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中国地理百科

河西走廊-中国地理百科

作者:本书编委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5-08-01

评分:5分

ISBN:9787510082061

所属分类:科普读物

书刊介绍

河西走廊-中国地理百科 本书特色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河西走廊》即围绕地跨甘肃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和嘉峪关的千里大夹缝——河西走廊而展开,这片由祁连山造山带和阿拉善地块共同造就的狭长走廊,拥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河水系,*大的地理特征是绿洲与戈壁兼有、肥沃与贫瘠共生。除却自然地理,本书更着眼于河西走廊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唯一战略长廊、中国通往世界的*佳陆上通道,这里历经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反复拉锯、激烈碰撞,留下了河西长城、阳关、玉门关等见证;这里是三大宗教东传的中转站,留下了法显、玄奘的历史足迹;这里更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诞生了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

河西走廊-中国地理百科 内容简介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依据河西走廊的地理范围,划分本书区域。荟萃多种典型的西北地理景观——雪山、冰川、内流河、草甸、绿洲、盆地、丘陵、戈壁、沙漠、雅丹……重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反复拉锯、激烈碰撞的历史过程。展示辉煌千载的敦煌文化,从阳关到玉门关的边塞风情。记录张骞、法显、玄奘、马可波罗等人流连的足迹。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河西走廊-中国地理百科 目录

前言区域地貌示意图 1千里大夹缝 2一 自然地理荒漠大盆地 9 / 武威盆地 10 / 张掖—民乐盆地 10 / 酒泉盆地 10 /花海—金塔盆地 12 / 安敦凹地 12 / 黑河沿岸带状绿洲 13 / 西部绿洲群 13 /祁连山前冲洪积平原 16 / 挤压隆起山地 17 / 北山之南 17 / 河西砾漠 18 /北戈壁·一百四戈壁 18 / 北祁连地槽 19 / 龙首山南缘断裂 20 / 阿尔金断裂东段 20 /榆木山地 21 / 焉支山 22 / 冰雪融水 22 / 石羊河水系 24 / 黑河流域 24 / 疏勒河水系 25 /灰棕荒漠土 28 / 灌漠土 28 / 沙漠化·盐碱化 29 / 西伯利亚气流通道 30 / “世界风库” 31 /黑风暴 32 / 河西走廊地震带 33 / 雷公山 33 / 磨脐山 34 / 安远盆地 34 / “抓喜秀龙” 34 /古龙山 35 / 窟窿山丹霞地貌 36 / 古浪河 36 / 大靖绿洲 37 / 古浪峡 37 / 莲花山 38 /西营河 38 / 红水河 38 / 东沙窝 38 / 四十里大沙漠·八十里大沙漠 39 / 邓马营湖 40 /河西走廊*窄段 40 / 武当山 40 / 永昌绿洲 41 / 河西堡盆地 41 / 御山峡谷 41 / 大河坝滩 42 /乌牛坝河 42 / 清河绿洲 43 / 金川河 43 / 双湾绿洲 44 / 花草滩 44 / 皇城草原 45 /绣花庙山地 45 / 红寺湖沟谷平原 46 / 马营河 47 / 大马营草原 49 / 扁都峡谷 49 /童子坝河湿地 50 / 洪水河 50 / 海潮坝河 51 / 东大山 51 / 石岗墩戈壁滩 53 /平山湖丹霞地貌 53 / 黑河滩湿地 54 / 临泽黑河冲积平原 55 / 扎尔墩戈壁 56 /梨园河下游 56 / 双泉湖 56 / 黑达坂 56 / 黑河小三峡 56 / 月牙湖 57 / 大湖湾 57 / 大夹滩 58 /回回沙漠 58 / 海子湖滩 58 / 夹山 59 / 金塔绿洲 59 / 鸳鸯池水库 59 / 花城湖 59 /文殊山 60 / 黑山峡谷 60 / 断山口河 61 / 北大河 61 / 黑山湖 62 / 九眼泉湖 62 / 宽台山 62 /妖魔山 62 / 红柳峡火山岩 63 / 昌马盆地 64 / 花海盆地 64 / 赤金绿洲 65 / 北石河 65 /石油河 66 / 鹰嘴山 66 / 花牛山 66 / 小宛南山 67 / 安西绿洲 67 / 榆林河 67 / 浪柴沟 68 /三危山 68 / 白山 68 / 鸣沙山 69 / “魔鬼城” 69 / 南湖绿洲 70 / 党河下游 71 / 大泉河 72 /月牙泉 72 / 渥洼池 73 / 祁连山北坡生态 76 / 走廊温带荒漠植被区 77 / 河西种子植物区系 78 /盐化草甸 78 / 超旱生灌木 78 / 昌岭山森林 79 / 东大山自然保护区 79 /瓜州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 80 /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 81 / 硅化木 82 / 樟子松 83 / 胡杨 84 /“戈壁滩四宝” 84 / 裸果木 86 / 梭梭·白刺 86 / 多枝柽柳·沙生柽柳 86 / 蒙古扁桃 87 /膜果麻黄 87 / 沙拐枣·籽蒿 87 / 绵刺·泡泡刺 88 / 半日花 88 / 柠条锦鸡儿群落 88 /枇杷柴 89 / 盐爪爪 89 / 花花柴 89 / 锁阳·甘草·黄芪 90 / 肉苁蓉 90 / 麻黄 91 /沙生针茅 91 / 冷蒿 92 / 沙芦草·登厢草·毛披碱草 92 / 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 93 /“玉门鸟”化石 93 / 雪豹 93 / 岩羊·盘羊·黄羊 94 / 白唇鹿·白臀鹿 94 / 豹猫·草原斑猫 95 /鹅喉羚 95 / 猞猁 96 / 暗腹雪鸡·蓝马鸡 96 / 胡兀鹫 96 / 灰鹤·蓑羽鹤 97 /黄爪隼·燕隼·灰背隼·红隼 97二 经济地理从放牧到采樵 101 / 自然绿洲垦殖化 101 / 西北粮仓 104 / “金张掖,银武威” 104 /“万国博览会” 107 / 丝绸之路东段干线 107 / 兰新铁路走廊段 108 / 引水拉沙 109 /北府渠·阳开渠·阴安渠 110 / 双塔水库 111 / 西大河水库 111 / 金昌镍 111 /山丹煤 114 / 老君庙油田 114 / 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 115 / 莫高葡萄庄园 115 /胡麻 116 / 白花苇 117 / 河西甜菜 117 / 啤酒花 117 / 红花 118 / 李广杏 118 / 熊猫豆 119 /毛栗子·薄皮核桃 119 / 山丹军马场 120 / 山丹马 120 / 安西牛 121 / 凉州驴 122 /双峰驼 122 / 河西猪 123 / 武威驼毛 124 / 甘州胰子 124 / 嘉峪石砚 124 / 夜光杯 125三 历史地理原始定居活动 129 / 鸳鸯池墓地 129 / 皇娘娘台遗址 130 / 火烧沟遗址 130 / 三角城遗址 131 /月氏·乌孙 131 / 羌人 132 / 匈奴 133 / 汉人的世家豪族 134 / 粟特人 135 / 河西回鹘 135 /六谷部 137 / 河西四郡 138 / 五凉政权 139 / 归义军 139 / “甘凉” 140 / 沙州 141 /“凿空”西域 142 / 河西之战 142 / 吐蕃进军河西 143 / 隋炀帝西巡 144 / 凉州会谈 144 /玉门关·阳关 145 / 河西长城 146 / 河仓城 148 / 悬泉置 148 / 骊靬遗址 149 / 骆驼城 150 /锁阳城 150 / 嘉峪关 151 / 镇夷堡 151 / 黑山岩画 152 / 新城魏晋壁画墓 152 /大司农平斛 153 / “马踏飞燕” 153 / 河西简牍 154 / 西夏碑 155 / 大靖古镇 155四 文化地理裕固族 159 / 回族 159 / 蒙古族 159 / 行面·腊肉·茯茶 160 / 锁阳酒·瓜州瓜·双塔鱼 160 /黄酒·南酒 161 / 肃州水烟 161 / 民间筵悦 162 / 初一的元宝·初二的皮条·初三的玛瑙 162 /请年茶 163 / 茶屋·茶摊 163 / 谝闲传·喧谎儿 163 / “奠鹰” 164 / 平天仙姑崇拜 165 /敦煌裸体风尚 166 / 古董滩拾宝 167 / 击石燕鸣 167 / 敦煌文化 168 / 五凉文化 168 /敦煌书派 170 / 敦煌壁画·敦煌绢画 170 / 《西域图记》 171 / 《凉州府志备考》 171 /莫高窟 172 / 东千佛洞·西千佛洞 173 / 天梯山石窟 173 / 张掖大佛寺 176 / 西来寺 177 /武威文庙 177 / 张掖钟鼓楼 178 / 张掖山西会馆 178 / 凉州乐舞 179 / 曲子词·曲子戏 180 /凉州贤孝 181 / 河西宝卷 181 / 酒泉地蹦子 182 / 凉州攻鼓子 183 / 西大滩赛马会 184 /张骞 184 / 霍去病 185 / 皇甫隆 185 / 竺法护 186 / 乐僔 186 / 徐邈 188 / 仓慈 189 /“敦煌五龙” 189 / 马可·波罗 190 / 伯希和 190 / 张大千 191 / 孙健初 191

河西走廊-中国地理百科 相关资料

a. 看完《河西走廊》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2个点:第一个是敦煌“魔鬼城”雅丹地貌的摄影图——地貌独特、气势恢宏,一排排似碉堡状的岩石整齐排列着,在夕阳金黄色余光的照射下韵味十足,令人不尽感概:只有大自然这双神奇的手,才能创造出这么一片鬼斧神工的地域。额,当然,河西一带众多壮观的断裂褶皱山系、广阔的草原马场、祁连山下的湿地水库,还有火山岩山地、平山湖丹霞地貌等都有相当漂亮的图片,有的甚至是我想象不到河西那样干旱地方会有的风景。第二个点是《河西》历史章和文化章里众多的古城遗址及壁画。其中,个人感觉,“壁画”在这本书中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知识点,编者似乎想通过大量色彩浓艳、神秘飘逸的壁画,塑造出河西一带“具有深厚历史积淀”以及“具有有辉煌灿烂的佛教文化”的地域特征。这些壁画,零散的一些分别反映了古代的战争场景、人文服饰、祭拜场景、歌舞场景,但更多的则是集中反映了“佛教”思想。总体来说,《河西》一书“历史感觉”比较浓厚,推荐给对敦煌文化、壁画文化以及对河西古代战争历史有兴趣的同学购买观看,当作课外读物的话,确实能增长不少见识。b. “在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相拥之处,造物主留下了一道漫长的、随处可见荒漠戈壁的地理大夹缝,人类的活动却把这一地带串成横亘千里的生命绿洲,成为连接东西方世界的黄金通道——这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融合、对中国版图的构成、对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都具有非凡意义的河西走廊。”老实讲,这是本人见过的对河西走廊最为恰当的描述。以往对于河西走廊的印象,只是偶尔从某些历史类书籍中看到的零碎片段,连具体的地理位置都没有搞清楚。《河西走廊》一书,从地理、经济、历史、文化几方面,更为立体地让我认识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它不再单单是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而是第一次作为主角站到读者的面前。从《河西走廊》中,我第一次了解到:这是一块形如走廊的狭长平地,因展布在黄河以西而得名;又因为地处甘肃境内,所以有时也被称为“甘肃走廊”。在地理学上,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地貌单元——“河西走廊高平原”或“河西走廊拗陷”;地貌上夹在玉门关裂点与东边古浪峡中的“秦关”裂点之间。河西走廊荟萃着多种典型的西北地理景观——雪山、冰川、内流河、草甸、绿洲、盆地、丘陵、戈壁、沙漠、雅丹等。源自祁连山融雪的大小51条河流汇合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河系,分别流经走廊各段,在沙碛、沙漠和戈壁中冲淤出一处处水草丰美的绿洲与肥沃耕地,营造出多种相对独立的生态单元,从而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于此。虽然这里的冬季格外漫长,常常达半年之久,但是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却又仿佛是上苍给予的特别补偿,使这里成为物产丰饶之地。2000多年持续不断的农业开发,使河西走廊无可争议地成为甘肃的“第一粮仓”。然而,作为中原沟通西域的咽喉要道,这里自古又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互争夺的重要战场。不同文明在此碰撞、交流,对走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面貌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河西走廊本身就是一道超长的人文历史长廊,它叠印着原始游牧栖息地、西拓战场、关陇门户、西北大粮仓、国际黄金交通要道、三大宗教东传中转点等多重影子。数千年的文明进程在这里留下了新城魏晋壁画墓群、河西长城、阳关、莫高窟、马蹄寺、黑水国故城、骊靬遗址、屋兰古城、西夏碑等文化遗存,留下了法显、玄奘、马可波罗等人流连的足迹……c我热爱旅游,也乐于去发现在文字里“捉迷藏”的美景美物。书籍中的自然世界,至少能弥补一点点足之难行而心之所求的遗憾,让我对美又多了一番想象与欣赏。《河西走廊》便能带给我这样的“美”。书中的河西走廊是平地,也有山地丘陵;是荒漠戈壁,也有生命绿洲;降水稀少,但物产丰饶……这与“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描述的意境多么地相似!书中善于巧妙地处理这些看似相互矛盾、实则相互联系的事物,让它们在撞击中激化、融合,这样一来,河西走廊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整体形象也趋于立体、多面。这就是我能领略到的“冲突”的美。为了了解心中的理想胜地,我也阅读过不少地理杂志或图书,但结果往往会在“被迷惑”后感到失望。有这么一类书,它们追求图片的鲜艳多样,意图快速吸引读者眼球,于是在整本书中插入大量与文字并不是那么相符且有些失真的所谓“美图”。这种图说天下的彩版图书的确让读者的眼睛舒服了,但文字,你让它情何以堪?此做法无疑是让一本本想传达地理知识的图书变成走马观花的图册,得不偿失。庆幸的是,《河西走廊》完美地将自己与它们区分开来了。其实从书名和封面便可看出,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是朴素、严谨、科普性。它也有丰富的图片,只是这些图片注重的是真实性、客观性,力求最大可能地与文字、图注相契合。书中图片除了给读者以视觉体验之余,无非是要帮助读者更形象、更快速地理解文字。当这些附带的图片足够真实、足够说明问题,它们不仅能填补读者脑海中对景物想象的空白,还能减少文字堆砌带来的单一感和阅读疲劳感。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直观”的美。地理图书在描述自然地理信息时,很容易陷入一个困境:堆砌专业术语和数据而无法自拔。对于读者来说,这类书是最难啃也最不愿意啃的,但我想其中自然也有我个人自然地理知识薄弱的问题。当然,我不能说《河西走廊》完全不存在这方面的不足,在部分词条上,我也会感觉“一个头两个大”,夸张一点说是“一头雾水”。但看得出来,书中非常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对过于专业化的词汇都会尽可能以更加形象、有趣的语言去表述,只是未近乎完美罢了。当我在“自然地理”中“小受挫”的时候,“文化地理”却能给我很大的安慰。在我看来,这是全书中最通俗易懂、最能吸引读者的一部分,可能因为其中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迎合了我的个人喜好,让我愿意在这样的文字中细细品味。无形之中,我感受到了创作团队对读者的那份责任。“文字”的美不非得是诗情画意,被接受就足矣。读罢,我有了说走就走去旅行的冲动。d 现如今能较为全面介绍某个地方自然、生物、经济、历史和人文知识的书真的不多~这本就可以!你要慢慢了解也行,立刻了解也行,真行。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