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之战迹:二战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征战全记录:1942-1945:第一卷:第二册

虎之战迹:二战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征战全记录:1942-1945:第一卷:第二册

作者:郑鑫,丛丕编译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年:2015-03-01

评分:4.5分

ISBN:9787510708848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虎之战迹:二战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征战全记录:1942-1945:第一卷:第二册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前所未见的“虎”式坦克部队综合战史。由二战史专家丛丕担纲监制,并统筹全稿,将二战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全战历尽数收录。**卷第二卷共四册逾两千张珍贵历史照片,近三百张为近年新发掘确认!

虎之战迹:二战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征战全记录:1942-1945:第一卷:第二册 本书特色

二战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全战历尽数收录。两卷四册逾两千张珍贵历史照片,近三百张为近年新发掘确认!

虎之战迹:二战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征战全记录:1942-1945:第一卷:第二册虎之战迹:二战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征战全记录:1942-1945:第一卷:第二册前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陆地战场上,没有任何一种坦克装甲车辆的影响力能够与德国“虎”式(Tiger)及“虎王”(K?nigstiger,又称为“虎”II)重型坦克相媲美,凭借卓越坚厚的装甲防护和88毫米坦克炮带来的精准杀伤力,它们获得了绝对的战斗优势,特别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显示出百兽之王傲然无惧、呼啸山林的威风霸气,在富于经验、斗志高昂的车组驾驭下,屡屡创造以一挡百、以少胜多的战场传奇,写就了二战历史上*为令人神往的英雄史诗。任何人都无法否认“虎”式及“虎王”坦克在二战中后期德军装甲作战中的核心地位,它们在进攻中扮演锋锐难当的矛尖箭头,在防御中担当岿然屹立的磐石砥柱,无论在己方阵营还是在敌方阵营都获得了神话般的声誉,有“虎”式在就能军心稳定,就能令敌畏怯三分。时至今日,“虎”式坦克已经成为德国精英装甲部队*有力的象征物,二战战场上*具威慑力的陆战兵器,也是世界各国军迷心目中人气声望*高的德国经典武器!
德国研制重型坦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当时德国陆军要求设计一款重量约35吨、装备短身管75毫米坦克炮的“突破坦克”,在进攻中担任先锋角色,亨舍尔、波尔舍、戴姆勒-本茨等多家著名公司参与。在1940年的西线战役中遭遇装甲坚厚的英法重型坦克后,德军改弦易辙,要求研发一种装甲厚度达100毫米、装备大威力坦克炮的重型坦克,由亨舍尔、波尔舍两公司于1941年初展开竞标。同年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在战场上受到了苏军T-34中型和KV重型坦克的巨大冲击,这两款新型坦克压倒了德军所有现役坦克和大部分反坦克武器,唯一能够克制的仅有平射的88毫米高射炮而已,这一局面加剧了德军新型重型坦克研发的迫切性,两家公司的原型车于1942年初完成,经过比较后亨舍尔公司的方案胜出,于同年8月以“六号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的名义投产,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由此诞生。
“虎”式坦克的设计是对以往德国装甲车辆设计哲学的一次颠覆,不再追求机动、火力、防护三大性能的平衡,而是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获得更优良的防御能力和更强大的攻击力。“虎”式坦克全重达57吨,正面装甲厚度达100~120毫米,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可以免疫大多数盟军和苏军坦克及反坦克武器的攻击,主炮选用一门克虏伯公司研制的56倍径88毫米坦克炮,脱胎于著名的Flak 18/36型88毫米高射炮,是二战中性能*佳的坦克炮之一,其穿甲弹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110毫米的装甲,而且配合精良的瞄准具,在实战中精度极佳,可在1000米外精确点杀目标。尽管“虎”式坦克存在机械可靠性差、维护困难、成本高昂等缺陷,但凭借厚甲利炮就足以称雄战场,值得一提的是“虎”式坦克的装甲板大多采用垂直布置,逊色于T-34采用的倾斜装甲设计,但赋予了坦克硬朗刚强的外观形象,制造了心理上的巨大震慑力。在“虎”式坦克基础上,德国人又设计了改良型的“虎王”坦克,于1944年列装,其*大的改进在于大幅运用倾斜装甲设计,具有更好的避弹外形,装甲厚度达185毫米,将防护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同时安装一门威力更强的71倍径88毫米坦克炮,不过70吨的重量也使在“虎”式坦克上就已存在的缺陷更加突出,影响和制约了战斗力的发挥。
“虎”式及“虎王”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后期德军武库中*强的坦克装甲车辆,加上生产困难、数量不足,自然成为德军不肯轻易动用的杀手锏,在作战使用上不配属给基层装甲部队,而是集中装备特别组建的重装甲营(Schwere Panzer-Abteilung),作为独立的精英作战分队部署到战场的关键要点。额定编制45辆重型坦克的重装甲营可谓是精锐中的精锐、王牌中的王牌,其指挥级别相当高,通常置于集团军、集团军群麾下,甚至由*高统帅部直接掌握,根据实际战况配属军师级单位,担负攻城拔寨、补缺堵漏的紧要任务,除了陆军“大德意志”师和党卫军第1、2、3装甲师等精锐部队外,极少有师级单位直辖营级规模“虎”式坦克单位的例子。到1945年战争末期,在德国陆军序列内共组建了10个独立重装甲营、1个师属重装甲营(“大德意志”师)和1个遥控爆破重装甲营,在党卫军序列内组建了3个独立重装甲营,绝大多数“虎”式和“虎王”坦克都配属于上述15个重装甲营,在东西两线拼杀搏命,从俄罗斯的荒漠雪原到诺曼底的树篱林地,从突尼斯的戈壁丘陵到亚平宁的崇山峻岭,处处留下虎踪。
“虎”式坦克的首次参战是在1942年9月的列宁格勒前线,奠定威名则是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中,当时党卫军“警卫旗队”师的弗兰茨施陶德格上士(Franz Staudegger)指挥一辆“虎”式面对超过50辆T-34,击毁了22辆,迫使苏军撤退,并因此获颁骑士十字勋章,而关于“虎”式坦克*著名的战例莫过于1944年6/7月间分别发生在东西两线的维莱博卡日之战和马里纳瓦村之战。在6月13日诺曼底战役初期,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由米夏埃尔?魏特曼中尉(Michael Wittmann)指挥的车组在维莱博卡日伏击英军装甲部队,单车击毁超过20辆坦克和大量其他车辆,有力挫败了英军的进攻锐气,魏特曼也因此一战成名。与此同时,在东线战场上,陆军第502重装甲营奥托?卡里乌斯少尉(Otto Carius)的“虎”式于7月22日在马里纳瓦村向一支苏军坦克部队发起迅捷的突袭,在僚车配合下在15分钟内击毁17辆苏军坦克,其中包括10辆“斯大林”重型坦克!这两次战斗是“虎”式神话中*令人津津乐道的部分了。实际上,在“虎”式坦克三年有余的征战中,类似的战例还有很多,各重装甲营中涌现了一大批“虎”式坦克王牌,至少有14位“虎”式坦克车长取得了击杀超过100辆敌军坦克的骄人战绩,其中战果*多的王牌是陆军第503重装甲营的库尔特?科尼斯佩尔上士(Kurt Knispel),他在担任炮手和车长期间,确认击毁168辆敌军坦克。
从1942年至1944年,“虎”式坦克生产了1353辆,而在1944年至1945年间又有496辆“虎王”坦克装备德军装甲部队,总产量1849辆,而德军在一个时期内保有的“虎”式坦克数量从未超过700辆!即使在1944年7月的巅峰期,全军总共也只有671辆“虎”式而已!与之形成悬殊对比的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四号坦克制造了约8500辆,“黑豹”坦克制造了约6000辆,而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生产了近50000辆,苏军的T-34系列更是超过了80000辆!这意味着“虎”式坦克在前线常常要面对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敌军。然而,与其稀少的数量相比,“虎”式坦克单位的作战效能却异乎寻常的高,战后对德军18个连营级“虎”式坦克部队战果及损失的不完全统计显示,上述部队在战争期间以总共损失1715辆“虎”式或“虎王”坦克的代价,取得了击毁了不少于9850辆敌军坦克的战绩,交换比为1∶5.74,考虑到德军战损坦克中有很大比例并非毁于敌军火力,而是由于机械故障、燃料缺乏等原因被德军自行毁坏或遗弃,则实际战斗交换比将更高。在各装甲营中战绩*高的是陆军第503重装甲营,击毁了超过1700辆坦克,而效率*高的陆军第502重装甲营,以损失107辆坦克的代价摧毁了大约1400个敌方装甲目标,交换比为1∶13。通过上述记录和数字,我们不难发现“虎”式坦克无穷魅力的根源所在,笼罩在这件战争杰作头上的耀眼光环绝非浪得虚名。尽管“虎”式坦克没能、也不可能挽回第三帝国的败局,但它却留下了装甲战史上*令人荡气回肠的血火篇章。
战争结束后,充满传奇色彩的“虎”式坦克自然成为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们*为热衷和着迷的研究对象,关于其技术发展和作战历程的文章、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其中*为出名的自然是奥托·卡里乌斯亲自撰写的回忆录《泥泞中的老虎》(Tiger im Schlam),战后数十年间屡次再版,畅销不衰。不过,让人颇感困惑的是,在众多著作中从未出现过一本全面记述“虎”式坦克部队战史的作品,实际上从客观条件而言,撰写这样一部专著的确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因为“虎”式坦克部队多以营连级小规模单位配合一线部队作战,其战斗行动较为零散,而且夹杂在其他部队的作战记录中,细节难以考据,加上作战范围广阔,线索庞杂,年代久远,资料散失等原因,要想详细地梳理出“虎”式坦克部队的战史难于登天,诚然,对于少数著名战例,如维莱博卡日之战,战后的研究者们已经可以做到细致入微,但就整体而言,至多也仅能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不过,本书试图通过另一种方式达到或接近于全面展示“虎”式坦克战斗历程的目标,即以德军组建的连营级重型坦克部位为单位,将各部队保留下来的战斗日志和大量战场历史照片相结合,直观形象地记录“虎”式坦克在战争中的行动。本书采用的文字和图片均来自于**手资料,原汁原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数以千计的珍贵历史照片中很大一部分并非由新闻部门出于宣传需要而拍摄的,而是一线官兵的个人作品,虽然它们不及宣传照片那样清晰,却是*贴近历史事实的影像记录,是*能够展现“虎”式坦克及其车组成员战斗风貌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本书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虎之战迹:二战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征战全记录:1942-1945:第一卷:第二册 目录

前言
陆军第504重装甲营
陆军第505重装甲营
陆军第506重装甲营
陆军第507重装甲营
陆军第508重装甲营
陆军第509重装甲营
陆军第510重装甲营
陆军第301(遥控爆破)装甲营
陆军第1(遥控爆破)重装甲连

虎之战迹:二战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征战全记录:1942-1945:第一卷:第二册 节选

1944年6月:组建第510重装甲营的人员陆续抵达帕德博恩。
1944年6月15日:第510营转移至奥尔德鲁夫训练场。
1944年6月20日至7月7日:45辆“虎”式坦克交付第510营,达到满编状态。
1944年7月1日:第510营接受了古德里安大将的视察。
1944年7月20日:第510营奉命开赴东线,乘火车经埃尔福特(Erfurt)、莱比锡(Leipzig)、托尔高(Torgau)、格沃古夫(Glogau)、诺伊恩比尔格(Neidenbrug)、亚伦施泰因(Allenstein)和因斯特堡(Insterburg)一路东行。
1944年7月22日:第510营抵达东线北段,在考纳斯(Kaunas)下车。
1944年7月26日:第510营第1连部署在考纳斯东南方的沃希利克斯(Vosilickes),131号“虎”式因陷入泥沼而被迫炸毁,在随后的撤退中又有1辆坦克被苏军反坦克炮摧毁,全营保有坦克数量降至43辆。
1944年7月27日:第510营在科尔勒耶斯(Kerlupys)作战。
1944年7月28日:第510营部署在吉萨尔多尼斯(Gesaldonys)。
1944年7月29日至30日:第510营在库尔瓦(Kulva)周边作战,摧毁11辆坦克。
1944年8月2日:第510营部署在西恩基斯采(Cinkisciai)。
1944年8月3日:第510营在莱比德茨埃(Lebedziai)周围作战。
1944年8月6日至7日:第510营在戈尔甘迪斯基(Gelgandiskis)周围作战。
1944年8月8日:第510营与第7装甲师一道在波利迈(Polimai)发起反击。
1944年8月9日:第510营部署在帕伦德里埃(Palendriai)。
1944年8月14日:第510营第1连及另一个装甲连从拉塞尼艾(Rasainiai)西南的阵地上发起反击。
1944年8月15日:第510营在卡尔努吉埃(Kalnujai)作战。
1944年8月18日:第510营配属于第9军,全营有16辆“虎”式可以使用。
1944年8月19日:第510营配属于第7装甲师,同日6辆“虎”式交付该营。在8月间的战斗中,该营损失了10辆“虎”式,在补充后全营保有坦克数量为39辆。
1944年8月20日:第510营撤离拉塞尼艾地区,经克尔梅(Kelme)向北撤退。
1944年8月22日:第510营继续向尤扎皮斯科(Juozapiske)地区转移,配属于第14装甲师,全营有20辆“虎”式可以使用,后来重新部署在阿克梅内(Akmene)地区。
1944年8月28日:第510营在希斯基埃(Seskiai)附近的森林居民点休整。
1944年8月30日:第510营重新部署至拉皮卡斯埃(Lapkasiai)以南的森林地带。
1944年9月1日:第510营可用兵力为35辆“虎”式,配属于第40军。
1944年9月11日至22日:第510营在乌皮纳(Upyna)以北3公里的森林地带集结待命。
1944年9月15日至16日:第510营第1连部署在库尔希奈(Kursenai)地区,其中一个排奉命支援第1113掷弹兵团,在开进途中一辆“虎”式的发动机舱自燃爆炸而损毁,全营保有坦克数量降至38辆。
1944年9月23日:第510营沿公路前往距离休整地域西北11公里的特里斯基埃(Tryskiai)火车站,在那里坦克未更换履带就装上火车。
1944年9月24日:第510营在图库姆(Tukkum)东南25公里的阿佩苏彼(Apsupe)下车,然后行军25公里抵达弗劳恩堡(Frauenburg)东北30公里的集结地。
1944年10月1日:第510营可用兵力为33辆“虎”式,配属于格拉塞尔军级集群。
1944年10月6日:第510营经阿图茨(Autz)向南转移,以应对苏军在希奥利艾(Schaulen)附近发起的进攻。
1944年10月7日:第510营部署在阿图茨以南的阻击阵地上,随后奉命向西面的莫施黑肯(Moscheiken)转移。
1944年10月8日:第510营配属于第4装甲师,迫使渡过文塔河(Venta River)的苏军部队退往莫施黑肯附近,击毁了13门反坦克炮。
1944年10月9日:第510营与第4装甲侦察营的一个连及第79装甲工兵营的一个连一起从列卡瓦(Leckawa)向匹克利埃(Pickeliai)进攻,突破了苏军坚固的反坦克阵地后,在匹克利埃外围停止攻击,4辆“虎”式受损。在次日凌晨,德军部队开始向列卡瓦撤退,整夜都忙于回收受损坦克。在这次战斗中,第510营损失3辆“虎”式,全营保有坦克数量降至35辆。
1944年10月10日:在继续进攻匹克利埃之前,第510营(欠第1连)在列克尼(Liekni)集结,之后与第4装甲侦察营、第33装甲掷弹兵团第2营联合发起攻击。第510营第1连则与其他德军部队部署在莫施黑肯两侧,防守文塔河沿岸地区。当日下午,第510营的2辆“虎”式进行了一次试探性攻击,随后德军主力部队从北面发起主攻,夺取了匹克利埃,随后向南继续推进,摧毁了列卡瓦和匹克利埃之间森林中的苏军反坦克阵地。
1944年10月11日:第510营在西迈齐亚基(Simaikiaki)附近作战,该营第1连向西转移,渡过文塔河。
1944年10月12日:第510营试图夺取巴泰希埃(Bataiciai)附近的86.2高地。
1944年10月13日至14日:第510营在里提尼(Ritini)附近攻击了梅梅尔包围圈的南缘。
1944年10月16日:**次库尔兰战役开始,莱昂哈特上尉指挥第502营第3连的8辆“虎”式与第510营一道在普列库莱(Preekuln)东南地区作战。
1944年10月18日:第510营第1连的部分兵力部署在万诺德(Vainode)东北10公里的梅德泽尔(Meldzer)。
1944年10月24日:第1军发动反击,第510营配合第4、12、14装甲师的部队从普列库莱以东的119.7高地向梅梅尔方向发起攻击,摧毁了60门反坦克炮,该营第3连的5辆“虎”式也被击毁,全营保有坦克数量降至30辆。
1944年10月25日:德军在万诺德附近停止攻击,但“虎”式仍在潘泽里(Pauzeri)附近的掩护阵地上。
1944年10月28日:格拉赫中尉(Gerlach)指挥第510营第1连的4辆“虎”式与第30步兵师一道部署在190.1高地的防御位置上,苏军向利杜姆涅基(Lidumnieki)发起攻击,但被击毁14辆坦克。
1944年10月29日:第510营沿雅格马尼(Jagmani)、瑟雷莫里(Sremoli)、布鲁维里尼(Bruvelini)一线支援第14装甲师,协助该师击退苏军的进攻,击毁包括JS重型坦克在内的数辆苏军坦克。
1944年11月1日:第510营可用兵力为13辆“虎”式,配属于第2军。
1944年11月12日:第502营第3连的6辆“虎”式被移交给第510营,使后者保有的“虎”式坦克数量达到36辆。
1944年11月20日:第510营与第4装甲掷弹兵团第1营和第36装甲团第2连的“黑豹”坦克一起与进至辛梅里(Cimmeri)及其周边森林地带的苏军展开交战。
1944年11月25日:第510营配属于第4装甲师。
1944年11月26日:强降雨使战区的道路状况变得极为糟糕,使得苏军的一次主要攻势被迫暂停,第510营在当日击毁了1辆自行火炮。在11月的作战中,第510营因各种原因损失10辆“虎”式,全营保有坦克数量降至26辆。
1944年12月1日:第510营可用兵力为16辆“虎”式,由于装备不足,该营第3连暂时解散,将剩余坦克集中配置于第1、2连。
1944年12月21日:第510营配属于第12装甲掷弹兵团,经公路前进至诺瓦迪(Nowady)附近的集结地,途中一半的坦克出现了故障。
1944年12月22日:第510营的10辆“虎”式向斯尔马里(Silmali)机动,敌情报告显示这里的苏军部队已经被肃清,可是当该营坦克靠近村落时却遭到猛烈的反坦克火力的攻击,4辆“虎”式被当场击毁!错误的情报导致该营蒙受了不应有的损失。在次日黎明后,第510营部配属于第11步兵师,全营保有坦克数量降至22辆。
1945年1月1日:第510营可用兵力为18辆“虎”式,配属于第1军。
1945年1月1日至5日:第510营作为预备队部署在诺瓦里(Novali)和塔布斯(Tabes)附近的森林地带。
1945年1月6日至21日:第510营转移到鲁皮尼卡斯(Rupnikas)地区,仍然作为预备队,同时该营第3连的人员撤离前线,返回帕德博恩重整。

虎之战迹:二战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征战全记录:1942-1945:第一卷:第二册 作者简介

郑鑫,1986年生于河北唐山,吉林大学英语专业硕士,2013年起专注欧美军事史研究,担纲翻译了多部二战题材著作。
丛丕,1977年生于辽宁丹东,辽宁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专业硕士,二战史专家。其博学多才,深厚的历史学背景造就了其文章及著作均文笔细腻且考证严谨。其亲自制作或监制的作品也已经深得国内军事历史爱好者的肯定与喜爱。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