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

作者:陈文新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3-11-01

评分:4.5分

ISBN:7307038293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流派派系、代表作家、流派风格特点这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流派意识的考察依次展开,以时间为纵线,以实际文学作品依据来解释、分析文学现象。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 本书特色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库。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 目录

引言**章统系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一钟嵘《诗品》的统系意识二骈文统系的确立:从艺术实践到理论形态三韩柳古文派与古文统系的确立四秦汉派与唐宋派的文统之争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 节选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围绕流派派系、代表作家、流派风格特点这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流派意识的考察依次展开,以时间为纵线,以实际文学作品依据来解释、分析文学现象。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 相关资料

书摘其二,秦汉派以先秦西汉的古文为宗,致力于文辞的经营但先秦西汉的古文,其最受后人钦重的还是其见地的深刻而非文辞,秦汉派将文辞放在第一位,甚至说“视古修辞,宁失诸理”,不免有买椟还珠之嫌。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卷七《答茅鹿门 知县》说:两汉而下,文之不如古者,岂其所谓绳墨转折之精之不尽如哉?秦汉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至如老庄家有老庄本色,纵横家有纵横本色,名家、墨家、阴阳家皆有本色。虽其为术也驳,而莫不皆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是以老家必不肯剿儒家之说,纵横必不肯借墨家之谈,各自其本色而鸣之为言。其所言者,其本色也。是以精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于世。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然非其涵养畜(蓄)聚之素,非真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而影响剿说,盖头窃尾,如贫入借富人之衣,庄农作大贾之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是以精光枵焉,而其言遂不久湮废。然则秦汉而上,虽其老、墨、名、法、杂家之说而犹传,今诸子之书是也;唐宋而下,虽其一切语性命、谈治道之说而亦不传,欧阳永叔所见唐四库书目而不存一焉者是也。后之文人,欲以立言为不朽计者,可以知所用心矣。唐顺之以见识的高下来确定文章的高下,这一说法与论说享的本性是吻合的。“一切文章的功用,原为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记述一种事物的,易言之,文章的真价值乃在记载作者的意旨,即 “文以载道,是已。不过普通‘文以载道’中的所谓‘道’,仅是道学家心目中的圣人之道,是一种狭义的诠释,若依今日文章用途的广泛来说,‘道’的范围应该加以无限的扩充,不论其为论理、记事、抒情抑或写景的文章,其所包含着的理、事、情、景均为这篇文章中所欲说明的‘道’,而这些‘道’便依赖了这文章而得流传下来。故而,在宣示这个‘道’的时候,如何使得读者对于我所说的话引起共鸣的作用,那便成为写文章时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①作为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和理论家,唐顺之否定“唐宋而下”“一切语性命、谈治道之说”,其实是否定了部分理学家自占地步、自高身份的陈词滥调,希望以“千古不可磨灭之见”取代陈陈相因的“道”。其立论是周全有力的。他以这种周全有力的立论来反对一味注重文辞,雄辩而难以抗拒。有明文章正宗,盖未尝一日而亡也。自宋(濂)方(孝孺)以后东里(杨士奇)春雨(解缙)继之,一时庙堂之上,皆质有其文,景泰、天顺稍衰,成弘之际,西涯雄长于北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