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国内**套从民国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丛书。该成果的问世,中国文学史将面临改写,强调回到中国民国时期的历史本身,揭示中国现代作家自己经历的历史故事,从中国历史本身出发研究问题,具有全新的开拓意义。《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一书从“空间”角度阐发从“中国现代文学”向“民国文学”转变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渊源。在五个部分的基础上,本书还就宏大叙事破产之后的文学史研究如何进行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书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范式上的启发意义。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国内**套从民国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丛书。该成果的问世,中国文学史将面临改写,强调回到中国民国时期的历史本身,揭示中国现代作家自己经历的历史故事,从中国历史本身出发研究问题,具有全新的开拓意义。《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一书从“空间”角度阐发从“中国现代文学”向“民国文学”转变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渊源。在五个部分的基础上,本书还就宏大叙事破产之后的文学史研究如何进行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书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范式上的启发意义。
目 录
导论:从“民国”重识“现代”3
上编:空间的史学14
引 论15
**章:对“文学性”的反思17
一、“文学性”的中国谱系18
二、理论的风险和现实的问题20
第二章:对“客观化”文学史的反思23
一、相对主义的陷阱24
二、文学批评的困境26
三、文学市场化的危险27
第三章:“民国视野”的多个维度28
一、从“现代文学”到“民国文学”28
二、还原历史的“民国史视角”30
三、“民国机制”的尝试与难题32
第四章:走向“空间”史学(一)——文学史中时间、空间与人33
一、“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问题34
二、“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空间问题35
三、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的问题38
结语:史学的“民国”与方法的“民国”40
第五章:走向“空间”史学(二)——以延安时期文学研究为例42
一、“解放区文学”中的文学史问题43
二、为什么是“民国”?45
三、民国视野与延安时期文学47
结语:作为“空间”的民国50
下编:空间的方法51
引论51
第六章:民国时期传媒与现代学院互动机制的形成54
——以报纸为中心54
一、民国报纸与现代学院互动的方式55
二、民国报纸的公信力建设与对学院文化的需求56
三、从“士”到“知识分子”:未尽政治理想的实现之途59
四、作为背景的民国传媒与学院文化的互动61
第七章:“青年必读书”:文化错位与鲁迅的侧击63
一、文化错位:“青年必读书”征求中的逻辑谬误63
二、推手:学院文化的扩张与漫溢65
三、“行”与“言”:鲁迅反驳的立场67
四、“说不出”:“听将令”中的批判策略69
第八章:抗战文学的分野与联动71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战时区域政治71
一、为什么需要“新民主主义”?72
二、民族立场与阶级立场的协调75
余论:延安文艺的“域外语境”79
第九章:“英模制度”的生成:历史塑造与文学书写80
一、“突击文化”与“英模制度”80
二、实用标准与政治渲染82
三、物质感召与乡村重建85
余论:作为社会史一部分的文学史87
第十章:《青年杂志》上的“青年偶像”88
——《青年杂志》封面人物研究88
一、“艰苦力行”、“自疆不息”的励志典范——卡内基与佛兰克林89
二、个性主义文学家三杰:屠尔格涅甫、王尔德、托尔斯泰91
三、不可或缺的民族英雄——谭根95
第十一章:“民国空间”与“人的文学”97
——以新文学发生的“语言空间”为中心97
一、何为“民国空间”?97
二、近代语言之变:“空间”的视角99
三、“活文字”:再造的语言空间101
结语104
第十二章:《药》与“听将令”之后的鲁迅105
一、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夏瑜为什么“被吃”?106
二、“药”的内涵与鲁迅的启蒙观109
三、“揭密”及其必要性112
结语115
第十三章:“残春”体验与《女神》时期的郭沫若116
一、“残春”体验116
二、双重身份与“自我表现”的艰难118
三、残春的绵延:“重生”与“创造”121
周维东,男,1979年出生,陕西白河人。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副教授,《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集刊编辑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民间学术论坛“西川论坛”发起人之一。曾在西华师范大学任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访学,多次赴台湾政治大学、东华大学、中原大学交流访问。担任中国现代学会会员、中国郭沫若学会理事、四川鲁迅研究会理事等职。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学术月刊》《鲁迅研究月刊》《中山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并结题国家社科基金、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多项,获得过四川省优秀成果二等奖、国际郭沫若学会青年论文奖、四川省社科联先进学会工作者、四川大学青年杰出人才等多项社会及学术奖励。
马上歌桑梓:元代也里可温作家群体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将分以下几个部分探讨也里可温和元代文学的关系:*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现状和也里可温释义,对所选论题的范围、意...
东方怪谈 本书特色 《东方怪谈》是一代文学大师小泉八云的扛鼎之作,搜集东方国土各个民族的民间故事创作而成,与日本题材系列的《怪谈》并为日本灵异文学的代表作。全书...
文言津逮-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张中行所著的《文言津逮》是一本讲解怎样学习文言的书籍。“津逮”的本意是由渡口坐船到达目的地,后用来比喻为学的门径。所以“文言津逮...
专者,一也。老子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专注力就是竞争力。在工作、学习中,你总是心不在焉吗?你看问题的角度不
古罗马文学史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焕生是我国著名学者,主要从事古希腊罗马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古罗马文学史》、《古罗马文艺批评...
新诗评论(2006年第2辑总第四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新诗评论的文学期刊,全书分新诗史研究、徐志摩专辑、诗人研究、翻译与接受、随笔·书评、访谈几个部分介...
西方悲剧导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从洋洋大观的西方悲剧中挑选出九部不同国家的著名剧作,将当代与古典联系在一起,通过深入浅出的剖析,找出它们之间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鲁迅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鲁迅的一部很有分量的书,作者朱晓进是研究鲁迅的著名专家。全书除去绪论,共分九章,主要介绍和讨论了鲁迅的人生选择与创作道路、鲁迅的文...
新文学评论:2013/1 本书特色 《新文学评论(2013\\1)》(作者黄永林、阎志、张永健)收录了《民国视野下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的区域特征》;《中国新文学批评...
20世纪《西游记》研究(全二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梅新林、崔小敬教授主编★ 选编胡适、郑振铎、蔡铁鹰、张锦池、杜德桥等中外学者的...
Windows的金手指 本书特色 本书从注册表、组策略的基础出发,从个性化电脑、系统设置、网络安全、疑难杂症、组策略配置等方面详细介绍,注重实例性应用,内容全面...
明明想要与人无限贴近,却又忍不住惧怕亲密。《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是知名青年作家周嘉宁最新短篇作品合集,包含已在
民国大师文库(第五辑)---中国散文史 本书特色《陈柱中国散文史》史记·韩非列传》云:“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
清代红学史 本书特色 自胡适取代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旧红学而创立“自传说”新红学,此后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家...
中国典籍与文化-(第三辑) 本书特色 本书由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主编,是讲座“中国典籍与文化”讲稿的结集。书中收集了包括启功、韩昇、万明...
梦断灵山(妙语话西游) 本书特色 经典名著,常读常新,每次读《西游记》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作者研读《西游记》多年,对这部传世名作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该书中,他...
聚焦天安门 内容简介 本书诠释共和国领袖们开国奠基、建立政权、恢复经济、打破封锁、整党整风、实现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真实、客观地记录共和国领袖们初进红墙...
铁路桥梁动力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论述了铁路桥梁的基本动力学特性(固有频率和阻尼)以及列车速度、轨道不平顺等参数对桥梁动力特性的影响。铁路桥梁动力学 目录 推荐...
反讽及其理性-阿里斯托芬诗学研究 内容简介 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作品对后世喜剧具有“定义”的意义,其中蕴含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精神成为后世喜剧创作和鉴赏的重要依据。本书...
康震评说李清照 本书特色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康震精彩讲述,“一代词宗”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仅仅存世的几十篇作品,怎样成就“一代词宗”的美誉?在封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