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浦塘泾浜》从东南三泖吴淞江、“沪”是什么、苏州河的故事、苏州河上的闸和闸桥、上海河流名称的特点、上海地名中的“圩”、黄浦江人海口为啥叫吴淞口、黄浦江的渡口和地名、“外滩”名称的故事等方面,揭示了水乡上海特有历史文化风情。
适读人群 :大众《老上海浦塘泾浜》将之定位为从与“水”相关地名切入,揭示水乡上海特有历史文化风情的掌故类图书,并以旁征博引,史料丰富,叙事每能贯通古今为特点,对扩大上海史爱好者阅知范围是有益的。全书从东南三泖吴淞江、“沪”是什么、苏州河的故事、苏州河上的闸和闸桥、上海河流名称的特点、上海地名中的“圩”、黄浦江入海口为啥叫吴淞口、黄浦江的渡口和地名、“外滩”名称的故事等方面,讲述了老上海江南水乡的掌故风物。
《老上海浦塘泾浜》:苏州河上的闸和闸桥 历史上的吴淞江是太湖流域*大的河流,它横贯今上海市区,把上海分为浜南和浜北,吴淞江很宽,建桥的费用很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吴淞江只是县城北郊的河流,要过江的人数并不多,依靠分散在沿江的渡船足以解决,所以,吴淞江上建桥是很晚以后的事了。原来的吴淞江是直通大海的,在明永乐的“江浦合流”治水工程中,吴淞江变成了黄浦的支流,吴淞江水并入黄浦后注入长江口,受潮汐的影响,吴淞江的下游潮涨潮落的现象依然十分明显,古人注意到,当平潮时,吴淞江水流放慢,江水中夹带的泥沙容易沉淀下来,而涨潮时,江水还会将泥沙倒冲入上游,使吴淞江淤结的速度加快,于是就想出了一个防止泥沙沉淀的办法,就是在吴淞江下游近黄浦的地方建闸,当涨潮时关闭闸北,可以阻挡潮水,而落潮时开启闸门,可以利用水的力量将泥沙冲出闸门外。不过,旧志中并没有记录建闸的年代和过程,倒是《同治上海县志·卷十·私祀》在记“通济龙王庙”时提到了这个闸,原文曰: 通济龙王庙,今称大王庙,在吴松老闸口(至元《嘉禾志》云:“在府东北沪渎”)。相传钱氏有国已庙食此土(王彝有《神弦》曲)。宋景祐五年,叶清臣浚盘龙汇,祷神有应,重新之,刻祭文于石。明隆庆间,海忠介瑞筑闸时重建,奉金龙四大王。在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设松江府以前,上海县尚未设立,上海之地属华亭县,县治即今松江,而华亭县又属嘉禾郡,郡治即今嘉兴市,所以《嘉禾志》中有今上海地区的一些记录。据传,早在钱锣建立吴越国时,在沪渎已经有了“沪渎龙王庙”,宋朝叶清臣浚吴淞江时,还专门作《祭沪渎龙王文》,并将祭文刻在石碑上。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时任应天巡抚的海瑞流浚吴淞江,此时的吴淞江下游就是今天的苏州河、海瑞就在今苏州河上建闸,还专门重建了一座“通济龙王庙”,不过,庙里供的不是原来的“龙王”,而是“金龙四大王”,也许,这位“金龙四大王”的神号中也有一个“龙”,也许,关于这位“金龙四大王”的传说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本文在下面还会交代清楚。古代流传下来的祭神文很多,但其中涉及上海的祭神文很少,了解一下古代祭神文的体例格式今后一定受用,《云间志》、《同治上海县志》均收录了叶清臣《祭沪渎龙王文》全文,抄录如下: 维景祜五年,岁次戊寅十一月癸巳朔五日,两浙诸州水陆计度转运副使、兼提点市舶司、本路劝农使及勾管茶盐矾税、朝散大夫、太常承直史馆、骑都尉、赐紫金鱼袋叶清臣,谨遣供奉官商量湾巡检刘迪,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沪渎大王之神:清臣叨被朝恩,出持使斧,观采风俗,询究利病。上分天子之寄,下救斯民之瘼。职思其守,靡敢怠遑。眷惟全吴,旧多积水,加以夏秋霖潦,田畴污没,浩浩罔济,人无聊生。闻诸乡老之言,患在盘龙之汇。但陵谷迁变,枉直倍差,水道回遏,潮波壅滞。自乾兴以来,屡经疏决,未得其要,不免为珍。苏、秀之人皆云:神故有庙在江溪,钱氏有土,祀典惟夤。霜星贸移,栋宇崩坏,官失检校,民无尊奉。自时厥后,岁亦多水。且谓神不血食,降灾下民。清臣躬行按视,徇人所欲,乘乎农隙,酾此江流。神果有灵,主斯蓄泄,敢告无风雪,无瘥疠,举雷而土渍,决渠而水降,改昔沮泽,化为壤田。即当严督郡县,修复祠貌,春秋致飨,蓣藻如故。若疲吾役夫,不能弭患,则我躬不阅,遑恤于神。惟神聪明,昭鉴无忽。尚飨!祭文中提到的“商量湾”就是今天的“江湾”,它原是位于沪渎的一个河湾。至于“金龙四大王”是哪一路神仙,说法颇多,比较一致的说法,他是谢太后的族兄谢绪,是南宋会稽(今绍兴市)人。谢绪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并长期隐居在钱塘金龙山,人称“金龙四大王”。南宋末年,谢绪出山抗金,南宋亡后,他也投水自尽效忠,临死前作《囚诗》一首,云: 立志平生尚未酬,莫言心事付东流。沦胥天下凭谁救,一死千年恨不休。……
薛理勇,祖籍福建省福清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长期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史、风俗史研究。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道教协会常务理事等,并担任SMG纪实频道嘉宾主持。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辞典》、《上海掌故辞典》等。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典藏版) 本书特色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典藏版)》是中国社会史的部专著,具有开拓之功,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典藏版)...
汉字信息语法学 内容简介 《汉字信息语法学》是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一部语法学专著。工业时代实现体力劳动机械化,信息时代将实现脑力劳动机械化。在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中...
现代格言小词典 内容简介 一、本词典共收录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以及当下经典的流行语录3800余条。二、本词典适合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学习和查询。三、本...
嵌入性适应模式-韩国华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韩国华侨文化和生活方式变迁的著作。作者运用社会学人类学方法。收集了有关韩国华侨的宏观背景资...
励学经济学系列--文化产业经济学 本书特色 本书以产业组织学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将传统、经典的S-C-P分析结构分析框架...
秦汉卷-中国文化发展史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发展史》 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交互推进历程的通史,分为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
(精)性与中国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阐述了性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昨天的文化对今天的文化的影响。现在,虽说社会比过去开明得多、进步得多了,可是性的...
世说新语译注 本书特色 《世说新语》流传的版本很多。本书以明嘉靖袁襞嘉趣堂翻刻南宋陆游刻本(简称明本或袁本)为底本。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原文点校、译文和注释。南...
《Flink原理深入与编程实战:Scala+Java:微课视频版》内容简介:Scala+Java双语实现,理论与实战并重。面向零基础读者,知识点深
民间戏曲 本书特色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叟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
冯天瑜(1942—2023),湖北红安人,著名历史文化学家。曾担任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隐喻的多视角研究 本书特色 《隐喻的多视角研究》分为十五章,前七章构成理论篇,后八章是隐喻理论的应用。理论篇涉及隐喻的哲学史观、隐喻的心理现实性、隐喻的三种不同...
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1840-2000) 内容简介 本书按编年体记述自清末有图书馆以来,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史事和历史沿革,以反映中国百年以来图书馆事业的...
问吧3-有关孔子与《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 本书特色 孔子行教像:民间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是怎么来的?箪食瓢饮:儒家为什么称人生的*高境界为...
他邦的文明-柬埔寨吴哥的知识.王权与宗教生活 本书特色 本书是基于作者2011年在柬埔寨吴哥王城的田野调查而写就的民族志。受古代中国描述&ldquo...
贯通培养项目语文素养读本:文学中的北京印象 本书特色 本书侧重于介绍文学中的北京,所以,书的内容构成分为三大模块:四季风光、名胜古迹、市井风情。以期通过风光、古...
成都市井 本书特色 《穿存折》、《打会》、《二炭》、《二黄二黄》、《发金瓜木》、《盖碗茶》、《干搀》、《假》、《砍脑壳的》、《鸡公车》……从天府之国物华天宝到家...
本草纲目-全彩精华版 本书特色 《本草纲目》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之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历时数十年编写而成,素来享有“东方药学巨典...
闲雅小品丛书:吾心似秋月-禅语小品赏读 本书特色 对于禅宗,对于这些公案故事来说,我是这些依然生机盎然的中华宝贵财富的受益者。她让我毫不迟疑的抛弃了悲观厌世的沮...
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 本书特色 《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以时间为经,以中华各民族、地域为纬,分为中国神话、民间传说、少数民族神话与传说三篇,还选取了近百幅表现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