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从周朝的“三礼玉论”到明清时期玉器的世俗化,无不表现出玉器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功用。为让广大爱玉、收藏玉的朋友们对古玉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我们特意编写了这本《古玉》。书中介绍了玉的造型、玉材、玉色、纹饰、工艺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不同种类的玉器进行了分析,系统地阐述了各个时期玉器的特征,并详细而全面地讲解了古玉的鉴赏、常见的作伪手法等,将玉器研究和美学鉴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把玩古玉的**宝典,更是读者收藏古玉、鉴赏古玉的绝佳参考。
本套书**期共八本:佛造像、宝石、古玉、木雕、手串、紫砂壶、香器、古典家具。书中有精美图片近百幅,把玩古玉的**宝典,更是读者收藏古玉、鉴赏古玉的绝佳参考。
玉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古玉承载文化
古玉诠释美学
古玉谱写传奇
古玉的制作工艺与流程
古玉制作工艺的变迁
古玉制作基本流程
古代玉器的诞生
古玉的鉴赏要点、专业术语
翡翠鉴赏
软玉鉴赏
玉器鉴赏术语
古玉鉴赏,应该懂一些——翡翠赌石
古玉的辨伪
五花八门的作伪
鉴定与作伪
古代玉料辨识
古玉的把玩与保养
古玉把玩秘决
古玉保养常识
杨广友,著名古玉鉴赏家,供职河南省华侨联合会,70年代后期因工作原因学习并接触国内外玉石收藏名家的大量藏品。80年代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玉器的鉴赏。
在绘画与摄影之间建构认知桥梁树立电影造型的开创性思维方式...................※编辑推荐※《影像构成基础》融合了美术与摄影两
章怀太子李贤(公元654—684年)墓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的主要陪葬墓之一,章怀太子墓壁画也是目前已发掘的唐墓中保存最为完好、内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12)·秦汉》内容简介:研究中国青铜器的传统,北宋末以来一直以三代至汉为基本的时间范畴。这
印度现代建筑 内容简介 中国和印度发展现代建筑的基础有许多可比之处,例如,同是亚洲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种民族共处,古代文明灿烂;都有反抗殖民主义、争取民...
四川画像石棺艺术 本书特色 《四川画像石棺艺术》,全书24万字,200多幅图片,七章、24节,系统介绍了四川画像石棺在中国汉画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作者为四川师范大...
由戴锦华主编,其作者群中既有戴锦华、索萨、李杨、毛尖、滕威、张慧瑜等中国大陆文化批评家、电影研究专家,也有李政亮、开寅等
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内容简介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驰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并能融会古今,博采众长,破旧立新,各具面目,成为...
京剧与胜迹 本书特色 《京剧与胜迹》将200出京剧剧目的故事、人物和与之有关的人文景观、胜迹联系在一起并予以史说,可说是京剧、胜迹和相关历史三者的有机结...
唐摩王氏一门书翰-中国历代名家名品集萃 内容简介 《唐摹王氏一门书翰》亦称《唐摹万岁通天帖》,为纸本,纵26.3厘米,横253.8厘米。末有“万岁通天二年四月三...
等慈寺碑 本书特色 《等慈寺碑》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碑文楷书,三十二行,行六十五字,篆额『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三行九字。颜师古撰文,无书人姓名,一般认...
本书主要是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来展开的。全书共八部分,内容包括中华文明的始原、文明起源的环境、聚落演变与文明起源
现代陶艺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为陶艺专著,介绍中国民间民窑与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现代陶艺分类及风格流派,并对现代陶艺的前景进行展望,介绍了国外陶艺作品。对我国代表...
作者系古史研究权威。本书所录皆作者多年来关于古史研究方面学术价值较高、最有代表性的论文。它涉及先秦及秦汉政治、经济、学术
《中国古代戏曲选》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的选读本。共选收元代杂剧14种22折、明清传奇15种26出、清代地方戏5种6出。举
餐饮界传奇艾丽丝·沃特斯掀起“美味革命”浪潮的口碑之作,已有法、俄、意、日、韩等9种译本19堂大师烹饪课,250道经典菜谱,直击美味之真谛◎ 编辑推荐出版10余...
创意瑞典 本书特色 《创意瑞典》:简洁、纯粹、不喧闹的线条,是瑞典的设计语言。瑞典风格在追求产品精美的同时,又不忘产品的实用性。在设计界,瑞典人提出一个响亮的口...
作者通过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指出,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
气韵:艺术神态及其嬗变: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学研究 本书特色由胡家祥编写的《气韵--艺术神态及其嬗变(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学研究)》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
1949-1965-新中国电影艺术史 本书特色 孟犁野同志编撰的《新中国电影艺术史(1949—1965)》是写共和国电影历史著作中很有特色的一部。这本书的可贵,...
解构人体:艺术人体解剖 内容简介 人类为了发展脑而解放了手,为解放手必须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克服重力的方式和四肢吃重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人体形成了许多Z形、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