...
Donald J. Treiman,社会学博士,196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目前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社会学荣休杰出教授,UCLA加州人口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