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1937年的中国,纷乱而动荡,却也在凝聚力量与滋生希望。它的前面,是军阀混战,各自为政,国家积弱,民不聊生;它的后面,则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六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浴火重生,那些走向未来光明与胜利的希望又是怎样顽强地滋生起来的?过往著述,大多对其间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对其中某一方力量着墨甚多,而对其他侧面语焉不详。本书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旸,积多年的史料收集和挖掘,运用通俗平实的文字,通过对日本侵华政策的演进,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各自政策、主张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及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线索、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分镜式描述,力图从更加全面、更为系统的视角,揭示那场恢弘壮阔的全民族抗战到底是如何打响的。
1931—1937年的中国,纷乱而动荡,却也在凝聚力量与滋生希望。它的前面,是军阀混战,各自为政,国家积弱,民不聊生;它的后面,则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六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浴火重生,那些走向未来光明与胜利的希望又是怎样顽强地滋生起来的?过往著述,大多对其间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对其中某一方力量着墨甚多,而对其他侧面语焉不详。本书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旸,积多年的史料收集和挖掘,运用通俗平实的文字,通过对日本侵华政策的演进,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各自政策、主张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及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线索、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分镜式描述,力图从更加全面、更为系统的视角,揭示那场恢弘壮阔的全民族抗战到底是如何打响的。
序论
**章突变与耻辱
一、日军开启侵华之旅
从"大陆政策"到日陆军省不断滋生的侵华冲动,从 关东军试探性的冲突到九一八事变,继而占领全东北, 炮制伪满洲国……日军从1931年开始了武装侵略中国的 进程。
二、"不抵抗"之下的退却与耻辱
区区两万关东军何以在几个月之内轻取东北?几十万 东北军不战而逃往关内。"不抵抗"招致了严重后果。为什 么不抵抗?从九一八事变前后国民政府与东北地方当局的 应对,或许可以追寻到客观的真相。
三、日军进侵华北与华北政局的更迭
东北军的"不战而逃"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东北 沦陷之后,日军马不停蹄地兵指热河与关内,迫使国民政 府签订了城下之盟《塘沽协定》,主政东北与华北的张学 良黯然下野,华北政局更迭,中国国内陷于动荡之中。
四、美英苏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远东政策
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打破了外国在华势力的既 定格局。美英苏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美国采取"不承 认"政策,英国采取"绥靖"政策,苏联采取"不干涉"政 策,这些政策究其实质不过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视事态的 状况"等等、看看",再说而已。
五、国民政府在日军进侵下的应对
"一边抵抗,一边交涉",这是国民政府的对日方针。
《塘沽协定》便是交涉的结果,这个结果便是妥协。妥协 不等于投降,却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事实上对东北 的放弃和进而出现的华北危局。而这一切是国民政府确定 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使然。
第二章妥协与抵抗
一、抗日救亡与局部抗战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华民族并不缺少血 性。日军侵华,全国性的抗日救亡浪潮时时涌动。东北抗 日义勇军规模虽小,但抵抗的枪声遍燃东北全境;十九 路军在上海让日军明白中国军人不是只会逃跑;而长 城一战更彰显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大刀向鬼子头上砍 去",从此响彻中华大地。
二、日军侵吞华北方针的确立与华北危局1
如果说日军占领东北没有遭到西方列强与苏联的强
硬反对的话,那么侵吞华北便不得不"小心谨慎",因为与 日本逐步形成的独占东北的局面不同,华北却是列强"利 益均沾"之地。于是,日军通过所谓的"自治运动"企图达 到"不战而得"之目的。中国政局更加动荡不安。
三、英美对华政策的微妙变化
从1933年《塘沽协定》签订到1936年的西安事变,此 间,英美两国在日本侵华问题上,虽然未采取强硬的遏制 政策,但与中国的联系多了起来。毕竟,日本对他们底线的 冲击与在华的巨大利益是他们不能不介意的。
四、国民政府谋求中日关系的改善
在得不到美英有力支持、自认为自身力量不足以与日 抗争、国内又处在"四分五裂"的情况下,国民政府试图依 靠外交政策,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但"广田外交"开展中央 谈判与陆军悍然逼签"现地协定"并举,交替进行侵华的 行为,打碎了中国政府试图改善中日关系的梦幻,使其由 对日妥协而渐趋强硬与抗争。
五、特殊化的地方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
日军对华北采取的是有别于东北的又一套侵略方针。 "华北自治运动"即是这一方针的表现。其结果是国民政 府的权力机构与中央军撤出华北。素来与国民政府抗衡的 地方实力派被推到了主政华北的位置,宋哲元与冀察政务 委员会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前沿。日军计谋实现了, 但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地方实力派也是中国人!
第三章苦撑与蓄力
一、日本侵华政策的继续深化
1935年底的中国正处于政治形势大变动的前夜,而所 谓的"华北自治运动"的结局也并不完全如日本的初衷。 这些情况迫使日本再次调整侵略华北的政策。"广田三原 则"的推行与实施,毫无遮掩地显示其独立华北及中国的 野心。
二、宋哲元集团在日军侵压下的妥协与抗争
冀察政权成立的背景有妥协的成分,其后也曾有妥 协的举动,但这并不等于这个政权被日本利用或为日本左 右。实践恰恰证明,这个政权不仅没有陷于对日妥协,而是 在不断地努力摆脱困境,走上抗战之路。
三、中日就华北问题的交涉
从1935年下半年至1936年底日本与国民政府围绕华 北问题展开了谈判。这是日本妄图将华北从中国分裂出 去的一种阴谋策略,也是一场占有与反占有、阴谋与反阴 谋之争。国民政府在周旋谈判中,拒绝了日本的种种无理 要求。
四、两广事件与宁粤纷争的结束
国民政府虽在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实现了所谓 的"统一",但离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地 方实力派拥兵一方,各自为政;国民政府煞费苦心,逐一收 抚。直至1936年的两广事件,才算结束了地方实力派与国民党中央由来已久的纷争,基本实现了国民党政权内部的 统一。
五、增强国力之举
东北丢了,华北危机……日军灭亡中国的野心在太阳 旗下张扬。不是不想打,而是知道实力不如人。况且,对于 国民政府而言,还有"国家统一"的课题待解。在用妥协 换取了日军武装侵略的步伐暂停后,便是用各种手段"清 除"反对势力。同时,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积蓄力量,为 对日战争作准备。
第四章希望与转折
一、共产党人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当日本的扩张战略威胁到中、苏双方的利益时,中苏 关系的调整势在必行。由于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共产党 的特殊关系,中苏关系直接影响着国共关系。而对于国共 两党,不管有怎样的"血海深仇",经历过怎样的"兵戈相 见";面对外敌的进侵,兄弟毕竟是兄弟。为了家园,党派 之争让位于民族兴亡。携手抗敌是应有之果。而为了这个 结果,国共双方都在努力。
二、国共两党秘密接触与谈判
共产党人是中国的希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整合 中国各种力量的*佳策略。也许从举起抗日大旗的那刻 起,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三、地方实力派与国内的团结统一
作为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的第三种势力,地方实力 派是一支不允忽视的力量。其政治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左 右着中国政局的走向。虽参与"剿共",虽与国民党中央争 权抗衡,但在民族大义下,他们选择了"联共抗日"与"中 央化"。
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在民族危亡的刺激和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号召影 响下,以北平学生发动的一二·九运动为起点,全国各地掀 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这股浪潮推动着国内各党 派与阶层在抗日大旗下聚结。
五、西安事变与一致对外
西安事变是中国国内政局转折的变点,这毋庸置疑。 其重要性其实还可以延伸到:全国各党派阶层的空前团结; 抗日成为中国唯一目标;蒋介石的抗战领袖地位被确认;中 日之间的全面对抗已箭在弦上。
六、冀察政权"中央化"
作为与日军直接对话的前沿,冀察政权担负着"御侮折 冲"之重任。既想保住自身的地盘,又不甘于日军的侵侮, 只好在与国民政府的争长论短中维护自身利益,又在与日本 的"虚与委蛇"中拖延其进侵的步伐。但当中国国内逐步趋 向团结对外时,冀察政权选择了"中央化"。
第五章侵略与抵抗
一、大战前夕美英苏的对华政策
西安事变后,中国国内出现了团结一致共图抗日的新 局面。同时,日本也在密谋与实施着新的侵华步骤。而中国 为抵抗日本的侵略所作出的努力不断改变着"懦弱"与"不 抵抗"的形象。对此,美、英、苏各国在对华问题上也相应 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国共两党的抗战准备
西安事变让和平代替了内战,团结代替了分裂。中国 政局结束动荡,走向新的开端。为应对日军的侵略,国共两 党开始了抗战的准备工作。
三、日本确立新的侵华方针:"对华一击论"
1936年底中国爆发的绥远抗战与西安事变被日本视为 "决定命运"的两件事。它不但宣告了日本既定对华政策 的失败,也促进了中国抗日形势的迅速发展。日本统治集 团被迫自1937年初开始,进行"对华再认识",再次调整对 华政策。*终,"对华一击论"成为新的侵华方针。
四、宋哲元集团与卢沟桥抗战
在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情绪下,冀察政权也在做着抗 日准备。当卢沟桥事变作为日军侵华的借口发生后,二十九 军奋起抵抗,由此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 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五、"*后关头"与全民抗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枪声响起,蒋介石"庐山谈话"接 踵而来。这是彰显中华民族不屈气节、不谓强暴的谈话。从 此,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守土抗战,一场悲壮慷慨的 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
战争全面展开。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本书特色 陈红太编著的《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主要讨论从孔子到王夫之这段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哲学核心理念的演...
中国政治制度史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突破了传统研究观念与模式,开创了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新体系★ 本书综合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民族学等...
猛禽的诞生 本书特色 美国空军对未来空战和空军主力战机的构想f-22的先进性与弱点f-22a与yf-23两强竞争f-22a和b-2联合部署f-22:未来战争中的...
南亚东南亚研究辑刊:第一卷 本书特色 成汉平主编的《南亚东南亚研究辑刊》的研究层面宽广,涉猎方向全面,内涵丰富。《南亚东南亚研究辑刊(第1卷)》收录了关于南亚东...
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敏锐地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
本书作者卡尤思·贝克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直在德军情报部门工作。本书是作者根据大量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档案资料和许多参
《SRE生存指南》内容简介:站点可靠性工程(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简称SRE)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兴领域,它专注于如何确保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本书特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举世关注,国际社会积极评价胡锦涛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海...
明清社会文化生态 本书特色 历史材料的发现与善加使用历来是史学研究突破既有藩篱,开辟学术研究新领域与新范式的重要途径。王尔敏先生作为史学专家,于此颇有心得,亦有...
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 本书特色 中国高铁速度,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关...
《康德历史哲学文集(注释版)》内容简介:本书收入康德历史哲学全部相关著述,含《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理念》、《人类
暂住中国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纪实散文集。本书以作者亲身经历以及多年调研处理的暂住人口问题为主线,通过非虚构散文写作重回历史现场和还原历史个性细节,反思我国暂住...
毛泽东文集 第5卷 本书特色 《毛泽东文集》共收入毛泽东文稿803篇,是继《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之后的又一部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综合性多卷本毛泽东著作集,弥...
《城堡、战争与炸弹》作为书名的目的在于想从经济理论的视角来写军事史。为此,我们选取了六个研究案例。这些案例在时间上跨度千
钓鱼岛-中国固有的领土-日文 内容简介 9月20日,在国家海洋局组织下,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编写的《钓鱼岛——中国的固有领土》宣传册正式出版发行。《钓鱼岛:中国的...
重庆大轰炸纪实 本书特色 “重庆大轰炸历时之长、轰炸范围之广、造成灾难之深重,在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在人类史上实属罕见。本书作者花15年时间,广泛阅...
《理心和会——李退溪的道德世界》内容简介:李退溪是朝鲜朝最为重要的儒学家之一。本书以朝鲜儒学的一段公案—“四七之辩”开始谈
叙述、身份与欧洲化的逻辑: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的欧洲化进程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 先前关于欧洲化的研究分别是以物质或观念为理论基础,以此阐述欧洲化的不同逻辑。但这两种...
铸牢军魂固长城 本书特色 《铸牢军魂固长城\/科学发展小丛书》编著者叶晖南。 《铸牢军魂固长城》,本书主要记述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方针的新发展、国防...
反法西斯-百团大战大纪实 本书特色 《百团大战大纪实》是一部文学战争类小说,本作品主要描写了包括百团大战战前如何做出决策、晋冀豫区如何率先尝试、初步决定发动破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