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论及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清华大学与南京当局之间的冲突及合作。作者从**手档案材料着手,打通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深入而细致地梳理了1928年—1935年清华的历史情境与发展脉络,对这一著名学府崛起背后 “政”与“学”之间的博弈进行了精密解析。
本书汇聚丰富的公私史料,深入而细致地梳理了罗家伦与梅贻琦掌校时期清华的历史情境与发展脉络。作者提示我们,那时的清华既非超然于政治之外的“世外桃源”,亦非与政治绝然对峙的“民主堡垒”,恰是治校者较好地拿捏了“学”与“政”,“制度”与“人事”之间微妙的分际与张力,从而使清华在纷乱的时局中仍能得到有序的发展。作者以简洁、流畅的文笔描述了一所大学如何与政治互动的生动故事。 ——王奇生(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中国国民党党史研究学者) 本书是相当扎实的个案研究,从**手档案材料入手,聚焦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清华大学与国民党政府的互动,彰显出鲜明的政治史关注痕迹。作者不仅能立足史实、重构现场,而且也拨云见雾,提出新见,让我们不仅看到罗家伦、梅贻琦等领导者的执着身影,而且也理解系主任群体与评议会的功能,看工科、法学与农科的全面发展,进而彰显校史与国史之明线互动,学术与政治之暗线勾连。若与既往之研究相比较,犹可显出学术史演进的锱铢积累之功效。 ——叶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章“一场饶有兴趣的斗争”——清华集团与北洋旧部的博弈/13
一、北洋社会与“预备学校”/13
(一) 病弱国度的“预备学校”:“洋化”与“官气”并存/13
(二) 从“美国式大学校”向“中国式大学”的努力/17
二、北伐功成与北平异动/20
(一)北平知识界的乱象/20
(二) 政权鼎革与清华变革/23
三、罗家伦初长清华及其“大学的理念”/27
(一) 北上长校的台前幕后/27
(二) “整理校务之经过”/29
(三) 董事会**次会议/32
(四) 董事会第二次会议/36
四、另一场博弈:在罗家伦与教授会之间/49
五、小结/51
第二章罗家伦与清华大学的内部改革——“学术化”与“纪律化”的纠结/53
一、学术化:从“预备学校”迈向“高深学府”/53
(一) 改革人事制度/54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7
(三) 改组师资团队,汇聚学术英才/59
二、学术体制机制的改革与成效 /63
(一) 营造学术空气/64
(二) 鼓励发表成果/70
(三) 强化学术休假/74
三、物理学系: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学术化”的硕果之一/78
(一) “学术化”改革与学术之猛进——以物理系为例/78
(二) 物理学系发展历程/79
(三) 物理学系与中国国防/82
四、“纪律化”:极具争议的尝试与顿挫/86
(一) “纪律”:清华传统气质的一部分/87
(二) 此“纪律”非彼“纪律”:在“纪律化”与“党化”之间/88
(三) 反弹:“彻底失败”的尝试/98
五、小结/99
第三章易长风潮与“所有计划照常进行”——清华、北平与南京的三边互动/103
一、“党治”时代的来临/103
二、“驱罗”运动: 政学博弈的**个回合/105
三、“拒乔”运动:清华与阎锡山政权的博弈/113
四、“驱吴”运动:清华学人与南京当局的互动/118
(一) 南京教育部的人事变动/118
(二) 吴南轩的北上与南下/120
(三) 清华、北平与南京的互动/133
(四) 蒋介石的反应与翁文灏的出长/138
五、“法”的两种面相:《大学组织法》与清华之“法”/142
(一) 《大学组织法》与清华规程/142
(二) “党”与“主义”定于一:蒋介石及其教育观/147
六、小结/160
第四章政学互动的结果:柔性治校体制的成型——以梅贻琦为中心/163
一、梅贻琦与清华:人脉、气质与时势的耦合/164
(一) 梅贻琦:从幕后到前台/164
(二) 校长的两重身份:“知识人”与“政治人”/165
(三) 梅贻琦重掌清华/169
二、近代大学治理体系的成型/171
(一) 权力的博弈:教授治校与校长治校/171
(二) 系主任群体:“核心”之核心/178
(三) 非零和的分权制衡:校长与评议会之关系/188
三、“超然于政潮”的理念与无法超越的现实/198
四、小结/203
第五章“新兴大学”在政治纷扰中崛起——学术布局的拓展与创新/205
一、从“撤销工程系”到“增设工学院”:工程教育的兴衰与反复/206
(一) 清华工学的“后来居上”/206
(二) 努力的受挫:经费停付风波/212
(三) 办学成绩/219
(四) 矫枉过正的隐患:“理工科抬头”/222
二、兴废之间的挣扎:法律学系的嬗变/227
(一) 由“兴”而“废”:法律学系的遭逢/227
(二) 究缘:法律学系兴废的台前幕后/250
三、农科的兴废:从裁撤农学系到增设农研所/268
(一) 农业中国与民国大学/268
(二) 清华与农科的离合/271
(三) 关于圆明园实验农场的博弈/279
四、航空工程:政学合作与中外互动的典范/283
(一) 远东政局与中国航空/283
(二) “救国”与“读书”的变奏/287
(三) 政学合作:双方关系改善的机缘/289
(四) 中外学术合作典范/296
(五) 历史意涵及其他/302
五、小结/303
第六章“党国”、“民国”与“杰出大学”——办学成就及其限度/306
一、本校“文法数科亦并不弱”——体制创新与多科性综合型大学的建成/306
二、表征:“母校在美声誉之佳”——国际能见度的显著跃升/311
三、历史意涵:中国大学界的结构转型/340
四、“未完成的近代化”:远东大学史上的清华/350
五、小结/359
结语政学互动的历史图景/361
致无尽的苍茫岁月(代跋)/381
主要参考文献/390
人名索引/400
刘超,1980年代生于江西赣州,客家人。生于章江之滨,长于南岭之中,自幼辗转问学于多校。南京大学管理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清华大学史学博士,日本东北大学法学博士。少年时代开始酷爱自学和创作,1990年代起发表作品,一发而不可收,迄今兴味不减。二十年来始终沉潜于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主要著作有《笔杆子:晚近文人的另类观察》《清华大学文史哲谱系》《筚路蓝缕 铸就辉煌》《讲台上的民国》《大学寻踪》《学界寻踪》《世纪清华:学人、学术与教育》(选编)等;另有专题论文及诗文约二百篇(首)。迄有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新华月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另有数十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作家文摘》《读书文摘》《读者》等刊。
清-中国通史故事 内容简介 当明末农民起义军胜利进军之时,崛起于东北的满洲贵族改金为清,皇太极称帝,统一东北。顺治元年(1644)世祖入关,定都北京。清朝是中国...
明朝其实很有趣儿 本书特色 也曾参考史上 *牛神秘说书人雾满拦江的历史巨作!《明朝其实很有趣儿》与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并称中国人必读必看必学的明朝历史书!史...
老照片-第八十三辑 本书特色 《老照片(第83辑)》内容包括忆母亲赵瑞云——兼记父亲潘光旦、与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接触、一个华侨家庭的聚散离合、老留学生的课外活动...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
《不可不知的36种电子元器件(第2版)》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36种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基本知识和识别方法,包括阻抗元件、二极管
《藏拙的智慧》内容简介:本书撷取了古今中外众多善于藏拙的事例典范,同时也列举了一些因张扬和卖弄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广大读者在
《哈佛中国史5》内容简介:《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五卷。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别出心裁,从气候这一环境史角度
《血肉磨坊•淞沪会战》内容简介:不管怎么说吧,经过整理后的国民党军至少显得整齐了许多。原有的五花八门的编制形式被调整师(甲
李文彬山西运城人,85岁,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建国前毕业于西北政法专科学校。1949年5月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法院参加革命,一直从事
南北朝风云之宋齐兴亡:1:刘宋初年 本书特色 本书一改延续近十年草根说史的调侃笔法,文字幽默简约,风格独特,史实细致且注重考据,为读者倾力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段...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内容简介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大量使用中国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详尽考订并...
秦汉顶级文臣 本书特色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此四者...
《以色列史》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
白下琐言 内容简介 《白下琐言/南京稀见文献丛刊》记述了清朝江南重镇江宁《今南京》的自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趣闻逸事,远源六朝以往旧事,直至嘉...
中国海关通志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附电子版光盘1张,方志出版社出版★ 李岚清、田纪云、吴仪题词★ 全志六百余万字,分为六册,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涵盖了海关建...
明代浙东海防研究 本书特色 浙东地处中国南北交通要冲,是明清以来抗击东西方侵略者的海防门户,在中国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明朝立国伊始,浙东沿海便屡遭海寇侵扰。...
郑成功与明郑在台湾 本书特色 邓孔昭编著的《郑成功与明郑在台湾》内容包括:郑成功在闽西北地区的抗清与“延平王”爵号的由来;郑成功对郑芝龙的批判与继承;郑成功收复...
《与学生书:春叶秋叶菩提叶(增订版)》内容简介:这是一册写给学生的小书。这个时代的教师,少见甚至未见专门为学生写作的。心智
图说中国历史(辽西夏金)金戈铁马的交汇 本书特色 北方草原的声声马铃,踏醒中原尘封的旧梦,辽、西夏、金——一个金戈铁马的交汇时代。一样的勇猛剽悍,不一样的异域风...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在其他的革命中,人们拔剑出鞘是为了捍卫受到侵犯的自由,反抗那正在威胁着社会核心的压迫。”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