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与孝文化

董永与孝文化

作者:李建业等编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年:2003-09-01

评分:5分

ISBN:7533311906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董永与孝文化董永与孝文化前言

序安作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可谓源远流长。尤其是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在思想领域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作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孝”,成为社会生活中各个阶层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汉代统治者积极倡导“以孝治天下”,并设立察举孝廉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甚至许多皇帝称号中都冠以“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当然,统治阶级提倡“孝”有其特殊的政治目的,正如《孝经纬》所谓:“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意思是使天下臣民都忠于皇帝,忠于朝廷,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但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下,孝子受到表彰,“孝”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于是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孝子,董永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董永,汉代千乘人。千乘作为地名,始于春秋时期,“以齐景公有马千乘,常猎于此而得名”,其地在今山东省博兴县境内。董永家贫,自幼丧母,靠自己种;地养活父亲。每次去田间劳作,董永皆以小车载其老父,以便随时照顾。父亲死时,家中无钱办理丧事,他于是自卖其身以葬父。这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董永“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和“典身葬父”的故事。以后又有董永为躲避战乱辗转流落南方的说法。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一时传为佳话,被视为孝子的楷模。董永“卖身葬父”的感人孝行对后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西汉刘向《孝子图》中即有《董永篇》。山东省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群石刻中也刻有董永鹿车载父、田间劳作的情景:树下一鹿车,一老人坐于车上,左手执鸠杖,右手前伸,似是指点董永劳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左边为董永,右手执农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董永,千乘人也”六宇。董永左边画有一象,体态粗壮,大耳如扇,长鼻高昂;右上方画有一鸟,张开双翼,作飞舞状,乃取“象耕鸟耘”之意。此画生动地表现了董永“肆力田亩”供养老父的形象(见封面)信随着董永孝行的广泛流传,又出现了董永至孝感动天帝、仙女下凡助织还债的故事。三国魏曹植的《灵芝篇》所云“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即是歌颂董永*早的署名文学作品。晋朝干宝《搜神记·董永》所叙述的董永故事已经比较完善。元朝郭居敬将董永列为二十四孝之一。自此以后直至近代,更有二三十种小说、戏剧都反映了董永孝行感天以及与仙女相配的故事,黄梅戏《天仙配》是其中的代表。董永故事首先在山东流传,继而在黄河流域广泛传播,后来又逐渐流传到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除其故里山东博兴外,还有山东的广饶、鱼台以及湖北的孝感、江苏的东台等许多地方,为了纪念董永,都立有孝子祠或乡贤祠。我们今天研究董永、宣传董永的孝行,和封建统治阶级提倡的愚孝不同,“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扬弃其神话的荒诞,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特别是继承发扬其中养老敬老的美德,这对于今天的社会土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新型的家庭伦理建设,对于增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和睦团结和全社会的凝聚力,保持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董永与孝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孝子之乡——董永故里博兴县访问记、董永故里——山东省博兴县简介、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论证委员会委员名单等。

董永与孝文化 目录

序安作璋
孝子之乡——董永故里博兴县访问记石祥
董永故里——山东省博兴县简介
考证篇
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论证委员会委员名单
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证
……

董永与孝文化 节选

《董永与孝文化》主要研究、宣传汉孝子董永的行为,共分考证篇、史料篇、传说篇、研究篇、争鸣篇、纪念篇、孝道篇、艺文篇八部分,对于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保持社会和国家的安定都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董永与孝文化 相关资料

书摘 董永(清顺治年间《人物志》)董永,青州千乘人。早丧母,汉灵帝中平中,黄巾起,渤海骚动,永奉父来徙。家贫,佣耕以养。父殁,不能葬,贷钱里富人裴氏,约身为奴偿之。既葬,如裴氏为奴,道逢一妇人,求为永妻,裴氏诧曰:“许一人鬻而益以二乎?妇何能?吾实不能荒饱若。”永曰:“妇解织。”裴难之日:“能一月织三百缣,免若仆;否,即去若妇。”妇曰:“能。”遂织,弥月得缣如约。裴惊异,放永归。妇中路谓永曰:“我,织女也,天帝感君纯孝,令助偿债耳。言讫,腾空去。南宋(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永殁,葬父侧。相传董家湖旧有裴巷,即其处也。 新建董孝子祠祀(清顺治年间《艺文志》)按古图志,环固孝子之渊薮也。而董永为之首,邑以是得名。历千三百年不易,甚哉孝之大也。居其地则思法其人,冒其名则思崇其汜。故庆都祠尧,余姚祠舜,会稽祠禹,曲阜祠孔,邹祠孟。古之圣贤,或以功,或以德,一行独至,烟祀世其乡。孝感以永名故独祠永,礼也。其祠旧在邑之北郭。成化中迁文庙之东,入唐张抃合祀,改曰忠孝祠。万历中又人令尹子文,明季祠毁于盗。孝子之神灵无所寄,里人之爱慕亦无所寄,余恐其渐久而遂亡之也。忝长兹土,风教有攸责。相土卜日,鸠工聚材,建数楹为永专祠,而子文、扑不与焉,以非孝感之所自名也。抑孝感虽以永名,而孝感之孝子不独永也。《后汉书》注:江夏郡在云梦县东南,而安陆为附郭邑。然则汉尚书令黄香,虽古曰安陆,其实孝感人。又《三国志》注:吴司空孟宗,江夏之*人,*故孝感地。又孝感旧志载:句章董黯,亦尝流寓孝感,墓在邑北百二十里,唐吏部尚书徐浩题其碣曰:“汉孝子董黯之墓。”予故曰:环孝子之渊薮也。礼皆得祠,第今之安陆移在云梦西北,与孝感各成邑,故孝感不祠黄文疆,独取董叔达、孟恭武为永庙祀之配。而有明之凡以孝名者,悉得列坐两庑。或曰:“叔达义动人主,语在《越书》,恭武诚感地灵,事详《吴志》。较之永,岂有轩轾?而分正配者何?”曰邑所自名,千秋为烈,庙貌兹土,主客应自截然耳。或又以史无永名为疑者。予曰,里巷束惰之土,前无挽,后无推,史官失载者,何可胜数?!即日,织女事幻,未足深信,然古事之荒唐者多矣。龙何为而负图?龟何为而出洛?荣河五老何为而告期?疑者疑也,信者信也。乡里血气之雄,背教玩刑,不可化诲,而一语以鬼神之事,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