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一曲舞霓裳-洪昇与《长生殿》

千秋一曲舞霓裳-洪昇与《长生殿》

作者:杨波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出版年:2015-08-01

评分:5分

ISBN:9787535061805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千秋一曲舞霓裳-洪昇与《长生殿》 本书特色

本书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 经典解读系列”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长生殿》为昆曲经典剧目,后亦为京剧传统剧目。清初洪昇创作,历十余年始成。曾三易其稿,初名《沉香亭》,继改称《舞霓裳》,三稿始定今名。有稗畦草堂原刊本、文瑞楼刊本、《暖红室汇刻传奇》本及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的徐朔方校注本(1983年新版)等流传。本书稿将《长生殿》的创作缘起,剧情梗概,经典段落等均做了详细介绍,可作为小说爱好者,古文学爱好者的普及读物。

千秋一曲舞霓裳-洪昇与《长生殿》 内容简介

从学术传承的角度来看,前辈学人内容丰富的学术创作为洪昇创作《长生殿》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在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中,帝王后妃的风流韵事以其神秘独特而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为津津乐道的题材,千百年来传唱不已,经久不息,如汉成帝刘骜与后妃赵飞燕姐妹的故事、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故事、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故事、宋徽宗赵佶与名妓李师师的故事等等,尤其是李杨之恋更以其传播媒介多、传唱范围广、主题影响力大*为引人注目。杨波著版的解说《长生殿》作品《千秋一曲舞霓裳--洪昇与长生殿/经典解读系列/华夏文库》,通过20多篇短文用通俗语言来解读《长生殿》的各个方面。

千秋一曲舞霓裳-洪昇与《长生殿》 目录

一 国家不幸诗家幸——洪昇与他生活的时代6 生逢乱世,呱呱坠地8 书香门第,累叶清华10 姑表联姻,夫妻情深17 踌躇满志,赴京求学20 仕途无望,慨然思归25 “家难”磨砺,谱写华章二 从《长恨歌》到《长生殿》—李杨之恋的主题变奏38 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的《长恨歌》47 文备众体见史才—陈鸿的《长恨歌传》53 摭拾旧闻著传奇—乐史的《杨太真外传》57 元曲冠冕昭世情—白朴的《梧桐雨》61 旧霓裳,翻新弄—洪昇的《长生殿》三 三易其稿传美名— 《长生殿》的创作过程68 初稿《沉香亭》—拉开李杨之恋的舞台序幕72 二稿《舞霓裳》—批判李杨爱情的舞台尝试75 三稿《长生殿》—“专写钗盒情缘”的成功剧目四 一部闹热《牡丹亭》— 《长生殿》人物群像分析81 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唐明皇与杨贵妃98 骄奢淫逸的杨氏兄妹—国舅爷与三位国夫人107 帝妃之恋的见证人—高力士与梨园子弟113 安史乱中的众朝臣—郭子仪与安禄山五 可怜一曲长生殿— 《长生殿》的传播与影响120 “《长生殿》案”发生的始末曲折127 《长生殿》在清代的演出盛况131 《长生殿》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千秋一曲舞霓裳-洪昇与《长生殿》 相关资料

“华夏文库”发凡毫无疑问,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追求、文化叩问与出版理想。我们不禁要问,在21世纪初叶,在全球文明交融的今天,在信息文明的发轫初期,作为一个中国出版人,我们正在或者将要追求什么?我们能够成就或奉献什么?我们以何种方式参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进程?在一连串的追问下,于是,有了这套“华夏文库”的出版。自信才能交融。世界各大文明在坚守自身文化个性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探视其他文化精神内涵的步伐,世界不同文明正在朝着了解、交流、碰撞、借鉴与融合的方向前进。在此背景下,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正是与世界各文明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基本要求。五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正在不断地被其他文明所发现、所挖掘、所认知,汉语言正在生长为世界语言,儒文化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借助这样一种正在成长着的文化自信、自觉、开放、亲和之力,用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眼光全面系统梳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向其他各大文明与文化圈正面展示自我,让中华优秀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我们出版这套文库的目的之一。此其一。知己才能知彼。身处五千年文化浸润的今天,重新思考我们先人的人生思考、价值思考与哲学思考,找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所在、立命所在、安身所在,这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人与出版人不得不再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华文明的一分子,我们在思考的同时,还必须了解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何优秀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以及社会文明。只有熟知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悟明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宣说自己、弘扬自己、光大自己。因此,我们策划组织这套“华夏文库”的初衷,还在于让当下的知识青年全面系统瞭望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全景,并借此能够对更为深广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提供一个比较认知的基础。此其二。顺势才能有为。我们正处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交会处,信息文明带领我们从读纸时代进入读屏时代,以智能手机屏幕为代表的书籍呈现方式正在与纸质书籍争夺阅读时间与空间。我们正在领悟数字技术,正在以信息文明的视角,去整理、分析和研究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唤醒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还在生发和原创着当今时代的文化。由此,我们试图架起一座桥梁—由纸质呈现而数字呈现,由数字呈现而纸质呈现,以多媒介的书籍呈现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与视频四者结合,共同筑成“华夏文库”,以奉献给信息文明时代的新读者。此其三。总之,这是一套—专家大家名家写小书;以最小的阅读单元,原创撰写中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社会文明系列主题与专题;以图文、音视频多媒介呈现的方式,全面介绍与传播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系统普及与推介中华文明与文化知识;主旨是为了让世界与中国共同了解中国的—大型丛书,借此,复兴文化,唤起精神,融入世界。耿相新2013年6月27日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