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陈墨被誉为内地"金学研究**人",他从武学、情爱、人论、艺术、文化、形象、版本及改编等多个角度切入,分析、品评金庸作品,著述颇丰。
市面上研究和评论金庸其人和金庸小说的"金学"图书为数不少,但真正得到金庸本人认可的却并不多,他曾说过:"也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除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认真其事,我深为拜嘉之外,其余的点评大都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陈墨浸淫金庸和武侠小说研究十余年,成果丰硕,值得向广大金庸小说爱好者和研究者推荐。
陈墨的金庸书评一向写得很好,在内地众多的金庸研究学者中排**位是当之无愧的,他对金庸作品是用认真的态度来思考一个艺术作品,他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风范。如果是金庸小说的初次接触者,强烈推荐陈墨的书,他会给你一个正确的阅读引导方向。
陈墨对金庸作品的分析深入见底,细致入微,角度新颖,语言系列。这本《陈墨评金庸:散论金庸》辑录作者有代表性的论文编撰而成,旨在由一部书而尽可能地对其研究加以归纳深化,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有关金庸作品和金学研究的信息,相信金庸小说爱好者和研究者都会从中受到启发。
研究金庸小说,困难重重。而*大的困难有二:一是对它怀有偏见,难以纠正,就像《侠客行》一书中的武林中人对侠客岛怀有恐惧和偏见;二是即使不怀偏见,也未必就能得其门而入,就如众多的武林高手到了侠客岛上,见到了“《侠客行》武学”的图谱,却无法找到研究和领悟的正确途径。不用说别人,我自己就深有体会。金庸小说刚刚在大陆流行之时,我也曾同样对它不屑一顾。在我心中,只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才是正经,什么武侠言情、传奇志怪、通俗文学怎能入我法眼?我曾对喜欢看金庸、梁羽生的同事和朋友讽刺挖苦,又苦口婆心劝他们迷途知返、回头是岸,千万要以大业为重。后来经不起一位朋友的诱导,心想我有惊人的定力,看它一眼又何妨?没想到这一眼看下去,从此神魂颠倒、废寝忘食,迷得比所有的朋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气看完能找到的所有的金庸小说后,禁不住立即再看了一遍,其后是再三、再四、再五、再六……直至对金庸小说的情节了如指掌、滚瓜烂熟,也还是忍不住要再七、再八地看。不仅要看,而且要谈,要与人交流、争论,要对人宣传、鼓动。我想蓝力生老师以及其他的金庸迷也一定有类似的心理。不然就不会在**次见面时聊过中西文学经典和当代文学名家之后,忍不住谈起金庸小说,谈起我们的阅读经验和难以言说的惊喜,而且一谈起来就没完没了从而一见如故。蓝老师就是那一次向我约稿,要我为他所主编的杂志写金庸小说的评论文章。过了半年以后,我真的写出了《金庸赏评》这样一篇长达四万余字的评论文章,蓝老师也真的发表了它。从此我们开始了长时间的“金庸小说研究系列”的合作。我之所以愿意数年时间全身心地投入金庸小说研究,非但无怨无悔,反倒乐此不疲,那是基于以下信念:一、我相信自己的阅读经验,相信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够吸引我读上十遍八遍依然魅力不减,必有奥妙,因而值得研究。二、我了解金庸的小说风靡过香港、风靡过台湾,又风靡了大陆、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三、金庸小说不仅我爱读,也不仅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爱读,许多名家高人也爱读,真正是雅俗共赏,这当然就值得研究。四、金庸小说的阅读经验使我换了一副眼光,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学史,发现了从《诗经》“国风”到汉魏“乐府”,从唐传奇到宋话本,从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无不是出自民间俗世,而后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那么金庸的小说呢?焉知今日的流行读物不会成为日后的经典?五、由此我真正懂得了《老子》中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谓高雅、通俗,精英、大众,艺术、娱乐,莫非“名”而已。老套不破,何来新知?这样,就过了**道难关。原以为从此会一帆风顺,我雄心勃勃,要为世人解开“金庸之谜”。我也真的写了一本名为《金庸小说之谜》的书,开始还确信当真能够使“金庸之谜,至此可解”,可是越到后来歧义越多,就如白自在等人到了侠客岛,看到了《侠客行》武功秘籍,从此便陷入迷宫而不能自拔。写到后来,我才发现金庸小说研究的真正难关还在后头。难就难在,我们现有的观念、术语、方法以及所有的“成见”都无法真正地适用于解读金庸。以我们的旧法或者新知去谈论金庸小说,弄不好就会似是而非,或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金庸小说的妙处,在于它们通俗又通雅、通古又通今,通中也通外、通奇更通真;有史有哲,有侠有情,有故事又有人性,有模式更有创新……无论使用哪一种单纯的概念,都无法真正地解开“金庸小说之谜”。这就是说,必须为金庸小说建立专门的概念、术语、方法论系统,才有可能对金庸小说进行真正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必须为之专门建立特有的衡器,才有可能衡量出金庸小说的质量、深度、广度及其特性。所谓“金学”,就是因此而产生;所谓“金学”,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陈墨,安徽省望江县人。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现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学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史)。
著作有"评金庸系列",另有《新武侠二十家》、《新武侠五大家导读》、《新武侠之趣》、《海外新武侠小说论》、《细读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拍摄秘笈》、《武侠文宗:金庸小传》、《中国军事精粹》、《妙悟心禅》,以及《刘心武论》、《张艺谋电影论》、《陈凯歌电影论》、《黄建新电影论》、《费穆电影论稿》、《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百年电影闪回》、《影坛旧踪》、《半间斋影话》、《中国电影十导演》等。
《陈墨评金庸:散论金庸》辑录作者有代表性的论文编撰而成,旨在由一部书而尽可能地对其研究加以归纳深化,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有关金庸作品和金学研究的信息。内容包括: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金庸小说与汉民族的文化批判、金庸小说的武功与文化、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及其艺术功能,金庸小说主人公的人格模式及其演变,以及金庸小说主人公人物形象及意义分析等。
研究金庸小说,困难重重。而*大的困难有二:一是对它怀有偏见,难以纠正,就像《侠客行》一书中的武林中人对侠客岛怀有恐惧和偏见;二是即使不怀偏见,也未必就能得其门而入,就如众多的武林高手到了侠客岛上,见到了“《侠客行》武学”的图谱,却无法找到研究和领悟的正确途径。不用说别人,我自己就深有体会。金庸小说刚刚在大陆流行之时,我也曾同样对它不屑一顾。在我心中,只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才是正经,什么武侠言情、传奇志怪、通俗文学怎能入我法眼?我曾对喜欢看金庸、梁羽生的同事和朋友讽刺挖苦,又苦口婆心劝他们迷途知返、回头是岸,千万要以大业为重。后来经不起一位朋友的诱导,心想我有惊人的定力,看它一眼又何妨?没想到这一眼看下去,从此神魂颠倒、废寝忘食,迷得比所有的朋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气看完能找到的所有的金庸小说后,禁不住立即再看了一遍,其后是再三、再四、再五、再六……直至对金庸小说的情节了如指掌、滚瓜烂熟,也还是忍不住要再七、再八地看。不仅要看,而且要谈,要与人交流、争论,要对人宣传、鼓动。我想蓝力生老师以及其他的金庸迷也一定有类似的心理。不然就不会在**次见面时聊过中西文学经典和当代文学名家之后,忍不住谈起金庸小说,谈起我们的阅读经验和难以言说的惊喜,而且一谈起来就没完没了从而一见如故。蓝老师就是那一次向我约稿,要我为他所主编的杂志写金庸小说的评论文章。过了半年以后,我真的写出了《金庸赏评》这样一篇长达四万余字的评论文章,蓝老师也真的发表了它。从此我们开始了长时间的“金庸小说研究系列”的合作。我之所以愿意数年时间全身心地投入金庸小说研究,非但无怨无悔,反倒乐此不疲,那是基于以下信念:一、我相信自己的阅读经验,相信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够吸引我读上十遍八遍依然魅力不减,必有奥妙,因而值得研究。二、我了解金庸的小说风靡过香港、风靡过台湾,又风靡了大陆、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三、金庸小说不仅我爱读,也不仅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爱读,许多名家高人也爱读,真正是雅俗共赏,这当然就值得研究。四、金庸小说的阅读经验使我换了一副眼光,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学史,发现了从《诗经》“国风”到汉魏“乐府”,从唐传奇到宋话本,从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无不是出自民间俗世,而后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那么金庸的小说呢?焉知今日的流行读物不会成为日后的经典?五、由此我真正懂得了《老子》中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谓高雅、通俗,精英、大众,艺术、娱乐,莫非“名”而已。老套不破,何来新知?这样,就过了**道难关。原以为从此会一帆风顺,我雄心勃勃,要为世人解开“金庸之谜”。我也真的写了一本名为《金庸小说之谜》的书,开始还确信当真能够使“金庸之谜,至此可解”,可是越到后来歧义越多,就如白自在等人到了侠客岛,看到了《侠客行》武功秘籍,从此便陷入迷宫而不能自拔。写到后来,我才发现金庸小说研究的真正难关还在后头。难就难在,我们现有的观念、术语、方法以及所有的“成见”都无法真正地适用于解读金庸。以我们的旧法或者新知去谈论金庸小说,弄不好就会似是而非,或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金庸小说的妙处,在于它们通俗又通雅、通古又通今,通中也通外、通奇更通真;有史有哲,有侠有情,有故事又有人性,有模式更有创新……无论使用哪一种单纯的概念,都无法真正地解开“金庸小说之谜”。这就是说,必须为金庸小说建立专门的概念、术语、方法论系统,才有可能对金庸小说进行真正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必须为之专门建立特有的衡器,才有可能衡量出金庸小说的质量、深度、广度及其特性。所谓“金学”,就是因此而产生;所谓“金学”,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陈墨,安徽省望江县人。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现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学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史)。
著作有"评金庸系列",另有《新武侠二十家》、《新武侠五大家导读》、《新武侠之趣》、《海外新武侠小说论》、《细读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拍摄秘笈》、《武侠文宗:金庸小传》、《中国军事精粹》、《妙悟心禅》,以及《刘心武论》、《张艺谋电影论》、《陈凯歌电影论》、《黄建新电影论》、《费穆电影论稿》、《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百年电影闪回》、《影坛旧踪》、《半间斋影话》、《中国电影十导演》等。
杨柳青青 本书特色 张恨水著的《杨柳青青》不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小说的*后一句表现了新的生机。虽然作者对这个社会有所批判,但是...
增广贤文 本书特色 张齐明译注的《增广贤文/中小学传统文化** 经典丛书》由中华蒙学经典《增广贤文》改型而来,保留了原书稿中的原文、注释、译文、点评等文字内容,...
读书与人生-胡适演讲集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了多篇胡适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以读书、做人、白话文运动等为主题的*著名、*具代表性的演讲,涉及大量的...
《债务的边界》内容简介:债务扩张为发展现代市场经济贡献良多,促成了多项重大改革。但近年来由债务扩张引发的影子银行、地方政府
往来书简 本书特色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来书简》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往来书简 内容简介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来书简》包括川端和三岛在20余年间的24封...
唐诗精读 目录 凡例卷一 初唐诗 (二十首)虞世南 一首蝉王绩 一首野望王勃 三首滕王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骆宾王 二首在狱咏蝉于易水送人杨炯 一首从军行陈子昂...
流学的一年 本书特色 《流学的一年》记录了作者骑行大半个中国的“流学”之旅。与其坐在家里羡慕别人去留学,不如收拾行囊自己去“流学”。2010年,生活在上海的异乡...
《乔布斯你学不会》内容简介: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创始人,在他的带领下,“苹果”成为IT界首屈一指的公司。并且创造了iphone
李白的选择 本书特色 唐诗的迷人在于丰富,有发亮的激情,有缠绵的幽思,有昌盛时代的张扬,有繁华过后的怅惘,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千百年来引得无数学者迷恋。本书是作...
宗璞文学回忆录 本书特色 “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干这一行!”本书收录了当代著...
摊开画布的人 内容简介 收录了胭脂茉莉近年来的一部分短诗,以及部分诗学笔记。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画面和意象美,温润中也不乏高音。诗人李拜天曾评价:胭脂茉莉的诗并没...
《姑妄言》是辽东人曹去晶创作于清代雍正初年的长篇章回小说,但从未见于文献记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其残抄本在上海一露鸿爪。
高老头 本书特色 《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34年。该讲述主人公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
长城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长城为主题的大历史文化散文。长城,是中华民族*显著的文化标志,它的形象,已为中国人,乃至全世界所熟悉,然而,说起它的历史、文化,人...
缪钺全集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2004年第1版,2006年5月第2次印刷,河北教育出版社★ 缪钺是我国著名的文史学者。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史、中国历...
《世界汉学(第12卷)》内容简介:《世界汉学》旨在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
朱自清文集 内容简介 这本文集收入朱自清九个专集中的重要文章。**部分《踪迹》五篇中,《匆匆》是一篇散文诗。朱自清1922年4月13日写给友人俞平伯的信中,他问...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 本书特色 读书塑造人的一生:读什么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毛姆说,读书就是给自己构建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阅读拥有温...
作家与故乡-(全10册) 本书特色 ★32开精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0册分别为《鲁迅的绍兴》《老舍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胡适的绩溪》《沈从文的...
《山神的箭堆》内容简介:《山神的箭堆》是“雪漠带你去远方”游记系列之二(之一为《匈奴的子孙》)。全书分为“历史的记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