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简介本书是在作者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扩写而成的,导师为余秋雨教授。本书**次将中国伶人性别文化这一海内外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不但具有原创价值,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突破意义。正如导师余秋雨教授所称:“这些课题,是一般的戏剧理论研究方法所难于触及的”,确立了“戏剧文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戏剧行为中人类既隐秘又普遍的生态和心态”,“又具有填补空白的突破意义。”主要内容如下:**章绪论第二章伶人性别的权力话语和编排第三章史学虚构和想象的伶人性别气质第四章文士和伶人的性别面具人格第五章伶人性别的社会表演和语境第六章伶人原罪意识的性别体验第七章伶人性别的反串表演主题第八章结语主体内容简介如下:第二章论述了权力和伶人性别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伶人性别构成了代表权力话语的一种主要形式,另一方面权力话语又对伶人性别产生一种出格焦虑,建立了伶人社会性别制度以及支持制度的价值和意义体系,存在着权力对伶人性别的编排和制衡性质。第三章则从伶人性别的史学气质角度进行论述,男性伶人在史学中出现了男性化的历史印象,表现出一种政治化的素质,即讽谏、义烈、献媚、谋逆、伶官等,女性伶人由于演艺活动进入公共领域,从而演艺行为,成了女性伶人一种历史印象标识。第四章描述了男性文士和女性伶人之间的独特而又微妙的文化人格联系,由于男性文士社会身份的多重性,必然会在与女性伶人的关系上,存在一种“表演”性质,而表现出一种双重人格,在使女性伶人成为自我拯救的“假面”以后,又对女性伶人实施一种压抑,反映了男性文士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某种内在默契。第五章阐述了由于男女伶人“卑贱者”和“色情者”的特殊社会性别身份,为整个社会所隔离和孤立,而这必然会使男女伶人成为了社会人类群体的“异类”,男女伶人的生存形态,也就构成了一种社会表演,舞台演艺和现实生活都转化为一种表演。第六章分析了男女伶人的原罪意识,构成一种男女伶人的集体无意识的出身情结,而使男女伶人产生一种病态而扭曲的职业人格,例如报复、补偿、自贱、孤傲、献媚等。第七章审视了男女伶人的反串表演现象,它的人文、美学和历史背景与动机,以及男女同演、男女混演、男演女班和女演男班等表现形态。二、学术意义一是本书在在戏剧文化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上作出了可行性的探索,以找到一条有别于戏剧理论研究的途径,从而探索建立一种戏剧文化学研究的学理方法。二是本书使中国伶人性别研究,开始提升为中国伶人性别文化研究,将戏剧文化学的“文化”概念作了高层次定位,探索一个族群的集体心理,乃至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三是本书是对对中国伶人性别文化通论研究的一个尝试。四是本书采用“社会科学的历史研究”,即将历史的材料和社会科学的方法结合起来研究中国伶人性别文化,能够使中国伶人性别文化研究在较多的学科向度上展开,产生一种一般的戏剧理论研究方法所难以达到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五是本书坚持一种“陌生感”原则,作为本书具体学术运作的一个基本研究形态。
本书**次将中国伶人性别文化这一海内外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不但具有原创价值,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突破意义。正如导师余秋雨教授所称:“这些课题,是一般的戏剧理论研究方法所难于触及的”,确立了“戏剧文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戏剧行为中人类既隐秘又普遍的生态和心态”,“又具有填补空白的突破意义。”此书由余秋雨先生作序。
目录
序(余秋雨)
**章 绪论
**节 社会性别与性别角色
一、性别分析范畴
二、社会性别概念
三、文化构造的社会角色
第二节 伶人的特殊性别和角色
一、两性的较量关系
二、伶人性别角色的符码化
三、男权社会他者的女性伶人
四、女性伶人的“公共领域”男性化
第二章 伶人性别的权力话语和编排
**节 权力的性别确证和占用
一、性别角色和权力话语
二、权力和性别的互动意义
第二节 权力的性别制衡和编排
一、权力的性别失控和抑制
二、权力的性别防备和转移
第三章 史学虚构和想象的伶人性别气质
**节 男性伶人的虚构和印象
一、史学流露的男性气质
二、男性伶人的政治形态
第二节 女性伶人的想象和描述
一、公共领域的策反性
二、史学的形象“标识”
第三节 伶人性别的历史哲学
一、关系体制的“变量”
二、政治和演艺的公共领域
第四章 文士和伶日的性别面具人格
**节 文士和伶人的性别唱和
一、男性文士的女体情愫
二、文士和伶人的性别交游
第二节 文士和伶人的性别面具
一、男性文士的二重人格
二、文士和伶人的性别压抑
后记
厉震林,1965年生,浙江省东阳市人,文学(戏剧学)博士,博士后,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演员文化和导演文化研究,出版学术著作二十余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30余篇为国内权威学术刊物全文或摘要转载。除了从事学术研究,还进行文艺创作活动,出版有《童年方舟——厉震林剧作选》,拍摄有电视剧代表作品《康熙王朝》、《开漳圣王陈元光》等多部,并担任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上海黄河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等职务。获得“金鹰奖”、“曹禺奖”、“田汉奖”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类学术和创作奖项三十余项,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影视、广播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为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研究员、客座教授和学术委员,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等多个国家级学会常务理事。
跟着高更去远方 本书特色 保罗·高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画家,他厌倦巴黎的文明社会,远渡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上的土著人生活共处,在本书中,孩子们跟着高更用手中的...
索诺里 内容简介 “全球化”这词给我们这一时代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早通过经济渗入了文化的每个角落,世界设计的地域性在快速消失,各民族国家的设计界限已无法区分。这...
李纬文,1989年生于北京。北京语言大学法语系文学学士、法国文学与文化硕士,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比较文学硕士,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师从顾乃安(A...
《干眼茶馆》内容简介:本书名为《干眼茶馆》,取材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马晓萍主任医师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干眼茶馆”。本书
笔墨流韵-(全四册) 内容简介 王宽鹏先生书法作品及书论文字。对于如何写好字,王宽鹏先生精研近二十年,总结出了足以颠覆前人的思路,有益于书法爱好者提高、进修。笔...
《摄像基础(第3版)》对摄像基本知识进行了详细而浅显的解释,为影视制作专业人士提供了应该具备的所有知识,从构思制作过程入手,
“吉卜力的作品不仅是关于亚洲和日本的历史寓言,而且还鞭挞了忘却历史的愚蠢和浅陋。秦刚先生研究吉卜力的方法论,是对日本人不
纽约艺术朝圣指南 本书特色 艺术,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作为世界现当代艺术的中心,纽约展现出来的多元艺术之美更是令人惊叹,每个街区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魅力和特点:...
内境.外象-姚仁喜的建筑美学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由知名设计师朱赢椿、小羊整体设计,封面外象烫白,外封模切处理,透出内封的内境二字,...
《你为什么拍不出好照片》内容简介:从摄影小白到成为记录自己生活的影像家。针对拍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逐一突破。不止拍摄技
艺术村庄 本书特色 自古以来,艺术都被认为是贵族生活的装饰品,而几年前,在一个前卫艺术家的大胆实践下,在甘肃省的大山深处一个美丽的艺术村庄诞生了。这个前卫的艺术...
北魏张猛龙碑(中国经典碑帖荟萃) 本书特色 《北魏张猛龙碑》是“中国经典碑帖荟萃”中的一种,丛书汇集了中国历代名碑名帖。采用上佳底本,原色逼真,精编精印,权威释...
阿诺尔德•豪泽尔是匈牙利艺术史家,艺术社会学家的创始人之一,与卢卡奇、阿多诺并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社会学家”。《艺术社会史》在豪泽尔的著述中享有核心地位,...
越剧经典唱段100首-(金版) 本书特色 《越剧经典唱段100首(金版)》由三部分组成:**部分为“名剧选段”——精选了五个经典性名剧中的若干核心性唱段,以展现...
电影卷-中国影像志 本书特色 那些温暖你我的故事,那些震撼视听的奇观,那些雕刻岁月的光影,那些浸润心灵的瞬间。改变我们一生的经典电影。每个人心底者有一座记忆的博...
元.鲜于枢行草真迹册-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 本书特色 鲜于枢的书法功力扎实,悬腕作字,线条圆浑、笔力遒劲,同时代的书家尝言:『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
摩梭民间美术-最后母系文化的视觉印记 本书特色 本书以大量的图片作依据,从宗教、建筑、服饰、工艺、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方面入手,研究、介绍摩梭民间美术,包括她风...
洛神赋-[王子的凄美爱情] 本书特色 1,书法与文学双重经典完美结合2,印刷精美,大方雅致。3,**辑被新闻出版总署选为“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之一洛神赋-...
艺苑琐话 本书特色 本书使读者对于中国明清以来书画艺术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所书之人皆有个性者,读其故事,颇有趣味,对一般无艺术专业基础者亦无困难,能增加读者对...
《中国文明的开始》是对李济先生1954—1972年间对中国上古文明与文化研究成果的一个初步总结,展现了李先生学术思想和观点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