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教音乐

上海道教音乐

作者:吉宏忠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2015-05-01

评分:5分

ISBN:9787553503547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上海道教音乐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公众展现了上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主体内容和文化精髓,传播了无形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和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本卷主要内容包括:上海道教音乐的发展;上海道教音乐的应用与体裁;上海道教音乐的本体形态和文化内涵;道教音乐与传统艺术;上海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传承实体和成果。

上海道教音乐 本书特色

吉宏忠主编的这本《上海道教音乐》为“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专项的普识性系列读本。该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公众展现了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主体内容和文化精髓,传播了无形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和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本卷主要内容包括:上海道教音乐的发展;上海道教音乐的应用与体裁;上海道教音乐的本体形态和文化内涵;道教音乐与传统艺术;上海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传承实体和成果。

上海道教音乐 目录

上海道教和道教音乐
上海道教
上海道教科仪和音乐
浦江两岸的道教音乐
上海道教音乐的欣赏
上海道教音乐的应用与体裁
上海道教音乐的应用
上海道教音乐的体裁
上海道教音乐的风格
道教音乐使用的乐器
本体形态和文化内涵
课诵科仪的音乐结构
课诵音乐的文化内涵
课诵音乐的宗教信仰体系
佛、道仪式音乐的共性与差别
上海道教音乐和传统艺术
上海道教音乐与昆曲
道教音乐与江南丝竹
道教音乐与宫廷音乐
道教音乐和修心养生
上海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上海道教音乐的传承
陈莲笙和上海道教音乐
新一代传承人吉宏忠
国家级传承人石季通
传承实体和成果
上海道教音乐传承实体
近代上海道教音乐研究
上海道教音乐研究论文提要
参考文献

上海道教音乐 节选

在当代社会的音乐生活中,道教音乐似乎是一种远离人们的音乐现象,它只是出现在庙观殿堂、斋醮丧事中,也只有那些修行专一的道士在运用,还有虔诚信道的香客在聆听。表面看来它似乎只能勾起人们遥远的回忆,对故人的思念。但用历史的、深远的眼光看问题,则会发现道教音乐其实离我们很近,它仿佛空气般弥漫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欣赏和聆听许多音乐作品时,很可能包含着不少道教音乐成分,有的甚至直接来源于道教音乐。著名的苏南吹打的乐曲和演奏名家均有浓厚的道教背景,古老的高腔——弋阳腔,是由道士唱《目连戏文》演变而来;举世闻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过去一直标名为传统乐曲或民间乐曲,但我们从阿炳(华彦钧)的身世,可以明白他创作的源泉和素材。华彦钧的父亲叫华清和,是当时无锡一所名叫雷公殿的当家道士,人称“铁手琵琶”,对于道教音乐、民间音乐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华彦钧自幼便跟随父亲在道观中学习二胡、琵琶、三弦等乐器,从小耳濡目染道教音乐,十余岁就搭班做法事,后来成了一名道艺精湛的青年道士,以“小天师”之号闻名。还曾经做过我国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也是华彦钧演奏的《二泉映月》一曲的录制者)的音乐启蒙老师。华彦钧失明成为“瞎子阿炳”后,虽仍然掌管父亲留给他的雷尊殿,并且死后还以道士身份下葬。可见,阿炳(华彦钧)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及定型主要是道教音乐。他从事道教音乐达数十年,所以,其作品展现了江南道教音乐的旋律并不足为怪。这种背景对他的音乐创作必然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也表明了道教音乐不但可以独立的面貌呈现于世,而且,更多的是以融人的方式寓于中国音乐诸多品种中。中国民间音乐又有一个地域性的普遍特点,通俗一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地方色彩”。它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民间乐种在形式风格上的共性特征,上海道教自古以来生存在这块“海纳百川,开明睿智”的水土上,培育和造就了上海道教音乐这个独特的地域文化。上海道教音乐发展到今天繁花似锦的局面,必然与上海地区流行的其他传统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婉转质朴的昆曲好比上海道教音乐的骨骼,亍云流水的江南丝竹好比上海道教音乐的血肉,古老的来白宫廷的音乐则赋予了上海道教音乐典雅宁静的气质。昆曲又称昆剧,诞生于元末明初,因为形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是一个以昆山腔作为唯一唱腔的全国性戏曲体裁。明嘉靖年问,经过魏良辅的改革,昆曲成为风靡一时的全国性剧种,在京剧形成以前,一统大江南北二百佘年。考究昆曲的由来,据魏良辅《南词引证》云:“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敦帖木儿闻其善歌,屡召不曲,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一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除有《昆山腔》之称。”(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860页)魏氏改革以后的昆曲,从理论上将“平、上、去、入”四声“收音”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在大大放慢节拍速度的同时对原有曲调进行细腻化处理,称为“水磨调”。跟他同时代的剧作家梁辰鱼将“水磨调”运用于自己创作的《浣纱记》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昆曲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成为“兼唱南北”的全国性的大剧种。从目前上海道教音乐的现状来看,在许多方面与昆曲有着极深的渊源。其中,*为明显的本体特征便是二者都使用“曲笛跟腔”的演唱方式。曲笛跟随演唱者唱出的旋律进行伴奏,并在换气或过门时担任旋律乐器,是昆曲和上海道教音乐*为明显的共通之处。……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