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与致思-课程改革的知识论透视

致知与致思-课程改革的知识论透视

作者:刘正伟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5-03-01

评分:5分

ISBN:9787532888009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致知与致思-课程改革的知识论透视 内容简介

是一项对课程改革政策过程进行系统的理论抽象和意义建构的研究。全书重在阐发一种整合性、多维性和发展性的政策过程观,着力发展指向课程改革政策内在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扎根具化的时空条件,抽象课程改革政策运作的中国经验与意义,对课程政策研究的拓展具有理论深化和实践启发的重要意义。

致知与致思-课程改革的知识论透视 本书特色

是一项对课程改革政策过程进行系统的理论抽象和意义建构的研究。全书重在阐发一种整合性、多维性和发展性的政策过程观,着力发展指向课程改革政策内在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扎根具化的时空条件,抽象课程改革政策运作的中国经验与意义,对课程政策研究的拓展具有理论深化和实践启发的重要意义。

致知与致思-课程改革的知识论透视 目录

总序引论**章 课程流派的知识论基础**节 美国教育思潮中的知识理论与课程理论一、永恒主义教育思潮中的知识观与课程观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知识观与课程观三、要素主义教育思潮中的知识观与课程观四、结构主义教育思潮中的知识观与课程观五、后现代思潮与课程理论第二节 中西学之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课程论一、中学西学之辩与课程思想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课程论第二章 课程改革的知识论审视**节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及其知识论基础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历史演进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历史发展三、美国课程改革的知识论透析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及其知识论基础一、清末民初课程改革及其知识论透析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课程改革及其知识论透析三、共和国课程改革及其知识论分析第三章 科学知识与课程改革**节 科学知识的性质与课程一、科学知识对象二、科学知识内容三、科学知识的性质与科学课程改革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形式与课程一、科学知识的探究形式二、科学知识的表达形式三、科学知识的检验形式四、科学知识的形式与科学课程改革第三节 科学知识的意义与课程一、科学知识的旨趣二、科学知识的价值三、科学知识的价值与科学课程改革第四章 人文社会知识与课程编制**节 人文社会知识性质与课程一、人文社会知识对象二、人文社会知识内容三、人文社会知识的性质与人文课程改革第二节 人文社会知识的形式与课程一、人文社会知识的探究形式二、人文社会知识的表达形式三、人文社会知识的检验形式四、人文社会知识的形式与人文课程改革第三节 人文社会知识的意义与课程一、人文社会知识的旨趣二、人文社会知识的功能三、人文社会知识的价值与人文课程改革第五章 地方知识与课程改革**节 地方知识的性质一、多学科视野中的地方知识二、地方知识的含义三、地方知识的性质第二节 地方知识的形式一、地方知识的探究形式二、地方知识的表达形式三、地方知识的检验形式第三节 地方知识的意义一、地方知识的旨趣二、地方知识的功能第四节 地方知识与课程改革一、关于地方知识的争论二、地方知识与课程设计三、地方知识与课程实施四、地方知识与课程评价第六章 个人知识与课程改革**节 个人知识的性质一、个人知识的概念二、个人知识的对象三、个人知识的内容第二节 个人知识的形式一、个人知识的探究形式二、个人知识的表达形式三、个人知识的检验形式第三节 个人知识的意义一、个人知识的旨趣二、个人知识的功能第四节 个人知识与课程改革一、个人知识与课程设计二、个人知识与课程实施三、个人知识与课程评价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致知与致思-课程改革的知识论透视 作者简介

潘洪建,1964年生,四川苍溪人。200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7年在浙江大学完成教育学博士后研究。现为扬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已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调查报告1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10余部。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课题2项。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