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爱美之心,人生就是一种寻美的历程,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本书收录了朱光潜先生的多篇散文,分为六辑,从修养、处世、文学、情趣、理想、成长等六方面来阐述人生,朱光潜先生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这些文章更是体现了他的人生境界,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美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1. 本书选入了朱光潜先生的多篇著名散文,读者可从中一窥朱光潜先生散文创作的风格及真髓。
2. 朱光潜先生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他的散文一直有稳定的读者群。
3. 朱光潜先生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独具特色,能让读者领略到美学大师的散文魅力,读者跟随大师的笔触一起探寻生活的微妙精深,得到启迪的同时也能获得美的享受。
生命
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事了。如今我还记得清楚,因为那是我生平中一个*深刻的印象。有一年夏天,我到苏格兰西北海滨一个叫做爱约夏的地方去游历,想趁便去拜访农民诗人彭斯的草庐。那一带地方风景仿佛像日本内海而更曲折多变化。海湾伸入群山间成为无数绿水映着青山的湖。湖和山都老是那样恬静幽闲而且带着荒凉景象,几里路中不容易碰见一个村落,处处都是山、谷、树林和草坪。走到一个湖滨,我突然看见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穿深蓝大红衣服的,褴褛蹒跚的,蠕蠕蠢动,闹得喧天震地:原来那是一个有名的浴场。那是星期天,人们在城市里做了六天的牛马,来此过一天快活日子。他们在炫耀他们的服装,他们的嗜好,他们的皮肉,他们的欢爱,他们的文雅与村俗。像湖水的波涛汹涌一样,他们都投在生命的狂澜里,尽情享一日的欢乐。就在这么一个场合中,一位看来像是皮鞋匠的牧师在附近草坪中竖起一个讲台向寻乐的人们布道。他也吸引了一大群人。他喧嚷,群众喧嚷,湖水也喧嚷,他的话无从听清楚,只有“天国”、“上帝”、“忏悔”、“罪孽”几个较熟的字眼偶尔可以分辨出来 。那群众常是流动的,时而由湖水里爬上来看牧师,时而由牧师那里走下湖水。游泳的游泳,听道的听道,总之,都在凑热闹。
对着这场热闹,我伫立凝神一返省,心里突然起了一阵空虚寂寞的感觉,我思量到生命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显然就是生命。我首先感到的是这生命太不调和。那么幽静的湖山当中有那么一大群嘈杂的人在嬉笑取乐,有如佛堂中的蚂蚁抢搬虫尸,已嫌不称;又加上两位牧师对着那些喝酒,抽烟,穿着游泳衣裸着胳膊大腿卖眼色的男男女女讲“天国”和“忏悔”,这岂不是对于生命的一个强烈的讽刺?约翰授洗者在沙漠中高呼救世主来临的消息,他的声音算是投在虚空中了。那位苏格兰牧师有什么可比约翰的?他以布道为职业,于道未必有所知见,不过剽窃一些空洞的教门中语扔到头脑空洞的人们的耳里,岂不是空虚而又空虚?推而广之,这世间一切,何尝不都是如此?比如那些游泳的人们在尽情欢乐,虽是热烈,却也很盲目,大家不过是机械地受生命的动物的要求在鼓动驱遣,太阳下去了,各自回家,沙滩又恢复它的本来的清寂,有如歌残筵散。当时我感觉空虚寂寞者在此。
但是像那一大群人一样,我也欣喜赶了一场热闹,那一天算是没有虚度,于今回想,仍觉那回事很有趣。生命像在那沙滩所表现的,有图画家所谓阴阳向背,你跳进去扮演一个角色也好,站在旁边闲望也好,应该都可以叫你兴高采烈。在那一顷刻,生命在那些人们中动荡,他们领受了生命而心满意足了,谁有权去鄙视他们,甚至于怜悯他们?厌世疾俗者一半都是妄自尊大,我惭愧我有时未能免俗。
孔子看流水,发过一个*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本来就是流动,单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莎士比亚说生命“像一个白痴说的故事,满是声响和愤激,毫无意义”,虽是概乎言之,却不是一句见道之语。生命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虽老是抱着那么陈腐的“母题”转,而每一顷刻中的故事却是新鲜的,自有意义的。这一顷刻中有了新鲜有意义的故事,这一顷刻中我们心满意足了,这一顷刻的生命便不能算是空虚。生命原是一顷刻接着一顷刻地实现,好在它“不舍昼夜”。算起总账来,层层实数相加,决不会等于零。人们不抓住每一顷刻在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那就犹如在相加各项数目的总和之外求这笔加法的得数。追究*初因与*后果,都要走到“无穷追溯”(reductio ad infintum)。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初因与*后果的偏偏是些哲学家们。这不只是不谦虚,而且是不通达。一件事物实现了,它的形相在那里,它的原因和目的也就在那里。种中有果,果中也有种,离开一棵植物无所谓种与果,离开种与果也无所谓一棵植物(像我的朋友废名先生在他的《阿赖耶识论》里所说明的)。比如说一幅画,有什么原因和目的!它现出一个新鲜完美的形象,这岂不就是它的生命,它的原因,它的目的?
且再拿这幅画来比譬生命。我们过去生活正如画一幅画,当前我们所要经心的不是这幅画画成之后会有怎样一个命运,归于永恒或是归于毁灭,而是如何把它画成一幅画,有画所应有的形相与生命。不求诸抓得住的现在而求诸渺茫不可知的未来,这正如佛经所说的身怀珠玉而向他人行乞。但是事实上许多人都在未来的永恒或毁灭上打计算。波斯大帝带着百万大军西征希腊,过海勒斯朋海峡时,他站在将台看他的大军由船桥上源源不绝地渡过海峡,他忽然流涕向他的叔父说:“我想到人生的短促,看这样多的大军,百年之后,没有一个人还能活着,心里突然起了阵哀悯。”他的叔父回答说:“但是人生中还有更可哀的事咧,我们在世的时间虽短促,世间没有一个人,无论在这大军之内或在这大军之外,能够那样幸运,在一生中不有好几次不愿生而宁愿死。”这两人的话都各有至理,至少是能反映大多数人对于生命的观感。嫌人生短促,于是设种种方法求永恒。秦皇汉武信方士,求神仙,以及后世道家炼丹养气,都是妄想所谓“长生”。“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本是诗人愤疾之言,但是反话大可作正话看,也许作正话看,还有更深的意蕴。说来也奇怪,许多英雄豪杰在生命的流连上都未能免俗,我因此想到曹孟德的遗嘱:
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冈上,妾与妓人皆着铜雀台,台上施六尺床,下穗帐。朝哺上酒脯粻糒之属,每月朔十五,辄向帐前作伎,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
他计算得真周到,可怜虫!谢朓说得好:
穗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
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
孔子毕竟是达人,他听说桓司马自为石郭,三年而不成,便说“死不如速朽之为愈也”。谈到朽与不朽问题,这话也很难说。我们固无庸计较朽与不朽,朽之中却有不朽者在。曹孟德朽了,陵雀台妓也朽了,但是他的那篇遗嘱,何逊谢朓、李贺诸人的铜雀台诗,甚至于铜雀台一片瓦,于今还叫讽咏摩挲的人们欣喜赞叹。“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历史原是纳过去于现在,过去的并不完全过去。其实若就种中有果来说,未来的也并不完全未来。这现在一顷刻实在伟大到不可思议,刹那中自有终古,微尘中自有大千,而汝心中亦自有天国。这是不朽的**义谛。
相反两极端常相交相合。人渴望长生不朽,也渴望无生速朽。我们回到波斯大帝的叔父的话:“世间没有一个人在一生中不有好几次不愿生宁愿死。”痛苦到极点想死,一切自杀者可以为证,快乐到极点也还是想死,我自己就有一两次这样经验,一次是在二十余年前一个中秋前后,我乘船到上海,夜里经过焦山,那时候大月亮正照着山上的庙和树,江里的细浪像金线在轻轻地翻滚,我一个人在甲板上走,船上原是载满了人,我不觉得有一个人,我心里那时候也有那万里无云,水月澄莹的景象,于是非常喜悦,于是突然起了脱离这个世界的愿望。另外一次也是在秋天,时间是傍晚,我在北海里的白塔顶上望北平城里的楼台烟树,望到西郊的远山,望到将要下去的红烈烈的太阳,想起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那两个名句,觉得目前的境界真是苍凉而雄伟,当时我也感觉到我不应该再留在这个世界里。我自信我的精神正常,但是这两次想死的意念真来得突兀。诗人济慈在《夜莺歌》里于欣赏一个极幽美的夜景之后,也表示过同样的愿望,他说:
N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
现在死像比任何时候都较丰富。
他要趁生命*丰富的时候死,过了那良辰美景,死在一个平凡枯燥的场合里,那就死得不值得。甚至于死本身,像鸟歌和花香一样,也可成为生命中一种奢侈的享受。我两次想念到死,下意识中是否也有这种奢侈欲,我不敢断定。但是如今冷静地分析想死的心理,我敢说它和想长生的道理还是一样,都是对于生命的执着。想长生是爱着生命不肯放手,想死是怕放手轻易地让生命溜走,要死得痛快才算活得痛快,死还是为着活,为着活的时候心里一点快慰。好比贪吃的人想趁吃大鱼大肉的时候死,怕的是将来吃不到那样好的,根本还是由于他贪吃,否则将来吃不到那样好的,对于他毫不感威胁。
生命的执着属于佛家所谓“我执”,人生一切灾祸罪孽都由此起。佛家针对着人类的这个普遍的病根,倡无生,破我执,可算对症下药。但是佛家也并不曾主张灭生灭我,不曾叫人类作集体的自杀,而只叫人明白一般人所希求的和所知见的都是空幻。还不仅此,佛家在积极方面还要慈悲救世,对于生命是取护持的态度。舍身饲虎的故事显示我们为着救济他生命,须不惜牺牲己生命。我心里对此常存一个疑惑:既证明生命空幻而还要这样护持生命是为什么呢?目前我对于佛家的了解还不够使我找出一个圆满的解答。不过我对于这生命问题倒有一个看法,这看法大体源于庄子(我不敢说它是否合于佛家的意思)。庄子尝提到生死问题,在《大宗师》篇说得尤其透辟。在这篇里他着重一个“化”字,我觉得这“化”字非常之妙。中国人称造物为“造化”,万物为“万化”。生命原就是化,就是流动与变易。整个宇宙在化,物在化,我也在化。只是化,并非毁灭。草木虫鱼在化,它们并不因此而有所忧喜,而全体宇宙也不因此而有所损益。何以我独于我的化看成世间一件大了不起的事呢?我特别看待我的化,这便是“我执”。庄子对此有一段妙喻:
光潜的文字像行云流水,自在极了,他像谈话似的一层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
——朱自清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县人。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主要著作有《谈美》《谈文学》《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
福楼拜(1821-1880)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圣·安东尼的诱惑》《纯朴的心》等。李健吾(1906-1982...
2020.我们会不会变得更穷 本书特色 为什么中国的生产性事故尤其是矿难频发 为什么中国的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堪称全球极差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家不热衷于慈善事业 ...
《基于内存计算的分布式实时事务管理性能优化研究》内容简介:本研究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深圳基础研究项目资助下,以金证科技股
万能少女旅店 本书特色 问题餐厅、青年诊所、少年博物馆、*少女旅店…《*少女旅店》是一部满满少女心的爱情故事集。这里没有旅店,只有少女。作者夏不绿...
花非花名媛诗词系列:闺中造物有花心--顾春诗词注评 内容简介 顾春是清代负有盛名的满族女词人,因与嘉道间著名诗人龚自珍恋爱的传说广为人知。在诗歌成就上,时人以清...
千曲川速写 内容简介 《千曲川速写》不仅收录了岛崎藤村的散文代表集《千曲川随笔》,还从《寄自新片町》、《寄自后新片町》、《饭仓通讯》、《等待春天》、《童年的故事...
张炜,1955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1980年开始创作,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茹...
顾太清词新释辑评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经前人整理的全部太清词,逐首进行详尽注释和引导性的讲解,并将相关资料、前人评论以及唱和之作附录于每首词作之后。顾太清词新释...
《三世书》内容简介:她曾是人间名妓,却惨遭强暴含恨而终。她做了千年的魂妖,却还是躲不过阴谋算计。她转世成了公主,却国破家亡
《雨天的书:周作人作品精选集》内容简介:《雨天的书》精选周作人作品80余篇。包括《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茶》等名作。
远行.与最美的世界相遇 本书特色 1,这是毕淑敏从事写作二十余载出版的**本全彩旅行书。在毕淑敏同类散文书中,《远行,与*美的世界相遇》绝对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古文观止 本书特色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代散文选本,原是为学生编的教材。书名中的“古文”意指明代归有光、茅坤等人提倡...
水上书 本书特色 《水上书》是一部书评、书话集,收录各类和书有关的文章三十篇。作者是一个爱读书、藏书的人,他将自己搜书、读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从自己的读...
我的灵魂很严肃 本书特色 成人后的世界不负我望, 有追不尽的功名利禄, 尝不完的炎凉酸爽。 可就在往人生*迈进的旅程中, 我,突然得了一种认真病…...
纳斯达克的一代 本书特色 一本书是一面镜子:当一个傻瓜往里瞧,你不能期待会有一个使徒往外望。纳斯达克的一代 内容简介 《时代》是20年代大众文化兴起的象征;《滚...
《黑塞书信集》内容简介:☆人人都爱黑塞!全球青年的心灵挚友,永远属于年轻一代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不要随波逐流,我们在世间
《当你老了》内容简介:《当你老了》是爱尔兰诗人叶芝的爱情诗选。1889年1月30日,叶芝和茉德·冈尼初次邂逅,从此开始了一生了的沉
托芙·扬松(Tove Jansson,1914-2001)是芬兰有名儿童文学作家、画家。她创作的“姆咪谷”系列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真诚、善良和美的新奇世界。...
论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 内容简介 不论我所离开的那个社会多么变幻不定,它和西方读者愿意相信的情形是不同的,它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邪恶和异常,而是一个充满人...
人间词话 本书特色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著名学者王国维以新观念、新方法对中国古典文学所作的评论,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文学、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