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隋唐五代史》旨在以通俗的形式介绍隋唐兴衰过程,阐述唐朝在某程度上更是隋朝的伸展,兼论五代。隋唐深刻影响往后的宋、元、明、清以至今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统一时间*长,国力*强盛的朝代之一。书后附有大事年表、帝王世系以及历史地图。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隋唐五代史》通过细讲某些有意义的人和事,介绍了隋唐兴衰过程,如对某些重大的出土文物的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加以释感,对后人误传误解的问题予以纠正,对某些典故加以分析,对某些神话传说进行诠释。书后附录大事记,旨在对隋唐这段重大历史事件有个大致了解;附录帝王世系表,意在对两朝创业、守业和虚位之王的传承有所知晓;附录历史地图,在于对本段历史地理形势方位有个立体印象;附录主要参考书目,目的在于提供进一步学习本段历史的索引。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世纪初的对话”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当不错的反响,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作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
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机会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广于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面向大众”;就书的体裁与风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提得好,也提得及时。
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面向大众”的,并且在“通俗化”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能俗。”这也很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
李学勤 2014年8月17日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隋唐五代史》:
第二节 唐前期东北亚政局的嬗变
唐朝建立之后,高句丽本身也还没有从抵抗隋朝的战争中复原,唐朝的建立给高句丽改善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提供了契机。唐朝建立的第二年,高句丽就再度承认了中原王朝的宗主权并承担象征性的纳贡义务。为了改善关系,高句丽此后遣返了约一万名中原王朝战俘。不过显然高句丽并不敢大意,一面示好的同时,一面沿着辽河西岸花了大约十年的时间构建了一条坚固的防线,以防备唐朝的入侵。这条防线上有许多坚固的堡垒,在后来的战争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防御工事。高句丽实际上也是以农耕定居为主的文明体,组织严密,并非如突厥一样不稳定,正因为如此,隋唐两朝对高句丽的战争持续了七十年,这场战争牵动着整个东亚的局势和历史的走向。
高旬丽和唐朝相安无事一直持续到唐太宗的统治后期。到了641年,太宗已经下定决心对高句丽动武。就像太宗将大唐帝国的势力拓展到中亚腹地之前让玄奘撰写《大唐西域记》一样,太宗很可能在641年之前就开始为战争做准备。他派遣职方部郎中陈大德开始收集有关高句丽军事防御的情报,同时开始放言说高句丽在汉武帝时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到了第二年,高句丽的内乱为唐太宗发动战争提供了一个借口。
这一年高句丽的大臣渊盖苏文(603—666)发动政变杀死了高句丽的荣留王,改立其弟侄宝藏王为高句丽君主,自己担任大莫离支,独揽大权。渊盖苏文对唐朝向来不友好,也正是他负责修建辽河防线防备唐军,很显然,他当权后高句丽和唐朝的关系急转直下。
此时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过去没多久,唐朝也刚刚从长期的内战中恢复元气,但是战乱造成的经济破坏,使唐太宗不得不谨慎推行对高句丽作战的计划。
但是到了贞观十七年(643),不论外部因素还是出于内政的考虑,都迫使太宗决心效法隋朝,攻灭高句丽。在外部,高句丽联合百济在几条战线上攻击对唐朝友好的新罗,切断了新罗贡使前往长安的路线。当太宗试图用外交手段劝阻高句丽攻击新罗时,高句丽不予理睬,甚至拘押了唐朝的使节。就内部而言,唐朝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原先的太子李承乾因为造反的缘故被废黜(一说被杀),而其竞争者、野心勃勃而能力超群的魏王李泰也被逐出长安,太宗只好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然而在太宗看来,李治并不如自己那么英武,担心他不能驾驭自己死后的局面,那么在自己生前剪除李唐帝国潜在的敌人就变成了一个看似理智的选择。
太宗的战争计划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其中包括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但是大将李勋坚决支持,主张用铁血手段对付帝国的敌人。李勋同时也是新太子李治的头号僚佐,在李治做晋王的时候就担任晋王长史(幕僚长)。有了李勋的支持,太宗决定启动战争计划。第二年秋天,唐朝的大军开始往东北开拔,数百艘海船担任运送军粮的任务。稍后太宗自己也前往洛阳——洛阳比长安更适合指挥战争,隋炀帝和稍后的高宗,在对高句丽作战时都是把前往洛阳作为**个步骤。洛阳作为帝国东部堡垒的战略意义极大,安史之乱之前唐帝国对洛阳的轻视造成的惨重后果,也佐证了唐帝国东西两京互为犄角的战略意义。在安史之乱前的数百年间,洛阳是帝国维护核心区域的军事堡垒。高句丽跟突厥等游牧民族不同,他们也是农耕民族,擅长以坚城防守,所以后勤供应对战争胜利与否非常关键。太宗对这一点有清晰的认识。在洛阳,太宗正式对高句丽宣战,宣战诏书将渊盖苏文作为主要攻击对象,将其描述为弑君者,其对新罗的侵略也被唐朝当作发动战争的理由。
太宗在645年春天抵达东北前线,这时进入了*好的进攻的季节,雨季没有来,而天气也变得温暖。
唐军兵分两路,太宗和李勤率唐军主力直扑辽东,而另一唐军名将张亮则帅四万多唐军乘坐五百多艘船只从海路袭击高句丽的首都平壤。唐军比之前的隋朝军队取得了更大的进展,李勤攻下盖牟城(今辽宁抚顺),进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张亮袭取卑沙城(今辽宁金县东),曜兵鸭绿江上。到了五月份,唐军修筑了一条横穿辽河沼泽的堤道,攻克了高句丽重镇辽东城。而之前隋军从未攻克该城。但是唐朝大军没有及时直扑平壤,而是纠结于辽阳西南的安市城,结果在坚城之下两个月毫无进展。虽然击败了高句丽大将萨延寿、高惠真率领的援军,迫使其投降,但是随着作战季节时间耗尽,唐军只好在严冬到来之前撤军。太宗的这次对高句丽的战争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攻占坚城,斩杀大量高句丽生力军,但是*终没有达到灭亡高句丽的战略目标。
唐朝撤军后,高句丽更加傲慢,重新入侵新罗,并拘留唐朝使节。百济也乘机袭取新罗二十余城,并且在其后数年,与唐中断往来。太宗则采取不断发动小规模进袭的办法,以图让高句丽疲于应对,耽误农时,削弱其经济基础。实际上太宗所采取的这种战术,是往常北亚游牧民族对付中原农耕民族的办法,高句丽也是组织严密的农耕社会。不过,这种不断骚扰的做法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不得而知。647年和648年,太宗都派遣数万唐军侵扰高句丽,其中648年薛万彻带领的三万唐军乘坐战船进入鸭绿江,在今天辽宁丹东附近大败高句丽军。但是这些局部的军事胜利并不能改变整个局势。太宗生命的*后两年,依然将消灭高句丽作为自己*重要的任务。648年,太宗计划在次年以三十万大军彻底灭亡高句丽。但是随着太宗的突然去世,这一计划并未得到实施。高句丽问题要到高宗时代才*终解决。
……
孙英刚,1979年生,河南禹州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Ph.D)。目前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教授。多次受邀在北美、日本、欧洲及台湾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或作学术讲座。研究领域包括中古史、佛教史和史学理论,目前主要关注“中古知识、信仰与政治世界”,以及佛教在中古日常生活和政治意识形态中的角色,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史学通论-民国文学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本书以导言论述历史与史学的本义,然后分论史学是否科学、史学的今昔、史学的目的、史学的功能、史学的分类、史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
李兴锐日记(增订本) 本书特色 李兴锐(1827-1904),字勉林,湖南浏阳人。清末重臣,1875年总办上海机器制造局。1885年参加查勘中越边界。后历任津梅...
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 本书特色 《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叙述了“中国”现身于三千余年前的青铜器上;汉朝、汉族得名于两千多年前刘邦所封...
古蜀金沙(金沙遗址与古蜀文明探析) 本书特色 《古蜀金沙:金沙遗址与古蜀文明探析》由黄剑华著,巴蜀书社出版。对那些研究古蜀文明有着深厚情结的学者们来说,金沙遗址...
太平天国忠王府彩画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文物出版社出版★忠王府是清代农民起义政权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
《离形去智,无累乎物: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内容简介:唐代女性在临终前最放不下的是谁? 为什么有许多唐代女性要在遗言中特意交
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一辑)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阐释了中国古代主流政治传统浅谈、略论唐宋地方监察体制变革、南宋士兵逃亡法新探等内容。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一辑)...
稀见嘉兴抗战旧影集 本书特色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嘉兴市图书馆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科研力量,在收集整理中方文献和侵华日军“写真帖...
吴晗论明史-最新校订典藏版 本书特色 《吴晗论明史》汇集了明史大家吴晗多部关于明史研究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编排整理,更加完整、精炼地向读者展示出大明朝历史...
Metaphorliesattheheartofthecontemporarydebateinaesthetics,semanticsandthephiloso...
《将领讲述:新四军抗战》内容简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劲旅,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是国内部对传统中国行政管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门之作,时间断限是从殷商至清嘉道前。《中国古代行政管理...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近代晚期俄国革命与改革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19世纪以来俄国社会发展广阔的历史场景的描述,明确指出十月革命在俄国社会发展特定的历史...
房龙手绘图画珍藏本:忧患意识常在心间 本书特色 畅销百年的人文经典,四色印刷珍藏本!1000多幅房龙亲笔手绘图画,带来新鲜、畅快的阅读感受!青少年成长经典读本:...
隋唐篇-女人的私房历史书 本书特色 尹剑翔编著的《女人的私房历史书(隋唐篇)》是首部从女性视角诠释的历史通俗读本。从先秦到民国,以历史上的传奇女性为线索,讲述了...
事是风云人是月:王充闾读史:上下卷 本书特色 作者在为本书撰写的序言中,对于自己过往的历史文化散文写作观做了详尽的表述与深入阐释。本书中所收入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历...
《唐玄宗》内容简介:唐玄宗——大唐盛世的形象代言人。他天资英武,雄才大略,一手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然而,
大宋文臣:兴邦还是误国-宋代 本书特色 ◆大陆**套以人物群体为中心,通过其人其事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来探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并以今天的立场加以分析的普及历史...
大运河-环境 人居 历史 本书特色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古代尤其是明、清、民国时期大运河的演变、环境变迁的得与失,城市和乡镇空间的特征,人居环境的变迁,包...
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兼论世界古代奴及其社会形态 本书特色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教授主张“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专著,其构思于20世纪50年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