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元史》从漠北高原的蒙古化开始写起,对蒙古帝国与元王朝的建立、兴盛与瓦解。对蒙元王朝的特性,作深入浅出的勾画,着重于从欧亚大陆世界体系以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的角度,展现蒙元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意义和地位。书后附有元代大事年表、蒙元(汗)帝王世系以及历史地图。
这本《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元史》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元的统一使中国的版图更为扩大,实现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蒙古西征在客观上对推进东西经济文化交流有着积极意义。尽管当时实施了民族不平等政策,但“必行汉法乃可长久”的现实需求,迫使当政者吸收汉族士大夫参与国家决策,使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空前加强。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世纪初的对话"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当不错的反响,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作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
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机会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广于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面向大众";就书的体裁与风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提得好,也提得及时.
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面向大众"的,并且在"通俗化"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能俗."这也很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
李学勤2014年8月17日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元史》:
蒙古崛兴前的历史与传说**节九至十三世纪北方草原形势:漠北的蒙古化早在蒙古人兴起并建立起大蒙古国之前,北方草原上曾经先后兴起过几个强大的游牧国家:匈奴帝国、柔然汗国、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等.在这几个强大的游牧国家瓦解之后,被称作"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和"回鹘人"的那些人群,也随之消散在历史的尘烟里.
北方草原的历史似乎是断裂的.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倘若从那些被称作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和回鹘人的语言或者文化去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并未"消失".他们中虽有部分已经迁徙他处、难觅踪影,不过也有部分仍留居当地,为随后的其他统治群体所吸收,改头换面而被唤作另一种称呼的人群.
粗略而言,北方草原的历史应当是操原蒙古语与操原突厥语的人群交替出现、轮流统治当地的历史.
自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瓦解之后,直至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前,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内,北方草原上未再出现强大的游牧国家.在此期间,蒙古高原诸部林立,各部不相统属,草原的历史显得混乱而无序.北方草原上的诸族群体,大多无文字传统,其或有能使用文字者,也还未能拥有成熟发达的记事传统.而同时代的南方农耕文明社会,虽拥有成熟发达的文字叙事传统,不过对于北方族群的记载,也大多语焉不详.因此,我们难以清晰地了解北方草原诸族群体在这三百多年里的具体活动详情.
总体而言,九世纪中叶回鹘汗国败亡之后,蒙古高原的人群发生很大的变化.
黠戛斯于840年攻下回鹘城(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剌八刺哈孙古城)后,回鹘人群"种族离散".然而,黠戛斯并没有在漠北建立政权,不久之后即退回至原来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或许正是由于蒙古高原出现的这种"政治一军事"权力真空,大批操原蒙古语的鞑靼人,逐渐从大兴安岭西迁,并*终扩展至整个漠北草原.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漠北草原蒙古化的过程,它持续了两三百年的时间.
在这个蒙古化的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到,操原蒙古语人群的西迁,并不是以一个强大的政权去征服原有的政权,而是以分散、零星、渐进的方式向大片草原地带扩散.虽然他们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不过未等建立统一的政治组织,他们便先后为契丹人和女真人所控制.正是由于操原蒙古语人群的进入,促使散居当地的突厥一回鹘语部落改操原蒙古语;然而,由于当地的突厥—回鹘文化传统十分强大,这些操原蒙古语的人群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突厥一回鹘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漠北草原蒙古化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原蒙古人突厥化的过程,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在此三百余年间,漠北以外的中国南方地区,则先后出现过几个强大的政权.
契丹人崛起于松漠之间,建立辽王朝(907—1125)(本书所用诸王朝之年代,大体参用《中国历史纪年表》所示年代,其间所涉年代争议问题,若非特殊,一般不予讨论),与农耕地区的北宋王朝(960—1127)并峙而立.而后,崛兴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又取代契丹人,灭辽朝而建立金王朝(1115—1234),并进而对北宋展开攻击,导致北宋王朝瓦解.北宋王朝宗室南逃,于南方建立起南宋政权(1127—1279),由此形成金与南宋对峙的局面,彼此相持百余年.与此同时,在西北、西南之隅,党项羌人建立西夏政权(1038—1227),云南地区则有存续数百年之久的段氏所建大理国政权(937—1254);吐蕃地区则如蒙古高原那样,在吐蕃王朝瓦解(877)之后,也同样陷入诸部混乱的时代.
在此三百余年间,蒙古高原主要受制于在其南方建立辽王朝的契丹人与建立金王朝的女真人.942年,耶律阿保机西征漠北阻卜诸部,攻占回鹘城,该城附近一带的阻卜一鞑靼部落归附契丹.946年,辽太宗以大部族长官号"夷离堇",授予阻卜酋长"曷刺"(《辽史》卷四《太宗纪》).
此后,辽王朝一直有力地控制着漠北草原地区.不过,漠北阻卜诸部又叛服无常,辽朝大军经常出兵讨伐.由于辽王朝的统治重心并不在漠北地区,它对当地事务的管控,主要是通过设立诸如西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以及乌古敌烈统军司等机构来达成的.
……
温海清,1979年生,江西宁都人,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代史。已在《中国史研究》、《文史》、《民族研究》发表专题研究论文六篇。另有读史札记、学术书评、译文数篇。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元史》:
蒙古崛兴前的历史与传说**节九至十三世纪北方草原形势:漠北的蒙古化早在蒙古人兴起并建立起大蒙古国之前,北方草原上曾经先后兴起过几个强大的游牧国家:匈奴帝国、柔然汗国、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等.在这几个强大的游牧国家瓦解之后,被称作"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和"回鹘人"的那些人群,也随之消散在历史的尘烟里.
北方草原的历史似乎是断裂的.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倘若从那些被称作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和回鹘人的语言或者文化去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并未"消失".他们中虽有部分已经迁徙他处、难觅踪影,不过也有部分仍留居当地,为随后的其他统治群体所吸收,改头换面而被唤作另一种称呼的人群.
粗略而言,北方草原的历史应当是操原蒙古语与操原突厥语的人群交替出现、轮流统治当地的历史.
自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瓦解之后,直至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前,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内,北方草原上未再出现强大的游牧国家.在此期间,蒙古高原诸部林立,各部不相统属,草原的历史显得混乱而无序.北方草原上的诸族群体,大多无文字传统,其或有能使用文字者,也还未能拥有成熟发达的记事传统.而同时代的南方农耕文明社会,虽拥有成熟发达的文字叙事传统,不过对于北方族群的记载,也大多语焉不详.因此,我们难以清晰地了解北方草原诸族群体在这三百多年里的具体活动详情.
总体而言,九世纪中叶回鹘汗国败亡之后,蒙古高原的人群发生很大的变化.
黠戛斯于840年攻下回鹘城(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剌八刺哈孙古城)后,回鹘人群"种族离散".然而,黠戛斯并没有在漠北建立政权,不久之后即退回至原来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或许正是由于蒙古高原出现的这种"政治一军事"权力真空,大批操原蒙古语的鞑靼人,逐渐从大兴安岭西迁,并*终扩展至整个漠北草原.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漠北草原蒙古化的过程,它持续了两三百年的时间.
在这个蒙古化的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到,操原蒙古语人群的西迁,并不是以一个强大的政权去征服原有的政权,而是以分散、零星、渐进的方式向大片草原地带扩散.虽然他们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不过未等建立统一的政治组织,他们便先后为契丹人和女真人所控制.正是由于操原蒙古语人群的进入,促使散居当地的突厥一回鹘语部落改操原蒙古语;然而,由于当地的突厥—回鹘文化传统十分强大,这些操原蒙古语的人群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突厥一回鹘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漠北草原蒙古化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原蒙古人突厥化的过程,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在此三百余年间,漠北以外的中国南方地区,则先后出现过几个强大的政权.
契丹人崛起于松漠之间,建立辽王朝(907—1125)(本书所用诸王朝之年代,大体参用《中国历史纪年表》所示年代,其间所涉年代争议问题,若非特殊,一般不予讨论),与农耕地区的北宋王朝(960—1127)并峙而立.而后,崛兴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又取代契丹人,灭辽朝而建立金王朝(1115—1234),并进而对北宋展开攻击,导致北宋王朝瓦解.北宋王朝宗室南逃,于南方建立起南宋政权(1127—1279),由此形成金与南宋对峙的局面,彼此相持百余年.与此同时,在西北、西南之隅,党项羌人建立西夏政权(1038—1227),云南地区则有存续数百年之久的段氏所建大理国政权(937—1254);吐蕃地区则如蒙古高原那样,在吐蕃王朝瓦解(877)之后,也同样陷入诸部混乱的时代.
在此三百余年间,蒙古高原主要受制于在其南方建立辽王朝的契丹人与建立金王朝的女真人.942年,耶律阿保机西征漠北阻卜诸部,攻占回鹘城,该城附近一带的阻卜一鞑靼部落归附契丹.946年,辽太宗以大部族长官号"夷离堇",授予阻卜酋长"曷刺"(《辽史》卷四《太宗纪》).
此后,辽王朝一直有力地控制着漠北草原地区.不过,漠北阻卜诸部又叛服无常,辽朝大军经常出兵讨伐.由于辽王朝的统治重心并不在漠北地区,它对当地事务的管控,主要是通过设立诸如西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以及乌古敌烈统军司等机构来达成的.
……
温海清,1979年生,江西宁都人,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代史。已在《中国史研究》、《文史》、《民族研究》发表专题研究论文六篇。另有读史札记、学术书评、译文数篇。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元史》:
蒙古崛兴前的历史与传说**节九至十三世纪北方草原形势:漠北的蒙古化早在蒙古人兴起并建立起大蒙古国之前,北方草原上曾经先后兴起过几个强大的游牧国家:匈奴帝国、柔然汗国、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等.在这几个强大的游牧国家瓦解之后,被称作"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和"回鹘人"的那些人群,也随之消散在历史的尘烟里.
北方草原的历史似乎是断裂的.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倘若从那些被称作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和回鹘人的语言或者文化去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并未"消失".他们中虽有部分已经迁徙他处、难觅踪影,不过也有部分仍留居当地,为随后的其他统治群体所吸收,改头换面而被唤作另一种称呼的人群.
粗略而言,北方草原的历史应当是操原蒙古语与操原突厥语的人群交替出现、轮流统治当地的历史.
自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瓦解之后,直至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前,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内,北方草原上未再出现强大的游牧国家.在此期间,蒙古高原诸部林立,各部不相统属,草原的历史显得混乱而无序.北方草原上的诸族群体,大多无文字传统,其或有能使用文字者,也还未能拥有成熟发达的记事传统.而同时代的南方农耕文明社会,虽拥有成熟发达的文字叙事传统,不过对于北方族群的记载,也大多语焉不详.因此,我们难以清晰地了解北方草原诸族群体在这三百多年里的具体活动详情.
总体而言,九世纪中叶回鹘汗国败亡之后,蒙古高原的人群发生很大的变化.
黠戛斯于840年攻下回鹘城(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剌八刺哈孙古城)后,回鹘人群"种族离散".然而,黠戛斯并没有在漠北建立政权,不久之后即退回至原来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或许正是由于蒙古高原出现的这种"政治一军事"权力真空,大批操原蒙古语的鞑靼人,逐渐从大兴安岭西迁,并*终扩展至整个漠北草原.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漠北草原蒙古化的过程,它持续了两三百年的时间.
在这个蒙古化的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到,操原蒙古语人群的西迁,并不是以一个强大的政权去征服原有的政权,而是以分散、零星、渐进的方式向大片草原地带扩散.虽然他们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不过未等建立统一的政治组织,他们便先后为契丹人和女真人所控制.正是由于操原蒙古语人群的进入,促使散居当地的突厥一回鹘语部落改操原蒙古语;然而,由于当地的突厥—回鹘文化传统十分强大,这些操原蒙古语的人群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突厥一回鹘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漠北草原蒙古化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原蒙古人突厥化的过程,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在此三百余年间,漠北以外的中国南方地区,则先后出现过几个强大的政权.
契丹人崛起于松漠之间,建立辽王朝(907—1125)(本书所用诸王朝之年代,大体参用《中国历史纪年表》所示年代,其间所涉年代争议问题,若非特殊,一般不予讨论),与农耕地区的北宋王朝(960—1127)并峙而立.而后,崛兴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又取代契丹人,灭辽朝而建立金王朝(1115—1234),并进而对北宋展开攻击,导致北宋王朝瓦解.北宋王朝宗室南逃,于南方建立起南宋政权(1127—1279),由此形成金与南宋对峙的局面,彼此相持百余年.与此同时,在西北、西南之隅,党项羌人建立西夏政权(1038—1227),云南地区则有存续数百年之久的段氏所建大理国政权(937—1254);吐蕃地区则如蒙古高原那样,在吐蕃王朝瓦解(877)之后,也同样陷入诸部混乱的时代.
在此三百余年间,蒙古高原主要受制于在其南方建立辽王朝的契丹人与建立金王朝的女真人.942年,耶律阿保机西征漠北阻卜诸部,攻占回鹘城,该城附近一带的阻卜一鞑靼部落归附契丹.946年,辽太宗以大部族长官号"夷离堇",授予阻卜酋长"曷刺"(《辽史》卷四《太宗纪》).
此后,辽王朝一直有力地控制着漠北草原地区.不过,漠北阻卜诸部又叛服无常,辽朝大军经常出兵讨伐.由于辽王朝的统治重心并不在漠北地区,它对当地事务的管控,主要是通过设立诸如西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以及乌古敌烈统军司等机构来达成的.
……
温海清,1979年生,江西宁都人,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代史。已在《中国史研究》、《文史》、《民族研究》发表专题研究论文六篇。另有读史札记、学术书评、译文数篇。
温海清,1979年生,江西宁都人,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代史。已在《中国史研究》、《文史》、《民族研究》发表专题研究论文六篇。另有读史札记、学术书评、译文数篇。
《世界文明史》系美国著名学者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伯恩斯等人撰写的一部在美国有相当影响的著作。它初版于1955年,此后
历史的镜子 本书特色 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突出了他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集中论述了社会风气的堕落、政治的腐败、人民的困苦与国家兴衰治乱的关系。提出...
《华为防火墙技术漫谈》内容简介:本书介绍华为传统防火墙关键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配置方法,主要包括安全策略、攻击防范、NAT、V
大明帝国抗日史 本书特色 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毛佩琦作序推荐二:参考日语著作三千余万字,国内首次披露大明抗日援朝...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本书特色 清朝从1644年到1911年共延续了268年。从1661年到1796年是史称的“康乾盛世&...
《信用革命:无处不在的信用评级》内容简介:信用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石。中国近年来大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的信用评级是
八一三淞沪抗战亲历记 本书特色 本书是原国民党将领关于抗日战争淞沪会战之亲历记录。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又聚集大量兵力,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广大...
《儿童歌曲器乐演奏启蒙——尤克里里》内容简介:本书以演奏技巧的由简到难排序。力争选用同一批曲目,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本
最真实的汉朝 本书特色 巍巍四百年,金戈铁马在此驻足;茫茫人心在此怅惘;时代发展在此定格……无论生命的烈火,还是自然的造化,都因大汉王朝而轻轻叹惋。*真实的时代...
《中国大历史》内容简介:《中国大历史》作者吕思勉是前辈史学大家,著作宏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吕先生长期从事教
这是一部最精短、更生动的中国通史。“文字鬼才”马伯庸上起战国秦汉,下至晚清民国,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中国历史的线索;打破以
《毛泽东年谱(1893-1949)》是国内外首次详细记述毛泽东的思想和生产业绩的编年体著作,经过八年时间精心编撰而成。这部年谱记述
中国近代史(精装典藏无删节本)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中国近代化为线索,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没有枯燥的考据...
1895(大清帝国大变局) 本书特色 1895,生死存亡之时,国家动荡之秋。东方海面上的炮声搅乱了慈禧太后的寿辰,一向谦卑的邻居用铁和血洗劫了古老帝国的尊严。是...
70年邮票看中国 本书特色 2019年中宣部选定*一部以集邮为题的“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70年邮...
上博简《容成氏》文本整理及研究 本书特色《上博简容成氏文本整理及研究》对上博藏简《容成氏》的文本和思想进行了研究。文本整理方面,在全面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父爱如山:清末状元张謇写给儿子的信》内容简介:张謇系江苏南通人,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张孝若为张謇独子
《西南联大行思录》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浸润于“西南联大”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
城堡的故事:半部英国史 本书特色 城堡,一直是个充满了迷人魅力的地方。距离城堡引入英国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当夕阳斜斜映在倾颓的拱门上,时光仿佛剥落了斑驳的城墙,...
【余世存立人三部曲】100个时代人物的命运转折200年近代中国的风雨苍黄余世存二十年磨一剑,纪传百位民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