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民俗学概要》**章“导论:语言民俗学原理”部分,主要研究探讨语言与民俗:语言民俗学的基础概念、关于语言与民俗调查研究、语言民俗学的学术渊源、语言与民俗的相互关联、涵化运动及其结果、民俗语言学与语言民俗学、社会言语生活的雅与俗以及语言民俗学是什么等问题。第二章“民俗语汇:语言民俗学的重要文本”,主要探讨语言民俗学与民俗语汇研究、中国民俗语汇研究的现状与前瞻等内容。第三章为“社会生活中的言语习俗说略”。第四章为“语言民俗与社会记忆:民俗语言化石和民俗语源”。第五章为“民间隐语行话:别有洞天的语言民俗”。第六章为“市井语言习俗例说”。第七章为“方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第八章为“历代民俗语言珍稀典籍专书民俗语汇研究例选”。总之,我们试图以此视角、框架和内容,体现“语言民俗学”的基本学术思想。
《语言民俗学概要》作者均为从读研究生起就多年专事或兼事“语言与民俗”双重领域研究的学者,本著作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民俗学之研究成果。选择一部分“民间语言”与“民俗语言”交叉和大面积重合的问题与文本,试图采用钟敬文先生说的“把语言现象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来研究”,初步构建一个粗略的“语言民俗学”框架。
期待、心结与“试水”
———《语言民俗学概要》前言
一个学术“心结”和“试水”担当大约2004年,在《民俗语言学》(增订版)①自序中,我曾经写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开始沉湎于钻研‘语言与民俗’问题,并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有关‘民俗语言学’著述,迄今约有二十年矣。”时光如梭,如今,又是一个十年。也就是说,我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三十多年了。可以说,我的青壮年时光,主要投身于此。
在那个增订版的自序里,我特别地写道:
如今,还有一个老问题,需要重新说明。那就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名称的“正名”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北师大钟敬文先生的一位研究生向我转达钟老的意见,“语言民俗学”才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老实讲,我一时颇感为难。因为,按照习惯说法“语言民俗学”是从语言学视点和语言材料研究民俗学和民俗的;“民俗语言学”则应是从民俗学视点和民俗材料来研究语言学和语言。然而,用什么样的叫法来表示我们现实的这种双向、互动的学科呢?
我曾在1996年的一份答问录里谈到过这个事情。我强调,民俗语言学是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及其他相关科学方法、材料,对语言、言语与社会习俗惯制等民间文化现象相互密切联系的形态(即民俗语言文化形态)、性质、规律、机制、源流等,进行双向、多方位考察研究,从而给予科学解释并指导应用的人文科学。所谓“双向、多方位”,包含着“互动”与“相互”的含义。当时我谈到,民俗语言学“既从民俗学视点研究语言,亦从语言方面探讨民俗学问题,重点在于两者涵化的产物———民俗语言文化。因而,民俗语言学又可称之为‘民俗语言文化学’”。在此语境前提之下,显然不好按照以往业已习惯的“相互交叉式”命名方法的程式,严格区别为“民俗语言学”和“语言民俗学”。如果需要突出哪一个视点的时候,也只能用特定的语境加以限定。
现在,重温这些,意在借以说明一个事情和引出一个话题。
要说明的一个事情,是几十年来始终从事“语言与民俗”以及“民俗语言学与语言民俗学”的双向研究,未肯偏废。只不过,先行以构建“民俗语言学”理论框架为主,同时也在进行“语言民俗”和“语言民俗学”的研究与积累。这是由于研究对象和学科领域的密切关联,甚至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面积交叉乃至重合的缘故,是两个领域“先天性”共生的“血缘关系”所决定的。要引出的一个话题,就是接续“民俗语言学”研究,或说伴随其研究的另一个学术命题,梳理、总结“语言民俗学”的研究心得,积累并撰写一部《语言民俗学概要》形式的概论性学术专著,这始终是我学术研究历程中的一个学术“心结”。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先后几次面聆钟敬文、杨堃、杨得志和马学良等几位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关于语言与民俗问题的耳提面命式教诲,直接领受到老一代民俗学家对此领域研究的关切和学术期待。特别是马学良教授,还特意约我到其书房长谈一次。如今,几位老人家已经先后谢世。这些年每忆及此,感慨良多,尤增迫切感。如此这般,怎能不结下这个沉重的学术“心结”呢?
所在时下正是北方寒冬,犹记当年当“知青”插队小山村的一个风雪寒夜,录古诗习字时吟至陆游《书愤》诗末二句“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之际,随手凑了几句打油诗:“锦绣年华需努力,莫教光阴空自流;壮心随年增更切,青春一日如三秋。”随着时间流转,再有几个月,本人即已“六六大顺”之秩矣。似乎自视心高,但余生还有那么多事要做,心愿自是“随年增更切”。前面谈过,这是本人的一个学术“心结”。其实,我也意识到,作为涉此学术领域较早、积累较多者,亦是一份未竟的学术责任和担当。恰如佛缘俗语所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看来,为抛砖引玉,也只好权充如此“舍生取义”的志愿者。“石楼试水宜频啜,金谷看花莫漫煎。”(宋王安石《寄茶与平甫》诗句)鉴于此,且“奋不顾身”,先行“试水”。于是,便引出了本书的问世。
5。社会言语生活的雅与俗
“雅”与“俗”,是一对相互对应的概念。
作为一般的社会概念,高尚、文明、美好为“雅”;反之,庸鄙、俚恶、粗陋则为“俗”。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雅”与“俗”分别指正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的下层文化。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堪称是对这两大文化层面分野对比的鲜明写照。
用上述意识来看待人群,歌《阳春》《白雪》者即为“雅士”阶层,而唱《下里》《巴人》者便是“流俗之辈”。
古往今来,崇雅抑俗意识一直是一种居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就“美”与“丑”而言,无可非议。然而,世间的事物并非单凭一把尺子所能绝对下定论的。因为,“雅”与“俗”的内涵非常丰富,界定的标准也多种多样。而且,往往是“俗”中含“雅”,“雅”中有“俗”。
南朝梁任彦昇在《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表》一文中说:“雅俗所归,唯称许郭;拔十得五,尚曰比肩。”(《昭明文选》卷三十八)“许”是许劭,字子将,“郭”是郭泰,字林宗,都是汉朝人。
许劭长于评论乡里人物,每月变换品题,有“月旦评”之称。曹操少年时曾请求为之品评一下,许劭说他是个“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曹操听了大笑,其评语竟成了后世千百年来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评价之一郭泰博通经典,居家教学为事,弟子多达千人。他也以评论海内人物著称一时,但无危言骇论(即评论深刻),即或当时宦官擅政、党祸时起并未遭到伤害,足见其老于世故。因而,史书说他“雅俗无所失,将其明性特有主”。①
古人称赞许、郭品评人物的本领,在于其擅长把握尺度,雅俗共赏,能为不同阶层所接受。今天我们用“雅俗共赏”来说明无论文化层次高低都能欣赏,似当由此衍生而来。
就诸行学问本身来说,有些是难以雅俗共赏的,如核物理、高等数学,因其同世俗日常生活缺少直接的联系。有些如民俗学、文学,则容易做到雅俗共赏。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举凡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语言生活之中。即或是聋哑人,也要通过特定的方式交流语言信息。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基本的是生活交际语言。有人以为,生活交际语言繁杂琐碎,大多用于非正式场合的言语交际,无关紧要,无须多议,其实不然。生活交际语言的雅与俗,是语言文明的重要标志,也直接透视着社会和时代的精神文明程度。17世纪英国诗人本·琼森说:“无论在哪里,只要风俗与时尚腐败了,语言也会腐败。”此话不无道理。近年来社会生活语言令国人担忧的“脏、乱、差”现象,较多表现在生活交际语言方面。而且,许多语言污染都首先发生于此,如“痞子文学”中的“痞子语言”大都由此取材,几乎所有的流行习语中的俗野语言也都产生于生活交际语言。生活交际语言的粗俗化、浅薄化趋向,严重地污染了时俗风尚,有悖富有优良传统的语言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现实社会生活及其发展进步均具有不容忽视的危害性,亟须遏制和治理。雅与俗,是一对对应的概念,在此是就生活交际语言的雅尚与俗劣而言。生活交际语言之俗劣不雅,则在于败坏了其所应有的诚、敬、美等传统的雅尚。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往往使用通俗、浅白的语言。然而,通俗不是俗野,浅白不应浅薄。生活交际语言的雅尚,主要应以诚、敬、美为标准和规范。
诚———生活交际语言的道德准则。《周易·乾·文言》所谓“修辞立其诚”,诚是为人处事之本,也是言语交际的道德规范。《国语·周语(下)》有云:“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韦昭注:“言德,以言发德教也。”)欲“言德”,其首先应是有德之言。一个人尽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满口谎言、谤语、妄辞,虽巧舌如簧亦因缺诚少德而难以取信于人。《论衡·四讳》有云:“雅俗异材,举措殊操。”意思是,高雅与庸俗才智不一样,举止表现出不同的品行。言语交际是否真诚是品行的直接写照,因而古人将之视为“修身”的重要内容。明吕坤在《呻吟语·修身》中认为:“人生唯有说话是**难事。”何以如此,他没说,但提出“心术以光明笃实为**,容貌以正大老成为**,言语以简重真切为**”;而且“心无留言,言无择人,虽露肺肝,君子不取也。彼固自以为光明矣,君子何尝不光明?自不轻言,言则心口如一耳”。如此“修身”之道,显然也是强调“修辞立其诚”,而且认为并非易事。诚为言之德,因而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言语交际,如果没有“诚”作为道德准则,“口是心非,背向异辞”(《抱朴子·微旨》),或言行不一,其结果必然像时下谏讽民谣说的那样,“你骗我也骗”“人人生活在谎言里”,直接导致社会生活的失范无序,人际关系恶化。反之,如果人人都恪守“诚”这一生活交际语言的道德准则,必然会*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误解,互敬、互谅、互助,形成和谐美好的交际氛围与人际关系。这是建立良好社会风尚颇为重要的基础。同时,出言以诚和以诚待人,既展示着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亦是以诚换诚的前提。努力将这一道德准则推广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公德,对于根本改变时下极不尽如人意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敬———生活交际语言的礼貌规范。“诚于中而形于外”①,这是叶圣陶先生在谈论礼貌语言时所引用的一个古训。以诚待人之“形于外”,首先是对人的尊敬,这是生活交际语言所应有的礼貌规范。现代汉语中表示致敬的礼节的“敬礼”,本义是尊敬并以礼相待。敬而有礼,以礼示敬。《礼记·曲礼上》开篇首句即言“毋不敬”,认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即或是“分争辩讼”亦“非礼不决”,凡事以礼为先。“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类的语言,应是有礼貌的语言。
曲彦斌,原籍山东蓬莱北王绪村,1950年生于辽宁沈阳市乳牛馆胡同。曾出任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化研究所创所所长暨中国典当研究中心主任(2001)、研究员,《文学学刊》杂志社创刊社长兼总编辑(2006),曾当选中国民俗语言学会首届理事长(1991)以及辽宁省民俗学会会长。
知情识趣 本书特色 ☆华语乐坛**作词人林夕*新作品。《知情识趣》不谈道,只谈心;不一本正经,而是有风格的独白,被誉为林氏随笔中“*有深度”的佳作。☆林夕的百余...
中国风俗文化集萃---中国古代体育习俗 内容简介 滋润着祖国辽阔土地的黄河、长江,像母亲的乳汁,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华夏各民族人民,在我们这个光荣...
這些課題不只是重要,而是極其重要!誰能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武器庫,來告訴你如何降低機運的干擾、邁向成功?唯有巴拉巴西。——塔雷伯,暢銷書《黑天鵝效應》作者為什麼難聽...
中国红?古代服饰(馆配图书彩色版) 内容简介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折射出各历史时期不...
江枫论文学翻译及汉语汉字 内容简介 诗是艺术性*强的语言艺术。没有形式便没有艺术美。作为艺术品的诗。绝不可能脱离其艺术形式而存在。诗之成其为诗,并不在于说了些什...
风吹樱花落尘泥-日本当代风俗志 本书特色 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多停留在肤浅的表层,动漫、汽车、电子产品、料理……,屈指可数的也就是这几个方面。其实,在多数国人借助媒...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出生成長於賓夕福尼亞州,畢業於巴克納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戈登-康維爾神學院(Golden-...
汉字演变五百例-第2版-续编 本书特色 《汉字演变五百例续篇(第2版)》的特点:(一)这是一本普及性的汉字知识读物,内容是通过列举汉字几种主要字体中的一些字例,...
画说三字经 内容简介 《画说国学丛书:画说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起篇,按照人生规律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诸子,历史朝代变更,又以勤奋...
书淫艳异录-(全二册)-增补本 本书特色 本书是叶灵凤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性学书话专栏“书淫艳异录”的文章结集。甲编为上海部分,乙编收香港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 内容简介 非物质文化又译为“无形文化”,相对于物质文化,它是看不见的,却又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根基,它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成果,内容...
避暑山庄春秋 内容简介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历史上*大的皇家园林,集山光水色宫殿于一体,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本书在介绍其风景之美、建筑之雅的同时,特别关注避暑山...
在北大听讲座:第十二辑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十二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
南怀瑾讲演录 本书特色 2004年以来,南怀瑾先生在上海、海南等地对知识界、工商界、传媒界作过五次重要讲演,内容包括东、西方文化发展的走向,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维庸之妻 本书特色 《维庸之妻》从一个女人的角度透视一个颓废男人的一生!《维庸之妻》是太宰治的短篇小说集,书中的同名之作是太宰的名篇。《维庸之妻》,暗喻“放荡男...
中国人的精神 本书特色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氏所有著作中*有影响,*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辜鸿铭在书中着力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
中华传统文化演讲录(第三辑) 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讲演录(□□辑)》主要内容包括:谈本位文化对□□存亡的意义、明清小说与明清文化、中国音乐的精髓、《世说新语...
◎聯合推薦韓良憶/作家許彩雪/La Vie社長兼總編輯陳鴻/烹飪美食家Janet/旅遊生活頻道「瘋台灣」主持人再怎麼忙,也要回家過生活,家,安頓了身心靈,給我充...
翻译(创造性叛逆)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描述翻译学理论,从语言和非语言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拳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比较深入和广泛的探讨,对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以及它...
全注全译国学精粹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了古代文化经典里的精华篇章,以古籍经典为基础,分为蒙学篇、经学篇、史学篇、诸子百家、集篇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收录其中*有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