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要

高考作文指要

作者:/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2003-09-01

评分:4.7分

ISBN:7536663269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高考作文指要 目录

知己知彼点铁成金余成宪
**部分总论
**章高考作文发展趋势
**节作文的地位有望在稳定中攀升
第二节题型取向看好供材作文
第三节作文题材呈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第四节自主选择文体,放宽限制
第五节评分改革正在日趋完善
第二章强化三向训练优化应试心理
**节强化三向训练
第二节优化应试心理
第三章怎样写好创新作文
**节什么是创新作文
第二节为什么要写创新作文
第三节怎样写好创新作文
第二部分高考作文指要
**章切合题意按题行文
**节切合题意的内涵
第二节切合题意的考场作文例析
第三节怎样审题
第二章中心突出意高文胜
**节中心突出的内涵
第二节立意不当的种种表现
第三节处处显山露水字字旁敲侧击
第三章内容充实有血有肉
**节内容充实的内涵
第二节内容不充实的表现
第三节用事实说话让思想放飞
第四章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的内涵
第二节高考作文选评
第三节高尚自我情操精通表达艺术
第五章结构严谨构思巧妙
**节结构严谨的内涵
第二节结构安排得失举例
第三节巧妙结构的四大法宝
第六章语言流畅连贯得体
**节语言流畅的内涵
第二节语言不流畅的种种表现
第三节下苦功学好语言
第七章书写规范字体美观
**节书写规范、字体美观的内涵
第二节应对策略
第八章符合文体体定文正
**节符合文体的内涵
第二节考场信息反馈
第三节扬长避短,按自选文体要求作文
第九章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节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节言之有物持之有故
第三节用鲜活的语言表现灿烂的思想
第四节写出自己的个性
第十章话题作文的特点及写作
**节话题作文的命題特点
第二节话题作文常见失误例析
第三节怎样写好话题作文
第三部分训练设计与例文点评
石集太聚山高水阔左瑞林

高考作文指要 内容简介

1.不扣材料,自行其是
虽然近年来的高考话题作文已明显放宽了对审题的要求,但“淡化审题”并不等于不审题。尤其是文章立意必须立足于材料,紧扣话题。有的考生往往是逮着一半就开始跑,还没看清看透材料就下笔了。由于不顾材料中暗含的限制,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往往是天马行空,离题万里了。
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战胜脆弱》,这个题目的重点应该落脚在“战胜”二字上,文章的重点则应该是阐述或描写“战胜”的经过,从这些具体的经过中才可能体现出作者的修养与品性,以达到命题者的意图。结果,有的考生用了大量篇幅来写“脆弱”,强调其如何难于克服,甚至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它*终可能导致的危害,梗概没与命题的要求和作者本人的主观思想意识联系起来。
有这么一个作文题目,材料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老是抱怨自己穷,一位老人问他:“如果切断你一根手指,给你5000元,你干吗?”年轻人不干。“如果让你的双腿瘫痪,给你10000元,你干吗?”年轻人还是不干。“如果让你马上死去,给你三百万元,你干吗?”然后老人说:“你看,你现在是一个已经拥有三百万家产的富翁了。”要求以“生命的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某位同学写出了这样的一篇文章,他的中心立意是:生命的价值在于对梦想的追求。文章内容翔实、结构清晰,独立地来看,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可是,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追求梦想”这个观点与材料并无相关之处。“生命的价值”可以有很多表现方式,拥有梦想、追求梦想必然是其中之一,但由于与材料脱节,以此立意有些欠妥当。材料中老人向年轻人指出的“财富”都来自于年轻人自身,也就是说年轻人没有发现自己的身上其实隐藏着巨大的财富,比如智慧、青春、健康……再由此延伸开去,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全面地肯定自我就是人生*大的意义。因此,中心立意可以定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认识自我,不断挖掘自我潜力。
2.剑走偏锋,首尾不合
出现这类情况的同学在写作之前其实也有构思,所以一般文章的开头都写得不错,能够切入主题,扣紧材料立意。但是,由于构思尚不完善,或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导致偏离主题,越走越远,*终得出的结论与开头的立意并不吻合。
1994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尝试》,文体要求是记叙文。命题者的意图是明显的:“尝试”即为实现某一目的而试探性地开展实践,*终必有收获;尽管可能失败。某位考生在文章的开头即点题,记叙自己尝试与父母沟通的一次经历。本来这个选材和立意都是不错的,但是作者写着写着就渐渐偏离了正轨,极力表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之深。结尾还提出了很多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反思和探讨,实际上已完全与主题脱节。
3.穿靴戴帽,材料游离
这种类型的作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它的开头、结尾都注意到了点题和照应,也有明确的中心,三大块式的结构清晰。由于这些表象,很多同学容易麻痹,以为大功告成,得保险分是十拿九稳了。殊不知在写作过程中实际已经横生枝节,游离于主题之外了,结尾不过是强行回扯,装点门面而已。这种游离的主要成因在于材料的选择。因为所选材料与中心不能很好吻合,内容自然就“自成一格”了。
以2001年高考作文为例,“诚信”指诚实守信,是一种道德修养.某位考生人题之后即举例展开论述。他选择的材料是一位科学家不畏艰难从国外归来,立志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终身的事迹。材料的很多细节都在反复强调这位科学家坚信自己的祖国会日渐强大,坚信自己的理想会得以实现。表现的是这位科学家“排除万难,坚守信念”的精神品质,与“诚信”的概念相去甚远。不过,作者并没意识到这一点,他在这则材料结尾的评论与文章的总结中仍然强调“诚信”。尽管穿上了靴子,戴好了帽子,在阅卷老师的眼中还是偏离话题,本质昭然。
二、中心不明
如果说中心不当通常是由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决定的,那么中心不明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则是由构思时不周全、不重视造成的。很多同学在写作时心里亮堂,却没有明确地体现在行文之中,读后让人稀里糊涂,不知所云。
通过对此类作文的归纳整理,我们总结出这样一些典型表现:中心杂乱,表述模糊,罗列现象。这三种情况都直接造成了中心立意的不明确,并且导致基础等级的失分。可以说,一般的阅卷老师都非常重视中心是否明确的问题,并将此作为评判得分等级的关键因素。下面就分别来认识一下这三种情况的具体表现。
(一)中心杂乱
由于很多考生在写作文之前没有明确、单一的立意,写作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灵感,又一时难以抉择,于是出现了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局面,中心多而杂乱,没有统一的联系,文章自然成了一片散沙。
2002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是《面对大海》,虽然题干中并没有对中心立意作出过多的限制。但“大海”这个中心意象本身就有非常明显的特征:比如宽容、博大。有一位同学完成了这样一篇文章:
[例文]面对大海
生在重庆,长在重庆,自然看海的机会很少。我亲眼看到的,是涓涓的细流,形状规则的河塘,滚滚的长江。而人海,在我眼里,是一个神秘的未知数。
打开电视看到的人海,是蓝蓝的,在远处,与天边连为一线。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