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达成

积极达成

作者:王明伟

出版社:机械工业

出版年:2014年5月

ISBN:9787111464693

所属分类:心理健康

书刊介绍

《积极达成》内容简介

积极达成,是指当面对问题时,我们通过发挥影响力,达成积极的结果。
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越来越多有挑战性的事情。面对这样的压力,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足够的能力和技巧来从容地应对那些让人头疼的事情。那么,通过什么方法和思路能让事情积极达成呢? 达成积极的结果有两个关键方面:(1)情绪方面——积极调整情绪;(2)问题方面——积极处理问题。因为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否高效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受到情绪和处理问题方法的影响: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我们处理问题的效率和效果,有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也会影响我们处理问题的效率和效果。
《积极达成》重点阐述“积极调整情绪”的方法和“积极处理问题”的方法,并提供简单易用的实用模型工具,以及贴近生活的具体应用案例。通过这些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工具,并应用好这些工具,从而发挥影响力,达成积极结果。
王明伟 一位专注于影响力与领导力领域研究与授课的培训师,曾就职于思科等世界500强的美资IT公司,在美国工作并接受专业的营销训练,担任销售经理等职务,后担任网络安全公司销售总监多年,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是美国知名影响力与领导力培训机构VitalSmarts公司在大陆地区认证最早和授课最多的专职讲师之一,主要讲授两门北美年度最佳课程“关键对话”和“影响者”,有着丰富的授课经验,负责这些品牌课程在大陆及台湾的授课,曾先后为美国杜邦、美国甲骨文、美国可口可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移动(北京、广东等地)、中国石油、中国银行、中国台湾三福气体、国泰人寿(中国台湾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等众多知名企业进行影响力与领导力方面的培训。此外,王老师还将管理经验及授课知识汇总为专业文章,发表于国内一流期刊,如《中外管理》《销售与管理》《培训》等。
王老师就职于KeyLogic(凯洛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KeyLogic连续两届的年度最佳讲师。KeyLogic是国内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领先者、哈佛商学院出版机构(HBP)企业学习业务的战略合作伙伴,是哈佛商学在线、美国VitalSmarts公司、Zenger Folkman公司和Richardson公司在中国的独家合作伙伴。

作品目录

积极达成:处理好情绪再处理问题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积极达成的力量
积极达成的含义
积极达成的建议
积极达成的策略
第2章:处理情绪
情绪源于认知
认知影响情绪
调整认知,调整情绪
处理情绪的4A模型
第3章:处理自身情绪
第一步,Aware:识别情绪
第二步,Accept:接受情绪
第三步,Analyze:分析情绪
第四步,Adjust:调整情绪
第4章:处理自身情绪的应用
要点回顾
应用案例
第5章:处理他人情绪
第一步,Aware:识别情绪
第二步,Accept:接受情绪
第三步,Analyze:分析情绪
第四步,Adjust:调整情绪
第6章:处理他人情绪的应用
要点回顾
应用案例
第7章:解决问题
什么是问题
怎么解决问题
第8章:澄清问题
澄清问题的重要性
澄清问题的方法
第9章:分析原因
Collect:收集原因
Combine:整理原因
Clarify:澄清原因
原因图形化
第10章:选定方案
Find:找出方案
Evaluate:评估方案
Execute:执行方案
第11章:处理问题的应用
要点回顾
处理自己的问题
处理他人的问题
第12章:综合应用
影响自己,积极达成
影响他人,积极达成
第13章:成为“积极达成”高手
树立信心
针对性强化训练
开始行动
参考文献

热门书摘

情绪脑是理性脑发育的基础,情绪脑通过神经回路与理性脑的所有部分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因此,情绪脑对包括理性脑在内的大脑其他部分的运作具有强有力的影响。

杏仁核快速报警和接管的能力、海马区和杏仁核相互配合的情景模式记忆功能,能够让我们的祖先远离危险。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已经远比远古时期复杂得多

对方对待我们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待对方的方式

人们习惯从个性角度来看待与评论他人,而不是从环境角度来考虑。

接受情绪,是“疏导情绪,而不是压制或对抗”的关键一步,只有我们接受了自己或他人的情绪,才有可能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就像打太极一样,硬碰硬往往两败俱伤,先接受,然后进行化解才是更高的招式。

深呼吸,是指将呼吸频率降低到每分钟4~6次,也就是每次呼吸用10~15秒时间,比平常呼吸要慢一些。只要你耐心一点,加上必要的练习,这一点不难办到。深呼吸,能够为大脑供应更多的氧气,激活理性脑,有助于你集中注意力。深呼吸几分钟之后,你就会感到平静,有控制感,尤其是注意力更加集中。

在觉察中,我们需要意识到想法并不是事实,它们只是“我的想法”而不是“我”。

如果我们把大脑当做倾听想法的“耳朵”,那么我们可以像声音到达耳朵那样去理解想法和头脑的关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