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1937年的中国,纷乱而动荡,却也在凝聚力量与滋生希望。它的前面,是军阀混战,各自为政,国家积弱,民不聊生;它的后面,则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六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浴火重生,那些走向未来光明与胜利的希望又是怎样顽强地滋生起来的?过往著述,大多对其间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对其中某一方力量着墨甚多,而对其他侧面语焉不详。本书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旸,积多年的史料收集和挖掘,运用通俗平实的文字,通过对日本侵华政策的演进,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各自政策、主张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及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线索、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分镜式描述,力图从更加全面、更为系统的视角,揭示那场恢弘壮阔的全民族抗战到底是如何打响的。
1931—1937年的中国,纷乱而动荡,却也在凝聚力量与滋生希望。它的前面,是军阀混战,各自为政,国家积弱,民不聊生;它的后面,则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六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浴火重生,那些走向未来光明与胜利的希望又是怎样顽强地滋生起来的?过往著述,大多对其间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对其中某一方力量着墨甚多,而对其他侧面语焉不详。本书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旸,积多年的史料收集和挖掘,运用通俗平实的文字,通过对日本侵华政策的演进,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各自政策、主张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及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线索、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分镜式描述,力图从更加全面、更为系统的视角,揭示那场恢弘壮阔的全民族抗战到底是如何打响的。
序论
**章突变与耻辱
一、日军开启侵华之旅
从"大陆政策"到日陆军省不断滋生的侵华冲动,从 关东军试探性的冲突到九一八事变,继而占领全东北, 炮制伪满洲国……日军从1931年开始了武装侵略中国的 进程。
二、"不抵抗"之下的退却与耻辱
区区两万关东军何以在几个月之内轻取东北?几十万 东北军不战而逃往关内。"不抵抗"招致了严重后果。为什 么不抵抗?从九一八事变前后国民政府与东北地方当局的 应对,或许可以追寻到客观的真相。
三、日军进侵华北与华北政局的更迭
东北军的"不战而逃"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东北 沦陷之后,日军马不停蹄地兵指热河与关内,迫使国民政 府签订了城下之盟《塘沽协定》,主政东北与华北的张学 良黯然下野,华北政局更迭,中国国内陷于动荡之中。
四、美英苏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远东政策
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打破了外国在华势力的既 定格局。美英苏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美国采取"不承 认"政策,英国采取"绥靖"政策,苏联采取"不干涉"政 策,这些政策究其实质不过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视事态的 状况"等等、看看",再说而已。
五、国民政府在日军进侵下的应对
"一边抵抗,一边交涉",这是国民政府的对日方针。
《塘沽协定》便是交涉的结果,这个结果便是妥协。妥协 不等于投降,却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事实上对东北 的放弃和进而出现的华北危局。而这一切是国民政府确定 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使然。
第二章妥协与抵抗
一、抗日救亡与局部抗战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华民族并不缺少血 性。日军侵华,全国性的抗日救亡浪潮时时涌动。东北抗 日义勇军规模虽小,但抵抗的枪声遍燃东北全境;十九 路军在上海让日军明白中国军人不是只会逃跑;而长 城一战更彰显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大刀向鬼子头上砍 去",从此响彻中华大地。
二、日军侵吞华北方针的确立与华北危局1
如果说日军占领东北没有遭到西方列强与苏联的强
硬反对的话,那么侵吞华北便不得不"小心谨慎",因为与 日本逐步形成的独占东北的局面不同,华北却是列强"利 益均沾"之地。于是,日军通过所谓的"自治运动"企图达 到"不战而得"之目的。中国政局更加动荡不安。
三、英美对华政策的微妙变化
从1933年《塘沽协定》签订到1936年的西安事变,此 间,英美两国在日本侵华问题上,虽然未采取强硬的遏制 政策,但与中国的联系多了起来。毕竟,日本对他们底线的 冲击与在华的巨大利益是他们不能不介意的。
四、国民政府谋求中日关系的改善
在得不到美英有力支持、自认为自身力量不足以与日 抗争、国内又处在"四分五裂"的情况下,国民政府试图依 靠外交政策,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但"广田外交"开展中央 谈判与陆军悍然逼签"现地协定"并举,交替进行侵华的 行为,打碎了中国政府试图改善中日关系的梦幻,使其由 对日妥协而渐趋强硬与抗争。
五、特殊化的地方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
日军对华北采取的是有别于东北的又一套侵略方针。 "华北自治运动"即是这一方针的表现。其结果是国民政 府的权力机构与中央军撤出华北。素来与国民政府抗衡的 地方实力派被推到了主政华北的位置,宋哲元与冀察政务 委员会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前沿。日军计谋实现了, 但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地方实力派也是中国人!
第三章苦撑与蓄力
一、日本侵华政策的继续深化
1935年底的中国正处于政治形势大变动的前夜,而所 谓的"华北自治运动"的结局也并不完全如日本的初衷。 这些情况迫使日本再次调整侵略华北的政策。"广田三原 则"的推行与实施,毫无遮掩地显示其独立华北及中国的 野心。
二、宋哲元集团在日军侵压下的妥协与抗争
冀察政权成立的背景有妥协的成分,其后也曾有妥 协的举动,但这并不等于这个政权被日本利用或为日本左 右。实践恰恰证明,这个政权不仅没有陷于对日妥协,而是 在不断地努力摆脱困境,走上抗战之路。
三、中日就华北问题的交涉
从1935年下半年至1936年底日本与国民政府围绕华 北问题展开了谈判。这是日本妄图将华北从中国分裂出 去的一种阴谋策略,也是一场占有与反占有、阴谋与反阴 谋之争。国民政府在周旋谈判中,拒绝了日本的种种无理 要求。
四、两广事件与宁粤纷争的结束
国民政府虽在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实现了所谓 的"统一",但离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地 方实力派拥兵一方,各自为政;国民政府煞费苦心,逐一收 抚。直至1936年的两广事件,才算结束了地方实力派与国民党中央由来已久的纷争,基本实现了国民党政权内部的 统一。
五、增强国力之举
东北丢了,华北危机……日军灭亡中国的野心在太阳 旗下张扬。不是不想打,而是知道实力不如人。况且,对于 国民政府而言,还有"国家统一"的课题待解。在用妥协 换取了日军武装侵略的步伐暂停后,便是用各种手段"清 除"反对势力。同时,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积蓄力量,为 对日战争作准备。
第四章希望与转折
一、共产党人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当日本的扩张战略威胁到中、苏双方的利益时,中苏 关系的调整势在必行。由于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共产党 的特殊关系,中苏关系直接影响着国共关系。而对于国共 两党,不管有怎样的"血海深仇",经历过怎样的"兵戈相 见";面对外敌的进侵,兄弟毕竟是兄弟。为了家园,党派 之争让位于民族兴亡。携手抗敌是应有之果。而为了这个 结果,国共双方都在努力。
二、国共两党秘密接触与谈判
共产党人是中国的希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整合 中国各种力量的*佳策略。也许从举起抗日大旗的那刻 起,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三、地方实力派与国内的团结统一
作为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的第三种势力,地方实力 派是一支不允忽视的力量。其政治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左 右着中国政局的走向。虽参与"剿共",虽与国民党中央争 权抗衡,但在民族大义下,他们选择了"联共抗日"与"中 央化"。
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在民族危亡的刺激和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号召影 响下,以北平学生发动的一二·九运动为起点,全国各地掀 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这股浪潮推动着国内各党 派与阶层在抗日大旗下聚结。
五、西安事变与一致对外
西安事变是中国国内政局转折的变点,这毋庸置疑。 其重要性其实还可以延伸到:全国各党派阶层的空前团结; 抗日成为中国唯一目标;蒋介石的抗战领袖地位被确认;中 日之间的全面对抗已箭在弦上。
六、冀察政权"中央化"
作为与日军直接对话的前沿,冀察政权担负着"御侮折 冲"之重任。既想保住自身的地盘,又不甘于日军的侵侮, 只好在与国民政府的争长论短中维护自身利益,又在与日本 的"虚与委蛇"中拖延其进侵的步伐。但当中国国内逐步趋 向团结对外时,冀察政权选择了"中央化"。
第五章侵略与抵抗
一、大战前夕美英苏的对华政策
西安事变后,中国国内出现了团结一致共图抗日的新 局面。同时,日本也在密谋与实施着新的侵华步骤。而中国 为抵抗日本的侵略所作出的努力不断改变着"懦弱"与"不 抵抗"的形象。对此,美、英、苏各国在对华问题上也相应 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国共两党的抗战准备
西安事变让和平代替了内战,团结代替了分裂。中国 政局结束动荡,走向新的开端。为应对日军的侵略,国共两 党开始了抗战的准备工作。
三、日本确立新的侵华方针:"对华一击论"
1936年底中国爆发的绥远抗战与西安事变被日本视为 "决定命运"的两件事。它不但宣告了日本既定对华政策 的失败,也促进了中国抗日形势的迅速发展。日本统治集 团被迫自1937年初开始,进行"对华再认识",再次调整对 华政策。*终,"对华一击论"成为新的侵华方针。
四、宋哲元集团与卢沟桥抗战
在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情绪下,冀察政权也在做着抗 日准备。当卢沟桥事变作为日军侵华的借口发生后,二十九 军奋起抵抗,由此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 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五、"*后关头"与全民抗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枪声响起,蒋介石"庐山谈话"接 踵而来。这是彰显中华民族不屈气节、不谓强暴的谈话。从 此,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守土抗战,一场悲壮慷慨的 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
战争全面展开。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罪孽的报应-日本和德国的战争记忆与反思1945-1993 内容简介 战争及其罪孽,德国人与日本人的集体记忆和反思?游行于战争及其罪行相关的重要之地,通过与各色人...
官阶与服等 内容简介 本丛书原为陈平原先生应香港三联之约编就,并于2008年在香港出版繁体字版,反响颇佳。因为发行等方面的限制,丛书少为大陆读者所见,实在是一个...
国际政治科学(总第十三期)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以国际政治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刊物,致力于推进国际关系的科学研究,主要刊登国际安全、对外政策、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
志愿军:勇挫强敌的十大战役 本书特色 志愿军,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次对外战争,我们的志愿军用步枪火炮,换来半个多世纪的安宁。面对美帝国主义...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本书特色 文件单行本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
最强武器-世界军事大百科-完全图解版 本书特色 《世界军事大百科——*强武器(完全图解版)》从空中*强武器、海上*强武器、陆地*强武器的三个方面以全彩图的方式解...
内闱/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女性系列。 本书考察的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饿死事小,失...
超越后殖民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本书特色 随着资本的全球化,一种被称为“后殖民主义”的新学科和学术产业也随之兴起,其话语体系为彰显文化研究和人类科学...
顶天立地谈信仰-原来党课可以这么上 本书特色 专家名人推荐该书是徐川等青年教师将党课进行通俗化、大众化的尝试,旨在以喜闻乐见的语言,使广大青年对共产主义、共产党...
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一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本书特色 本书的文献与史料价值在于:·记录了党中央、毛泽东作出抗美援朝伟大战略决策的具体运筹过程;·追...
日本“联合舰队”覆灭记 本书特色 日本联合舰队,又名连合舰队(れんごうかんたい),虽然可以解释为由二队以上的独立舰队编成的海上作战部队,但一般是指大日本...
《巨匠与杰作》内容简介:一九四五年,毛姆应美国《红书》杂志邀约开列了一张书单,列举其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并为之撰写了系列
《我们》内容简介:★俄文直译 ★收录作家早期作品 ★译后记剖析作家心路历程 本书为扎米亚京的小说作品集,包含作家最著名的传世之
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 内容简介 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正如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
近代中国慈善论稿 本书特色 慈善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回顾中国慈善事业演进的历史,对于认识今天社会慈善状况的文化源流和社会条件,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中...
遇见德国 本书特色 在《遇见德国》一书中,作者杨坚华以优美而不 乏幽默的笔触,或微小或宏大的观察,辅以无所不在 的对比视角向读者开启了一扇透视德国的窗口。她用 ...
张闻天与共产国际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青年学者论丛第二辑之一。主要论述了张闻天与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以及张闻天思想演变过程,从一个缩影的角度反映了新...
《零基础学开公司:创业新手从入门到精通》内容简介:当前,在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的支持下,创业已成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越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本书特色 《**次世界大战史纲》的主要优点在于简明扼要,对大战的背景、过程和结局,对主要战场和次要战场,对陆上、海上和空中作战行动均有所交待...
指路的明灯-长征标语口号 本书特色 标语口号因言简意赅、高度凝练,宣传鼓动作用明显,成为长征文化内涵重要的构成要素和中国革命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镌刻在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