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记"的首记是"下放记别",写下放干校的别离之情,带出政治运动对人性和生命的残害。1969 年11 月,杨绛本来打算和钱钟书吃一顿寿面,庆祝钱钟书的虚岁六十岁生日,但等不到生日,钱钟书就得下放了。次年七月,杨绛也下放干校。送别钱钟书,有杨绛和女儿、女婿;杨绛下放时,就只有女儿一人送她,女婿得一因为不能捏造名单害人,已在一个月前含恨自杀。火车开行后,车窗外已不见女儿的背影。杨绛这样写:"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 第二记是"凿井记劳"。杨绛被分配在菜园班,每天早出晚归,集体劳动,又参与掘井的工作,产生了"合群感",从而有"我们"和"他们"的分别。"不要脸的马屁精"、"雨水不淋,太阳不晒的"、"摆足了首长架子的领导",是"他们";"我们"则包括各派别、受"我们"看管的人。这种阶级感情,不是基于各人的阶级背景,而是基于人性。但在贫下中农的眼中,"我们"又变成了"他们",农民对干校学员都很见外,还常常把他们种的菜和农作物偷去。这种对农民的轻轻讽刺,当然是在文革事过境迁之后才能宣之于口的。 第三记是"学圃记闲"。在干校的工作其实不太艰苦,就是单调,或者是担尿挑粪等知识分子从来不会主动接触的劳动。杨绛专管菜园,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过十多分钟的路。钱钟书看守工具,杨绛的班长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钱钟书的专职是通信员,每天下午要经过菜园到村上的邮电所。"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他们在风和日丽时,就同在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有时站着说几句话就走。钱钟书平日三言两语,断续写就的信,就在这时亲自交给杨绛。杨绛陪钱钟书走一段路,再赶回去守菜园,"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传统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相会后花园,在这里有了新的演绎。 第四记是"小趋记情"。"小趋"是一头黄色的小母狗,在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互信的日子,与狗倒能发展出一段真挚的感情。这头瘦弱的小狗,因为得到杨绛和钱钟书的一丁半点食物救济,就成为他们忠实的朋友。后来干校搬家,狗不能带着走。有人传话说,他们走后,那小狗不肯吃食,又跑又叫,四处寻找。钱钟书说,那狗也许"早变成了一堆大粪了",杨绛则认为,"也许变成一只老母狗,拣些粪吃过日子,还要养活一窝又一窝的小狗。"人与狗的境况何其相似? 第五记是"冒险记幸",记三次冒险的经历。其中一次,杨绛在满地烂泥的雨天只身奔去看钱钟书。荒天野地四水集潦,几经磨难,冒险过河,总算到了钱钟书的宿舍门口,钱钟书大感惊讶,急催杨绛回去,杨绛也只是逗留一会,又只身而返,路上的危险也就自不待言了。杨绛这种"私奔",当中包含了多少情意?这种情意用平常的语调道出,也就更见深厚了。 第六记是"误传记妄"。一次钱钟书听闻自己将获遣送返京,结果只是谣传。杨绛自然十分失望,她想到去留的问题,便问钱钟书,当初如果离国,岂不更好,钱钟书斩钉截铁的说不,他引柳永的词自喻,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幸而二人*后还是一起获准返回北京。
《干校六记》的书名和篇目,都源自清乾隆、嘉庆年间沈复的《浮生六记》。钱钟书在书前小引说:"'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如何以小点缀反映大背景,以小穿插说出大故事,这也是阅读本书的趣味所在。文革期间,政治混乱,批斗无日无之。在政治的*上层,这本来就是一场夺权的运动,弥漫全国的,就是互相猜疑、互打报告,乃至于文攻武斗的一种局面。在这场运动中,人性的尊严不但尽失,也受到了极大的扭曲,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的一页血泪史。但我们读《干校六记》,却读不到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强烈控诉和谴责,字里行间只是平和的语调,或顶多是一点点淡淡的无奈和婉转的讽刺。只是,在仔细咀嚼后,也许会尝出一点辛辣的讽刺意味。
这部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怨而不怨"的宗旨。杨绛和钱钟书的遭遇,虽然比不少受批斗的知识分子要好得多,但到底是一种屈辱,也是人才的浪费,杨绛谈到这段经历,并没有激情的呐喊。虽然说作者怨而不怒,但在字里行间,还是对人性的丑恶有所讽刺,每多言外之音。如"小趋记情"一章,隐然处处以狗和人相对照,人不如狗的婉讽跃然欲出。那种乱世中人与狗互相依傍的情意,也令人感动。又如"凿井记劳"一章,对农民似有所不满,但如果认为这就是对农民或"农民性"的鄙视,无异落入"唯阶级论"的窠臼。作者想说的,其实是人的贤愚好坏,并不应由其出身阶级等先天因素来决定。
此外,书中写夫妇之情十分细腻,这种情,也是在字里行间表达,而没有那么激情的爱的宣言。在这六记中,杨绛处处显出对钱钟书的关怀和了解,在"冒险记幸"中,为了见钱钟书一面,杨绛便不惜冒上生命的危险,在回忆中这些险境都写得稀松平常,但如果设身处地,回到当时境况,命悬一线的险状,其实令人不寒而栗。
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本书记述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亲历亲见。
《Flink大数据分析实战》内容简介:本书由资深大数据专家精心编写,循序渐进地介绍了Flink生态系统主流的大数据开发技术。全书共7章
《十月》杂志35年名篇集萃:1978-2013典藏时光--散文卷一 本书特色 《十月》是一份在中国当代文坛享有盛誉和占有重要地位的刊物,当代文学的众多大家名家,...
《性格决定命运》内容简介:本书紧紧围绕性格决定命运这一主题,通过性格自我测试及典型性格代表案例来帮助读者认识并掌握自己的性
话说格林 本书特色 格林是马尔克斯*喜欢的作家之一。在现代经典作家中,格林(Graham Greene)是*杰出的之一。他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写作,一直到一九九...
苑峰杂著-张政烺文集 内容简介 《张政烺文集》第五卷《苑峰杂着》,收录张政烺先生自述、纪念文章、序跋、书评、书信、讲话以及其他一些文字。此次新搜集到的未见...
柯劭忞诗集校注 本书特色 柯劭忞(1850—1934),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 、侍讲,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清史馆总纂等。曾负责 《新元史》的编撰及相关...
《母女同游美利坚》内容简介:茹志鹃、王安忆是当代中国文坛中鲜有的母女作家。她们在文坛具有持续且深远的影响力。一九八三年她们
《四大名著》(共4册)(精装):《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作品对封
金元明清词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选录了金元明清著名词作家刘著、党怀英、高启、王夫之等人的作品一百多篇,并对其作品进行注释和品评。金元明清词精选 目录 吴激人月圆(...
雪莱诗歌精选 本书特色 《雪莱诗歌精选》:诗人的签名,诗人的肖像,无限的遐想,永远的珍藏。雪莱诗歌精选 目录 疯子雪莱,不信神的雪莱少作(1800-1813)猫...
小安,女,1964年生,“非非主义”代表诗人之一。毕业于军医大学,后转业至地方精神病医院做护士。其代表作品有《种烟叶的女人》
爱工作日,更爱周末。爱和同事团购玩游戏,也爱聊天。爱公司的短期旅行,更爱下班后聚会吃大餐。爱和团队一起奋斗,也爱SOHO。我喜欢我的办公室生活,可以终于有一天离...
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 本书特色本书在海内外首次依据艺术开掘上的独创性、风格流派上的代表性、艺术影响上的广泛性三个标准对在华人文化圈和其他文化圈中产生了极大影响的...
诗经-图文版 本书特色 孔丘等编选的《诗经》是我国**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又称《诗三百》。西汉时...
态度 本书特色 “尚德琪作品系列”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作品集共6本,写作时间跨度20多年,自1991年始,至2015年止。这套作...
巴勃罗•聂鲁达(PabloNeruda),智利诗人,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1904年生于帕拉尔城。少年时代就喜爱写诗,16岁入圣地亚
古文观止(上下) 内容简介 《古文观止》系古代散文选编总集,12卷,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以前。该书收录了我国古代上起东周下至明末的散文222篇,虽比较...
《静寂工人:码头的日与夜》内容简介:昔日人声鼎沸的基隆码头陷入停滞,随着基隆港的衰落,码头工人一步步沦为全球化“弃民”。伴
1990-2013-蜜蜂的献词-张乐朋诗选 本书特色 诗集收录了诗人从1990年至今创作的诗歌,内容从早期“天堂”到“厂房顶”,再到“生存状态”,叙述逐渐直接,...
枣树里的阳光 本书特色 《枣树里的阳光》的作者徐贵祥是散文中的军旅阳刚派,他的作品文风朴实,情感真挚,读后能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并且同时审视自我。本书分为谈文说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