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人张高峰-高峰自述:抗战生涯-(全二册)

大公报人张高峰-高峰自述:抗战生涯-(全二册)

作者:张高峰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5-06-01

评分:4.6分

ISBN:9787537844338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大公报人张高峰-高峰自述:抗战生涯-(全二册) 内容简介

一段被模糊、隐秘的历史记录;一位旧大公报记者的原始文字;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恤民情怀。他的《豫灾实录》,为小说、电影《一九四二》的先声。今天,有媒体称他“天地良心新闻人!”沈从文先生说:“东北烽火中,吕德润、张高峰二先生的通信,还是我爱读的作品。”漫画家方成追忆老友说:“高峰对新闻事业孜孜以求、万难不变、至死不移的精神,在我国新闻工作者中是罕见的。”

大公报人张高峰-高峰自述:抗战生涯-(全二册) 本书特色

*部高峰自述:抗战生涯 中学起,立志文章报国;“一二九”,誓言献身抗日。七七事变,阻断了求学之路;带笔从戎,起步于台儿庄战场通讯。在邹韬奋、范长江引领下踏上新闻之路,做国新社记者、为“青记”早期会员。就读武汉大学,加盟大公报社,以战地通讯员入职。一篇《豫灾实录》,触怒当局,酿成大公报停刊事件;亲历中原会战,目击国军惨败;几遭逮捕,笔耕不辍。深入西康、岷江流域,采写鲜为人知的大后方彝族地区、战时工业,留下宝贵历史记录。 第二部高峰自述:内战观察 抗战胜利后的重庆、北平,从高层动态到百姓生存,他有过广泛、深入的采访;内战爆发后的沈阳、长春,从战局演变到人民苦难,他留下丰富、详实的文字。在国共主战场之一的东北和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北平的经历,成为他记者生涯中*重要、*多彩的岁月。苏军、日俘行径;军调、国共轶闻;打四平、围长春、看辽东,为民请命;社会乱、经济垮、教育烂,目睹崩溃;更有风起云涌的北平学潮、风雨飘摇的平津局势…他是亲历者,也是记录者。

大公报人张高峰-高峰自述:抗战生涯-(全二册) 目录

**部 高峰自述:抗战生涯致读者引子·家世**章平津沦陷北平的学生公寓抗日救国与新闻理想卢沟桥的枪声迟来的报道不做亡国奴沦陷后的天津屈辱流亡路第二章带笔从戎战时南京一瞥搞宣传的学生“兵”随军增援台儿庄 军旅生活苦中乐奇特的战斗序列罗芳珪殉国血战后的巡礼南阳整训武汉外围保卫战第三章颠沛流离刘良模与邹韬奋军人服务部与史沫特莱冲出长沙大火在浙西北前线第四章初识国共再晤范长江国共合办游干班叶剑英与南岳僧侣北渡黄河走太行孙殿英浑人浑话我所知道的汤恩伯抗战中的苏军与徐逸樵先生话旧第五章步入报坛奔向大后方“青记”与国新社重庆被轰炸的日子我与范长江“范长江现象”与大公报结缘范旭东与川西“新塘沽”中国纯碱与“洋碱”的苦斗战时的内迁工厂犍乐地区工业扫描第六章武大岁月乐山的大学生活教授群与我的恩师我的同窗好友读书之余我与“新闻部队”我上了“黑名单”第七章灾难中原再赴中原战场《豫灾实录》始末停刊与逮捕的背后续写饥饿的河南黄泛区纪行畸形的界首人祸“汤灾”种种唐人、《金陵春梦》及其他流亡学生与“四行勇士”来自沦陷区的消息亲历中原会战目击国军溃败中原之战尾声两遭逮捕回重庆第八章川西来去再入武大前后抗战后期的武大追忆朱光潜先生血肉筑成乐西路当年西昌见闻彝民与边务鸦片、枪支、大烟灯邓秀廷与刘文辉与刘文辉一席谈西康“鸦片之战”战时工业的苦撑冯玉祥的画与话

大公报人张高峰-高峰自述:抗战生涯-(全二册) 作者简介

作者张高峰(1918-1989),抗日战争初期踏上新闻工作之路,先加入范长江领导的国际新闻社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今中国记协前身),在大公报任职,从通讯员、记者到特派员,从抗战到内战,辗转于川西、中原、重庆、平津及东北各地采访、报道,以战地通讯著称。1949年以后,历经大公报改组、转型,至1961年被迫离开记者岗位,“下放”东北边陲,在大公报供职逾二十年。1963年改做文史工作,“文革”中被审查、批斗,再次“下放”,做了五年“农民”。1978年恢复工作,继续从事文史研究,并连任天津市政协委员。
张高峰年轻时代正值日寇入侵,他积极投身抗日运动,奔赴抗战前线,采访、报道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广泛地接触到中国军队从将军到士兵。他的战地报道及时客观地展现了中国军队的抗战情况。抗战之后,内战爆发,他又作为大公报的记者特派员,奔赴内战前线,发回了许多战地报道,介绍国共谈判,军调情况,特别是他作为大公报驻东北的特派记者,深入东北,四处奔波在前线,从而经历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全过程,他的报道,也从一个力求中立的大公报记者的角度,反映出内战期间整个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使得他的报道更具有了历史价值。作者张高峰(1918-1989),抗日战争初期踏上新闻工作之路,先加入范长江领导的国际新闻社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今中国记协前身),在大公报任职,从通讯员、记者到特派员,从抗战到内战,辗转于川西、中原、重庆、平津及东北各地采访、报道,以战地通讯著称。1949年以后,历经大公报改组、转型,至1961年被迫离开记者岗位,“下放”东北边陲,在大公报供职逾二十年。1963年改做文史工作,“文革”中被审查、批斗,再次“下放”,做了五年“农民”。1978年恢复工作,继续从事文史研究,并连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张高峰年轻时代正值日寇入侵,他积极投身抗日运动,奔赴抗战前线,采访、报道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广泛地接触到中国军队从将军到士兵。他的战地报道及时客观地展现了中国军队的抗战情况。抗战之后,内战爆发,他又作为大公报的记者特派员,奔赴内战前线,发回了许多战地报道,介绍国共谈判,军调情况,特别是他作为大公报驻东北的特派记者,深入东北,四处奔波在前线,从而经历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全过程,他的报道,也从一个力求中立的大公报记者的角度,反映出内战期间整个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使得他的报道更具有了历史价值。张刃,张高峰之子。下过乡,做过工,蹲过机关,没上过正规大学。半路出家,子承父业,曾任工人日报驻站记者、部主任、秘书长兼中国报协书记处书记、副总编辑。以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结束职业生涯。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