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这位奥地利文学大师的犹太出身、文学创作历程等进行人物分析,并对其小说作品进行文本研究,且从大师的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方面论述其艺术特色。
class=big14>到了巴黎后,茨威格**件事就是打听心仪已久的罗曼,罗兰。朋友们不甚了解罗曼,罗兰,也不知道怎么可以找到他,他似乎是“隐居”在繁华的巴黎。有人只听说他是一位音乐家,写过一本关于贝多芬的小书。为了找到他,茨威格在国家图书馆仔细查阅图书目录卡片,终于找出他所写的十几本著作。尔后,茨威格写了一封信,寄了一本自己的书给罗曼,罗兰。不久,罗曼·罗兰回信邀请茨威格前去。他们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茨威格非常重视他们的友谊。罗曼·罗兰后来也曾说过,我不知道,有哪个朋友比茨威格更深刻更虔诚地崇尚友谊,对友谊的崇拜就是他的宗教。
茨威格终于和罗曼·罗兰见面了。这一天在茨威格的一生中要比平常的日子明亮得多,多年后他还清晰地记得**次去访问罗曼·罗兰时的情景:罗曼·罗兰住在蒙巴拿斯林荫大道附近的一幢不显眼的楼房里,五楼。窗下是一座古老寺院的园子,绿树成荫。在他简朴的修道士式的斗室里,一本本书籍一直堆到天花板。他有一双清澈、和善、炯炯有神、生动的蓝眼睛。罗曼,罗兰瘦而高,有一点驼背。脸色苍白,说话声音很轻,似乎身体很虚弱。他不抽烟,不喝酒。这一切给茨威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给他印象*深的,*令他折服的,则是罗曼·罗兰的才华。罗曼,罗兰钢琴弹得非常出色,知识十分渊博,精通文学、哲学、历史,了解一切国家和时代的问题。在罗曼·罗兰面前,茨威格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我在他的房间里感觉到一种人性的、道义上的优势;一种不带骄傲情绪的、内心的自由,这种自由对一个坚强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我一眼就看出,他在关键性的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
那一天,他们就《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战争的阴影彼此交换了看法。茨威格从罗曼,罗兰忧郁的蓝眼睛里看到了他对和平的脆弱充满了悲哀。他向茨威格感慨:“艺术能使我们每一个人得到满足,但它对现实却无济于事。”对于战争的阴影,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只不过罗曼·罗兰对战争潜在危险性的认识比茨威格更明晰。他坦诚地指出:如今是一个需要保持警惕的时代,而且愈来愈需要警惕。因为煽动仇恨的人,按照他们卑劣的本性,要比善于和解的人更激烈、更富于侵略性,何况在他们背后还隐藏着物质利益,他们可没有什么顾忌。他有这样的前瞻性看法,所以主张摆脱偏狭的民族主义思想的束缚。而这些思想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有着清晰的表现。
茨威格和罗曼·罗兰的友谊,除了基于茨威格对他出众才华的钦佩外,更主要的还在于他们思想观念上出奇的一致:坚持欧洲统一的信念,信奉人道主义思想。以后,他们一起为共同的思想、信念、理想而并肩战斗,结下了永生永世的友谊。罗曼·罗兰直面现实的勇气、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给茨威格以深远的影响茨威格曾由衷地说:“除了我和弗洛伊德与维尔哈伦的友谊以外,我和罗曼·罗兰的友谊是我一生中收益*多、在某些时候甚至是决定我的道路的友谊。”
**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局势已经处于“一触即发的战争边缘”,可许多人并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和危险。而罗曼,罗兰时刻关注现实,早已痛苦地磨砺了情操,所以关键时刻罗曼·罗兰的识见往往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人。他对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持怀疑态度,一针见血地指出:“老百姓愈老实,愈容易轻信。……一旦发布动员令,究竟有多少人坚持得住,谁知道呢?我们都已陷入一个群情激愤,人人歇斯底里的时代。在战争中决不能忽视这种歇斯底里的力量。”不久,萨拉热窝响亮的枪声应验了罗曼·罗兰的判断。
战争爆发后,茨威格为了躲避那种危险的群众变态心理,坚决地移居到维也纳郊区,开始了他自己个人的战争——向利用群众的热情煽动战争的行为作斗争。他在当时德国读者*多的报纸《柏林日报》上发表了《致外国友人书》,公开表示:“一有机会就与所有在外国的朋友们一起为重建欧洲文化而工作,即使现在还不可能取得联系,我也将保持着对他们的忠诚。”文章发表后,辱骂像肮脏的污水迎面泼来。
然而,14天后,一封来信将茨威格从孤独的阴影中带到温暖的阳光下。原来,罗曼·罗兰在瑞士读了茨威格的那篇文章后立即给他写了一封简短的信。在信中,罗曼·罗兰写到:“不,我永远不离开我的朋友们。”茨威格当然明白这寥寥数字所包含的分量,他为自己能迅速得到罗曼·罗兰的支持、鼓励和声援感到无比激动,他称看到那封信是他一生中巨大的幸福时刻之一。“它像一只白鸽从住着乱吼乱踩、疯狂兽群的诺亚方舟飞来。我不再感到孤独,而终于又和相同思想的人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我受到罗曼,罗兰泰然自若的坚强意志的鼓舞。”茨威格立即回信。从此,他们互相按时通信,用笔进行战斗、交流思想,持续了整整25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的通信被迫残酷中断为止。
在罗曼·罗兰的影响鼓励下,茨威格投入了反对战争和残杀的神圣斗争中。他像罗曼·罗兰一样坚守着自己的誓言:“永远也不写一句赞美战争或贬低别的民族的话。”他还接受罗曼·罗兰的建议,积极联络德语国家的文化名人,准备齐聚瑞土,共同发表反战呼吁书。
茨威格把对罗曼·罗兰的崇敬、理解和爱戴融注在他的著作《罗曼·罗兰》③之中,在生动地记述罗曼·罗兰的一生及其创作时,发表了一些评论。这些评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茨威格本人的思想。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一个年仅13岁的青春萌动的少女迷恋上了邻居的一位男作家,她怀着狂热的好奇心探听和窥视他的生活,盲目地、忘我地爱着他,以至她知道他的一切,她了解他的每一个习惯,她认得他的每一条领带、每一件衣服。后来她母亲改嫁,她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了因斯布鲁克,她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与外界交往,靠着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捱过那对她来说无比艰难漫长的两年。当她刚能独立时,就谢绝了继父好心的资助,独自回到维也纳。她像过去一样如痴如醉地暗恋着他,到后来竟像妓女般不顾女人的羞涩,曲意迎逢,委身相许,并和这个男子有了一个私生子。为了这个苦恋的产儿,也是为了不拖累作家,她心甘情愿当妓女,用卖身的钱精心哺育孩子。时光在流逝,她相思的痛苦因这孩子而大为减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因为一场流感,上帝夺走了她生命中惟一的真实。摸着孩子冰凉的小手,陌生女人再也克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她拿起笔写信给他,向着那个自己苦苦等待了一生的爱人倾诉痛苦。可直到她去世前写这封信时,那个男子竟连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就是在和她几次邂逅幽会时都没有认出她来,这个无名女人对这么一个不忠诚的男人如此忠贞不渝,这种痴心到了近乎病态的爱似乎已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但是,这种“哪怕我已经死在床上,假如你呼唤我,我就会立即获得一种力量,站起身来,跟着你走”的爱,虽然其中不乏本能的欲念,但已完全超越了本能欲念,爱得没有一点功利和企求,是一种多么真诚无私、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的情感。
在《热带癫狂症患者》中,当一位富商的妻子带着高傲和冷漠来求医生私自堕胎时,医生产生了强烈的想报复占有她的欲望,一心想看到她赤身裸体委身于人的样子。此时,一种原始的本能被唤醒了,站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被“欲”所主宰所征服而失去理智的“兽”,但在短暂的乘人之危的冲动之后,医生又产生了竭力挽救她生命的赎罪之情。尤其是当富商太太拒绝了医生的无理要求而私下找人堕胎生命垂危之际,至善至真至情的人性又回到医生身上,他成了恢复理智的“人”,竭尽全力挽救富商太太并向富商太太保证不惜一切代价保全她的名誉。后来,他为了阻止富商开棺验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终“情”战胜了“欲”,医生的情操得到了升华,保持了人格的尊严。
茨威格吸取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的合理成分——梦是人的无意识欲望不自觉的流露,通过梦的解释可以表现人们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的欲望,并据此描写梦境,铺设通向人物心灵深处的幽径。
茨威格卓越的心理描写是同他出色的细节描写分不开的。
茨威格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有的是对景物的生动刻画,有的是对事物的传神描摹,更多的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瞬间细节刻画。而对人物心理瞬间细节的刻画,主要是表现在对人的脸、眼睛、手等的刻画上,我们分析的重点也主要是从脸、眼睛、手等方面来说明茨威格在细节描写上的特色和高超技艺。
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心灵信息的发射站,这就犹如茨威格所说的那样,人的一举一动无不宜泄感情。在其作品中,茨威格善于通过对人物的眼睛、手、面部等细节进行刻画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发展与变化。在《情感的迷惘》中,教授过着两重生活,身体的动作也表现出类似的双重性。“他的左手漫不经心地静静地放在桌子上,或者至少看起来是静静地放在桌子上,因为不时有小的颤抖,像颤音一样传过骨节,纤细的、对一只男人的手来说略显过于柔软的手指,焦躁地在桌面上画着看不见的图形,那双覆盖着沉重眼睑的眼睛垂下来参与谈话之中。他也许有些不安,也许激动之情还在贲张的神经中颤动:总之手的这种不可控制的慌张同面部宁静的倾听和期待极不协调,这张脸显得很疲惫,但他仍全神贯注地沉浸在与学生的对话之中。”茨威格在此就是通过对教授的手、眼睛、脸等人体部位的细节刻画来透视教授的双重生活的。像这样的细节刻画在其小说中俯拾皆是,我们重点就茨威格小说中对脸、眼睛、手的刻画来进行分析。
……
一千零一夜 内容简介 世界经典*新图文双色版。《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一部流传甚广的阿拉伯民间故事。其故事形式多样,有动作的故事、神魔故事、爱情故事、惊...
本书收入余华在《读书》杂志专栏连载的十三篇阅读随笔,以小说家、读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师经典作品进行独特解读,精心研究它们的叙
★榮獲一九九四年《中國時報‧開卷週報》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榮獲香港「博益」好書獎★榮獲義大利格林札納‧卡佛文學獎★榮獲一九
李锐,1950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1966年毕业于北京杨闸中学。1969年1月到山西吕梁山区插队落户,先后做过六年农民,两年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札记 本书特色 本书是黄侃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辞章学和中国文学史的讲义,对《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专著作了细致入微的深入剖析,在...
诗学 本书特色 在托多罗夫的著作中占据着一种特殊的位置,被誉为提供了当代新诗学构建原则的伟大的“普遍诗学”。诗学 内容简介 与对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对布拉格学派的...
中国古代史-第二版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史》(第二版),分为上、下二册。本书是在初版(1986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修订过程中,编著者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吸...
世界文学文库(简装本)--铁蹄 内容简介 公元二十七世纪,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松诺玛县格仑·埃仑一棵空心的橡树中发现一部手稿,作者为加州伯克利大学物理学教授坎宁安的...
唐五代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本书特色 词是隋唐时随着燕乐兴盛而产生的一种合乐可歌的新诗体。原名“曲子”、“曲子词”,后又有“诗余”、“长短句”、“乐章”等别称。它在...
伶工之词-唐五代宋初词史 本书特色 《伶工之词:唐五代宋初词史》认为:词体的起源发生阶段,在于唐五代宫廷文化之中,并延续到宋初词坛。“伶工之词&rd...
从5月开始,我们就进入夏天吧!——怀着这样愉快的心情,文艺风象的编辑们在选题会上迅速达成了一致。于是饮料作为开启夏天话题的
风雨送春归:新时期文坛思想解放运动记事 本书特色 本书是“文艺风云书系”中的一册,“文艺风云书系”是河南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一套大型现当代文艺研究丛书。丛书以五...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第一卷:历史·思潮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汇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本卷收录的论文包括:曲折与巨变——百年文学理论...
解读歇冠子---从论辩学的角度 内容简介 人们通常认为,修辞“艺术”是在古希腊建立的,作为一种传统在西方文化中代代相传,而中国古代却缺乏这种修辞“艺术”。中国的...
赵炯恒先生临证精华 目录 生平事略学术思想一、下法应贯穿温热病治疗的始终二、注重创新,辨证应用经方三、博采众长,妙用单方验方四、衷中参西,论病辨证起沉疴五、源本...
看不见的收藏 本书特色 学外语,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阅读原文著作来扩展词汇量,熟悉句式结构和常用表达方式,培养语感,进一步学习用该外语地道准确地表达自己。...
寻墓者说 本书特色 本书目录简介: 寻墓者不再孤独;狄康卡漫笔;高尔基出国;高尔基回国;肖洛霍夫死里逃生;“金星英雄”话今昔等。寻墓者说 内容简介 寻墓者说 目...
诗法与书法-从唐宋论书诗看书法文献的文学性解读 本书特色 诗歌与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二者都承载着诗人与书家的艺术创造,展...
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 内容简介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老说宝玉是个百无一用的人,但仍然有不少人喜欢他,就因为宝玉的“真”、“纯”、“重情”。剧中的曹雪芹也是个...
神经疾病影像学图鉴 本书特色 《神经疾病影像学图鉴》:卫生部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试命题专家参加撰写,是临床各科及影像学医师提高诊断水平和职称晋升的*佳参考书。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