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先秦考古》是广东省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广东地区的具有严格现代学科意义的考古学起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过八十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先秦时代岭南地区的考古学已积累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地下考古材料与地上历史文献的结合,大大地丰富了岭南古史的研究。本书是**部广东先秦考古史,从广东早、晚期智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直至商、两周时期的广东青铜文化,历史遗迹,以及早期农耕、动物驯养、陶器和工具制造、食物和植物、生态环境与生活、原始农业经济、生活习俗、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等等方面,都有专章论述,是近年岭南历史考古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收获。本书约50万字,收入《岭南文库》。
《广东先秦考古》内容是广东60多年来先秦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结晶。上启十四万年前的“马坝人”,中经一万年前后的“独石仔人”、“黄岩洞人”、英德“牛栏洞人”、三亚“落笔洞人”,下至两三千年前的“浮滨文化”、“横岭山墓群”、“西瓜岭文化”。其中“马坝人”、“石峡文化”、深圳咸头岭新时期时代沙丘遗址、高明古椰新时期时代贝丘遗址、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墓葬人骨及其拔牙个体、深圳背岭94座商时期墓群、博罗横岭山近三百座西周春秋时期墓群等,在《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占有一席之地。
《广东先秦考古》内涵丰富、结构严谨、观点鲜明,论点有据,推断稳妥,含盖年代跨度长,熔科学性、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炉。其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什么是“岭南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特色,帮助我们建立对那段未有文字记载的广东史前历史和青铜时代历史的正确认识,同时也显示出岭南“荒服”不荒、“南蛮”不蛮的本来历史面目。
1988年,当我完成《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的古遗址、古窑址和古墓葬的编制任务,尤其是在1995年完成《广东通史》(古代上册)**章《广东地区的原始社会》和第二章《不发达的奴隶制和岭南古越族》的撰稿后,便有准备编写一本《广东先秦考古》专著的打算。
如果《广东通史》(古代上册)**、二章是以考古资料为主(因先秦文献史料缺乏),按社会发展史的一般规律,以通史的体例来构建广东先秦社会的概貌的话;那么《广东先秦考古》一书,更须依赖考古发现资料,按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描绘和复原广东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面貌。两者目标一致而方法体例不同。
我清醒地意识到,要编写这样一本学术著作,仅仅靠个人的学识和能力是不容易做到的,它既需要花大力气去搜集、阅读、梳理五六十年来广东的文物考古资料及其研究成果,还需要有两三位志同道合的年富力强的专业合作伙伴。
1996年,广东省社科联公布广东“九五规划”(1996—2000)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于是我趁机在同年9月申报了“广东先秦考古研究”课题,后获得立项为重点课题,我为课题负责人和召集人,成员有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邱立诚研究员、冯孟钦研究员,后来增加了华南农业大学向安强教授。
经过共同讨论,统一认识,拟定提纲,分头执笔,数易其稿,终于在2000年6月,完成了《广东先秦考古》一书作为结项。
2000年10月10日,广东省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聘请专家小组(中山大学张荣芳教授、曾骐教授、张镇洪教授和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冯永驱副研究员),对《广东先秦考古》稿进行评议,获得了好评,认为具有创新和补缺的意义。其鉴定意见是:
**,本研究成果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考古学理论为依据,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先秦考古资料,并就广东的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文化类型、性质、分期、社会形态等问题,阐明作者的观点,并有许多创见。如此全面地总结广东先秦考古资料,在国内外属**次,此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本研究成果体现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吸收和使用了传统的类型学、地层学的方法,也充分应用了考古学区系类型的理论指导,应用了人类学的文化因素分析和比较研究,同时也使用环境学、自然科学测年等多种学科的方法、手段,使时空、视野更加广阔。因此,本成果所作出的贡献,对新世纪的广东先秦考古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第三,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论证严谨,重点突出,融科学性、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
一、 《广东先秦考古》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编写《广东先秦考古》一书,需要掌握丰富的文物考古资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需要对以往的考古发现作出说明和解释,更需要正确的科学理论的指导。
考古学的发生和发展,始终是同考古发现相伴随的。何谓考古发现?“一般来说,考古发现是指有关古代人类、古代社会和古代文化的实物资料的发现,并且这些发现是有其科学价值的考古学的发现。”白云翔:《 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述评》,考古杂志社编著《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考古学的知识不仅仅是“证实”的结果,因为对地下的挖掘,总是依赖人们的解释体系。因此,伴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考古学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不断地改写“历史”。总之,考古学既是现代知识体系的有机部分,也是反思现代知识体系的诸多结论的重要途径。《读书》1996年第9期。
如苏秉琦教授指出:“史前史的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但史前史不等于史前考古学。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这些古代物质遗存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素材不等于历史,依考古文化序列编排出的年表也不等于历史。史前史不是田野发掘报告的堆砌,也不是田野考古资料的总合。从史前考古学到中国史前史要有个升华过程,即概括和抽象的过程,科学思维的过程。”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苏秉琦著《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第115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又,“对考古工作者来说,为了发掘古代遗址,打开面前的往往是无字可查而价值很高的‘地书’,揭示古代历史的面貌,必须运用一套独特的科学的发掘和整理加工的方法。这就是田野发掘工作*基本的一个环节——地层学和室内整理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时使用的一种方法——器物形态学又称器物标型学”。
苏秉琦教授提出的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学说,对于我国考古学文化,特别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划分,具有奠基性的意义。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就是全国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之一。
苏秉琦教授在《岭南考古开题——杨式挺〈岭南文物考古论集〉序》一文中指出:“广东的古文化不只是砂陶、软陶、硬陶的笼统概念,而是广东有自己的青铜时代,有自己的‘夏商周’。”又说:“岭南文化的形成不是秦汉设郡以后的事,没有当地的‘古文化’、‘古城’、‘古国’设不了郡,就是秦汉设郡以后也有‘外来文化’地方化的问题,这使我真正感到了岭南的‘更加郁郁葱葱’。岭南与一般的南方有所区别,它既不同于太湖流域,不是吴越文化,也不同于长江流域,不是楚文化,与江西也有个界限。它南连着南洋诸岛、印度支那地区,代表着大半个中国,是真正的南方。从更大范围看,有肩石器从岭南向西经云贵高原直到印度河,欧亚大陆古文化在那里分界;有段石锛则联系着太平洋地区直到新西兰岛,中国大陆与印度次大陆和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关系都同岭南有关。可见,岭南考古是个大题目,可以越做越大,愿与杨式挺同志和广东省的朋友们共勉。”杨式挺著:《岭南文物考古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年。
苏先生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说,对于《广东先秦考古》的编写,有着深远的启迪和指导意义。还有其他的一些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如裴文中、贾兰坡、吴汝康、吴新智、夏鼐、安志敏、郑德坤、饶宗颐等,他们曾对马坝人、柳江人、黄岩洞人、西樵山文化、石峡文化、浮滨文化等人类学,以及考古学、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考古,都作出过许多精辟的、重要的论断,同样是编写《广东先秦考古》的指导思想。
广东先秦考古的发现,在《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占有一席之地考古杂志社编著:《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旧石器时代的曲江马坝人1958年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曲江石峡遗址和石峡文化(1973—1978),就是其中的两项。深圳屋背岭94座商时期墓群(2001—2002),博罗横岭山近300座西周春秋时期墓群(2000),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墓葬人骨及其拔牙个体(1997),都曾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高明古椰新石器时代遗址,同时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外,还有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等。马坝人头骨化石见《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第18—21页,石峡遗址和石峡文化见《广东先秦考古》第138—141页,马湾岛东湾仔北见《广东先秦考古》第142—145页,广州西汉南越王墓见《广东先秦考古》第286—289页。出现于新石器晚期、消亡于汉代、长达两千年之久的粤港几何印纹陶及其陶器上的近千个刻划记号,是百越民族文化的一个特征,广东是江南地区几何印纹陶流行和发达的省区之一。
二、 《广东先秦考古》的命名
《广东先秦考古》名叫《广东先秦考古》,这里略加说明。一是广东是以现在广东省的行政区域作为研究“空间”。由于广东的历史地理沿革与现在的海南省(1988年建省),广西的灵山、钦州、防城、北海、合浦等以及香港、澳门有关,所以,《广东先秦考古》在写到以往的考古发现和比较研究时,会涉及这些地方。二是“先秦”,这是《广东先秦考古》研究的“时间”。先秦是一种简称,即指秦汉以前。《广东先秦考古》时限包括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三是“考古”,《广东先秦考古》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考古发现的遗址、遗迹、墓葬和遗物。原申报课题叫《广东先秦考古学文化研究》,后来考虑到“考古学文化”是有特定的定义的,是必须得到考古界认可的,其数量也是有限的,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广东先秦考古中被认可的考古学文化,目前只有“西樵山文化”、“石峡文化”、“浮滨文化”等,如果仅仅局限于研究这几个考古学文化遗存,那不是编写《广东先秦考古》的初衷,也不足以体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广东先秦考古的发现和成果。
广东虽地处五岭以南,但面向辽阔的南海,海岸线漫长,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便与东南亚地区发生过千丝万缕的关系。环珠江口的咸头岭文化、西樵山文化、大湾文化、河宕文化,粤东地区的陈桥村类型文化、浮滨文化,以及珠海宝镜湾的多幅海船纹与敬海的岩刻画,都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它开启了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先河。珠江流域历史悠久的远古文化和古文明,同样是优秀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的源头和组成部分。
三、 《广东先秦考古》的创意和突破
《广东先秦考古》是一本研究广东以至岭南地区先秦考古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是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与广东考古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性成果,还不是广东考古学史。其创意和突破表现在:一是采纳了“中石器时代文化”的提法,并作出了论证;二是提出了“独石仔文化”名称;三是坚持了“西樵山文化”或称“金兰寺文化”名称,并采纳了“河宕文化”的命名;四是坚持了“石峡文化”的命名,以及石峡遗址发掘报告中的“石峡**期文化”、“石峡第二期文化”(即“石峡文化”)、“石峡第三期文化”(即石峡中层文化)和“石峡第四期文化”(即石峡上层文化);五是坚持了广东早期青铜文化遗存的“浮滨文化”名称;六是拟将“夔纹陶类型文化”改称为“大梅沙文化”,而将“米字纹陶类型文化”改称为“西瓜岭文化”等。
广东先秦考古发现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岭南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特色,它让人们对那段缺乏文字记载的广东古代社会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它同时也显现出岭南“荒服”不荒、“南蛮”不蛮的历史本来面目。
四、 《广东先秦考古》为集体研究成果
全书结构设置八章七十一节。**、二、三章为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由邱立诚执笔。第四、五、六章为新石器时代,由杨式挺执笔。第七、八章为青铜时代,由冯孟钦、邱立诚执笔。前言由杨式挺执笔。绪论由杨式挺、向安强执笔。其中,绪论**节、第二节和第四章的部分初稿,由向安强执笔;绪论第三、四、五节由杨式挺执笔。全书又数易其稿,*后由杨式挺、邱立诚定稿。
《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任务驱动教程(Android 9.0+ Android Studio 3.2)》内容简介:本书选择了当前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的...
刘汝明回忆录-原名:一个行伍军人的回忆 本书特色 《刘汝明回忆录(原名一个行伍军人的回忆)》作者刘汝明是西北军重要将领之一,曾参加蒋冯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
美洲华侨史话 本书特色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
明史研究论丛-第十四辑 本书特色 该书为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辑,作者张金奎、胡凡、陈时龙、赵献海等为历史所研究人员,朱鸿林为香港理工大学中华文化系主任教授,庄...
玉镜新谭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汇辑晚明时期魏叫贤及阉党与东林党斗净史实的书籍,比较详尽地汇录了魏忠贤发迹、擅政、败亡以及*后勘审其余党的有关资料,对研究晚明政治...
《婚姻的鞋子爱情的脚》内容简介:本书是长篇都市婚恋小说。二十九岁的导游齐晓卉,不幸遭遇了丈夫卖房还债后离家出走的婚姻危机,
李之藻研究 本书特色 《李之藻研究》分十三章,内容涵盖李之藻与天主教、刻书、译介西洋数学、天文学、挽救明朝危亡之努力、对于明季修历之贡献。李之藻(1571—16...
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14 本书特色 人不同于禽兽,毋庸置疑:人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亦毋庸置疑。根据现代遗传学研究,我们与另外两种黑猩猩的基因组,有百...
夏都绘影:庐山的浮华往事 本书特色 千百年来,是人类的足迹和创造赋予大山以灵魂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庐山所披挂的政治色彩正如庐 山忽晴忽雨、云牵雾绕的天气一样变...
史学 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阐述有关历史学学科学...
新中国西南铁路历史文献选编 本书特色 本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铁路建设的重要文献汇编。西南铁路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铁路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西...
《东汉演义(续集)》内容简介:本书根据已故评书名宿连阔如民国时期在《戏剧报》上连载的后部《东汉》整理而成。《东汉演义》为连
读史管见 本书特色 《读史管见》全书三卷二十六篇,为清代著名女学者李晚芳所编选评点。此书书早在百年前就被传到日本刊行,而且一版再版,名声远播东瀛。安政三年(中国...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历史学也是教育部自2007年以来实行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试点学科。因此,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澄怀之音》内容简介:1920年9月,江阴籍著名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先生留学伦敦大学时写下了不朽的
一个谎言,便开始了堂而皇之的侵略;一个阴谋,便引发了世界性的空前灾难。一个勇于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尊严的民族为何多次被瓜分;
千古愁:康熙废嗣之谜 本书特色 历史既可以从这里延伸,也可以在这里断裂,古往今来“有予不肖,卒亡宗祀”的悲剧久久回荡在康熙的脑海中,千古愁思,悠悠情怀,俱有胸臆...
在冷戰時期國家機密檔案中尋找消失的台灣史!台灣做過這些事?怎麼可能?檔案解密之前不能談論、無從得知、陌生而令人驚訝、震撼
歷史學與思想史有著息息相關的相互聯繫。思想史家無法告知我們真實如何取得,或史學應當如何等等認識論的規範真理,而毋寧是提出
针对近年来有关美国衰落的讨论,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否导致美国衰落的问题,约瑟夫·奈在《美国世纪结束了吗?》中用七章详尽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