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陈墨被誉为内地"金学研究**人",他从武学、情爱、人论、艺术、文化、形象、版本及改编等多个角度切入,分析、品评金庸作品,著述颇丰。
市面上研究和评论金庸其人和金庸小说的"金学"图书为数不少,但真正得到金庸本人认可的却并不多,他曾说过:"也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除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认真其事,我深为拜嘉之外,其余的点评大都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陈墨浸淫金庸和武侠小说研究十余年,成果丰硕,值得向广大金庸小说爱好者和研究者推荐。
陈墨的金庸书评一向写得很好,在内地众多的金庸研究学者中排**位是当之无愧的,他对金庸作品是用认真的态度来思考一个艺术作品,他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风范。如果是金庸小说的初次接触者,强烈推荐陈墨的书,他会给你一个正确的阅读引导方向。
陈墨对金庸作品的分析深入见底,细致入微,角度新颖,语言系列。这本《陈墨评金庸:散论金庸》辑录作者有代表性的论文编撰而成,旨在由一部书而尽可能地对其研究加以归纳深化,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有关金庸作品和金学研究的信息,相信金庸小说爱好者和研究者都会从中受到启发。
研究金庸小说,困难重重。而*大的困难有二:一是对它怀有偏见,难以纠正,就像《侠客行》一书中的武林中人对侠客岛怀有恐惧和偏见;二是即使不怀偏见,也未必就能得其门而入,就如众多的武林高手到了侠客岛上,见到了“《侠客行》武学”的图谱,却无法找到研究和领悟的正确途径。不用说别人,我自己就深有体会。金庸小说刚刚在大陆流行之时,我也曾同样对它不屑一顾。在我心中,只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才是正经,什么武侠言情、传奇志怪、通俗文学怎能入我法眼?我曾对喜欢看金庸、梁羽生的同事和朋友讽刺挖苦,又苦口婆心劝他们迷途知返、回头是岸,千万要以大业为重。后来经不起一位朋友的诱导,心想我有惊人的定力,看它一眼又何妨?没想到这一眼看下去,从此神魂颠倒、废寝忘食,迷得比所有的朋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气看完能找到的所有的金庸小说后,禁不住立即再看了一遍,其后是再三、再四、再五、再六……直至对金庸小说的情节了如指掌、滚瓜烂熟,也还是忍不住要再七、再八地看。不仅要看,而且要谈,要与人交流、争论,要对人宣传、鼓动。我想蓝力生老师以及其他的金庸迷也一定有类似的心理。不然就不会在**次见面时聊过中西文学经典和当代文学名家之后,忍不住谈起金庸小说,谈起我们的阅读经验和难以言说的惊喜,而且一谈起来就没完没了从而一见如故。蓝老师就是那一次向我约稿,要我为他所主编的杂志写金庸小说的评论文章。过了半年以后,我真的写出了《金庸赏评》这样一篇长达四万余字的评论文章,蓝老师也真的发表了它。从此我们开始了长时间的“金庸小说研究系列”的合作。我之所以愿意数年时间全身心地投入金庸小说研究,非但无怨无悔,反倒乐此不疲,那是基于以下信念:一、我相信自己的阅读经验,相信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够吸引我读上十遍八遍依然魅力不减,必有奥妙,因而值得研究。二、我了解金庸的小说风靡过香港、风靡过台湾,又风靡了大陆、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三、金庸小说不仅我爱读,也不仅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爱读,许多名家高人也爱读,真正是雅俗共赏,这当然就值得研究。四、金庸小说的阅读经验使我换了一副眼光,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学史,发现了从《诗经》“国风”到汉魏“乐府”,从唐传奇到宋话本,从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无不是出自民间俗世,而后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那么金庸的小说呢?焉知今日的流行读物不会成为日后的经典?五、由此我真正懂得了《老子》中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谓高雅、通俗,精英、大众,艺术、娱乐,莫非“名”而已。老套不破,何来新知?这样,就过了**道难关。原以为从此会一帆风顺,我雄心勃勃,要为世人解开“金庸之谜”。我也真的写了一本名为《金庸小说之谜》的书,开始还确信当真能够使“金庸之谜,至此可解”,可是越到后来歧义越多,就如白自在等人到了侠客岛,看到了《侠客行》武功秘籍,从此便陷入迷宫而不能自拔。写到后来,我才发现金庸小说研究的真正难关还在后头。难就难在,我们现有的观念、术语、方法以及所有的“成见”都无法真正地适用于解读金庸。以我们的旧法或者新知去谈论金庸小说,弄不好就会似是而非,或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金庸小说的妙处,在于它们通俗又通雅、通古又通今,通中也通外、通奇更通真;有史有哲,有侠有情,有故事又有人性,有模式更有创新……无论使用哪一种单纯的概念,都无法真正地解开“金庸小说之谜”。这就是说,必须为金庸小说建立专门的概念、术语、方法论系统,才有可能对金庸小说进行真正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必须为之专门建立特有的衡器,才有可能衡量出金庸小说的质量、深度、广度及其特性。所谓“金学”,就是因此而产生;所谓“金学”,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陈墨,安徽省望江县人。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现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学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史)。
著作有"评金庸系列",另有《新武侠二十家》、《新武侠五大家导读》、《新武侠之趣》、《海外新武侠小说论》、《细读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拍摄秘笈》、《武侠文宗:金庸小传》、《中国军事精粹》、《妙悟心禅》,以及《刘心武论》、《张艺谋电影论》、《陈凯歌电影论》、《黄建新电影论》、《费穆电影论稿》、《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百年电影闪回》、《影坛旧踪》、《半间斋影话》、《中国电影十导演》等。
《陈墨评金庸:散论金庸》辑录作者有代表性的论文编撰而成,旨在由一部书而尽可能地对其研究加以归纳深化,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有关金庸作品和金学研究的信息。内容包括: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金庸小说与汉民族的文化批判、金庸小说的武功与文化、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及其艺术功能,金庸小说主人公的人格模式及其演变,以及金庸小说主人公人物形象及意义分析等。
研究金庸小说,困难重重。而*大的困难有二:一是对它怀有偏见,难以纠正,就像《侠客行》一书中的武林中人对侠客岛怀有恐惧和偏见;二是即使不怀偏见,也未必就能得其门而入,就如众多的武林高手到了侠客岛上,见到了“《侠客行》武学”的图谱,却无法找到研究和领悟的正确途径。不用说别人,我自己就深有体会。金庸小说刚刚在大陆流行之时,我也曾同样对它不屑一顾。在我心中,只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才是正经,什么武侠言情、传奇志怪、通俗文学怎能入我法眼?我曾对喜欢看金庸、梁羽生的同事和朋友讽刺挖苦,又苦口婆心劝他们迷途知返、回头是岸,千万要以大业为重。后来经不起一位朋友的诱导,心想我有惊人的定力,看它一眼又何妨?没想到这一眼看下去,从此神魂颠倒、废寝忘食,迷得比所有的朋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气看完能找到的所有的金庸小说后,禁不住立即再看了一遍,其后是再三、再四、再五、再六……直至对金庸小说的情节了如指掌、滚瓜烂熟,也还是忍不住要再七、再八地看。不仅要看,而且要谈,要与人交流、争论,要对人宣传、鼓动。我想蓝力生老师以及其他的金庸迷也一定有类似的心理。不然就不会在**次见面时聊过中西文学经典和当代文学名家之后,忍不住谈起金庸小说,谈起我们的阅读经验和难以言说的惊喜,而且一谈起来就没完没了从而一见如故。蓝老师就是那一次向我约稿,要我为他所主编的杂志写金庸小说的评论文章。过了半年以后,我真的写出了《金庸赏评》这样一篇长达四万余字的评论文章,蓝老师也真的发表了它。从此我们开始了长时间的“金庸小说研究系列”的合作。我之所以愿意数年时间全身心地投入金庸小说研究,非但无怨无悔,反倒乐此不疲,那是基于以下信念:一、我相信自己的阅读经验,相信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够吸引我读上十遍八遍依然魅力不减,必有奥妙,因而值得研究。二、我了解金庸的小说风靡过香港、风靡过台湾,又风靡了大陆、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三、金庸小说不仅我爱读,也不仅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爱读,许多名家高人也爱读,真正是雅俗共赏,这当然就值得研究。四、金庸小说的阅读经验使我换了一副眼光,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学史,发现了从《诗经》“国风”到汉魏“乐府”,从唐传奇到宋话本,从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无不是出自民间俗世,而后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那么金庸的小说呢?焉知今日的流行读物不会成为日后的经典?五、由此我真正懂得了《老子》中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谓高雅、通俗,精英、大众,艺术、娱乐,莫非“名”而已。老套不破,何来新知?这样,就过了**道难关。原以为从此会一帆风顺,我雄心勃勃,要为世人解开“金庸之谜”。我也真的写了一本名为《金庸小说之谜》的书,开始还确信当真能够使“金庸之谜,至此可解”,可是越到后来歧义越多,就如白自在等人到了侠客岛,看到了《侠客行》武功秘籍,从此便陷入迷宫而不能自拔。写到后来,我才发现金庸小说研究的真正难关还在后头。难就难在,我们现有的观念、术语、方法以及所有的“成见”都无法真正地适用于解读金庸。以我们的旧法或者新知去谈论金庸小说,弄不好就会似是而非,或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金庸小说的妙处,在于它们通俗又通雅、通古又通今,通中也通外、通奇更通真;有史有哲,有侠有情,有故事又有人性,有模式更有创新……无论使用哪一种单纯的概念,都无法真正地解开“金庸小说之谜”。这就是说,必须为金庸小说建立专门的概念、术语、方法论系统,才有可能对金庸小说进行真正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必须为之专门建立特有的衡器,才有可能衡量出金庸小说的质量、深度、广度及其特性。所谓“金学”,就是因此而产生;所谓“金学”,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陈墨,安徽省望江县人。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现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学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史)。
著作有"评金庸系列",另有《新武侠二十家》、《新武侠五大家导读》、《新武侠之趣》、《海外新武侠小说论》、《细读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拍摄秘笈》、《武侠文宗:金庸小传》、《中国军事精粹》、《妙悟心禅》,以及《刘心武论》、《张艺谋电影论》、《陈凯歌电影论》、《黄建新电影论》、《费穆电影论稿》、《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百年电影闪回》、《影坛旧踪》、《半间斋影话》、《中国电影十导演》等。
《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内容简介:“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史上极为血腥残酷的一场宫廷政变。玄武门前,李世民布局精密,执行果断
船讯 本书特色 奎尔冒着浓雾,开车送浑身颤抖的丹尼斯跟着救护车去医院。可以看见呼啸的救护车里巴吉特夫人的侧影。在他们身后,威士忌消耗得很快,人们七嘴八舌,不敢相...
余秋雨-中国文脉(图文版) 本书特色 从时光斑驳的古老文字,发散至迤逦而行的璀璨文学,余秋雨给我们梳理出一条中国文学的灵魂脉络,这是文化中国的生命线,是中华文化...
莎士比亚悲剧集 内容简介 《莎士比亚悲剧集》收录了莎士比亚四部悲剧代表作,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
荒漠甘泉 本书特色 在考门先生与疾病斗争期间,考门夫人开始提笔写作,以日记形式记录二人的在这个艰难时期的心灵感悟和真实体验,该书以日记形式书写,一天一篇,一天一...
《我在世纪的心脏: 曼德尔施塔姆诗选》内容简介:《我在世纪的心脏——曼德尔施塔姆诗选》书稿精选了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诗人曼
尝试集 本书特色 本书系“世纪经典文丛”之一,辑录胡适诗歌、杂文、传记、小说和戏剧中的经典篇目,包括诗歌《蝴蝶》《中秋》《一念》、杂文《名教》《不朽》、小说《一...
《顾准文集(增订版)》著者顾准,他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1人,在中国全面实行计划经济时,他发文呼吁中国应进行市场化改革;他虽被两次被错划“右派”,但仍坚信市场...
战国策-最美国学 本书特色 《战国策(*美国学)》由公孙策著,精选《战国策》名句100则,就该名句的相关语文知识,提供一篇完整而实用的介绍。文字活泼,糅合现代风...
李白和拜伦走进了朋友圈 本书特色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
寻梦(中国打工妹生存报告) 本书特色 《寻梦:中国打工妹生存报告》是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寻梦(中国打工妹生存报告) 目录 序一 什么时候她们才能够...
《周庄》内容简介:周庄,位于江苏省昆山市最南端,始建于宋,后江南富商沈万三迁居于此,人丁兴旺,逐步形成镇市,历史上以水产、
巴金选集:6:第四病室 寒夜 本书特色 本书是《巴金选集》第六卷,收录巴金的两部小说《第四病室》和《寒夜》。前者以一个病人的十八天日记,体现了战时大后方的众生相...
细雨慢煎一湖春 本书特色 ◎《细雨慢煎一湖春》精选美学大师朱光潜39篇有趣文字。谈美、谈生活情趣、谈留学往事,亦谈老友。其中有他的人生经历、留学往事、国外生活见...
2009年诗歌 本书特色 《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9年诗歌》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2009年诗歌 内容简介 本书是“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丛书中的一册,由...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80:戴望舒 徐迟卷 本书特色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
J. K. 罗琳(J. K. Rowling, 1965- ),英国女作家,自小喜欢写作,当过短时间的教师和秘书。二十四岁那年,她在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萌生了创...
《大题小作》内容简介:我投入文学写作已三十年。回顾身后这些零散足迹,不免常有惶愧之感。以我当年浓厚的理科兴趣和自学成果,当
江上烟波-民国武侠小说典藏文库.冯玉奇卷 本书特色 冯玉奇著的《江上烟波/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为其通俗小说的代表作品。冯玉奇的作品在民国年间风行市面,畅销一时...
突然就不想回去了 本书特色 我们只活一次,唯一的一次机会,所以,必须在我喜欢的地方生活,必须成为*喜欢的自己。 我是嘉倩,这是我的新书,这也是一本无用的书,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