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汪曾祺先生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所作的散文六十八篇,包括名篇《昆明的雨》《我的家乡》《天山行色》《泰山片石》《胡同文化》《人间草木》等,主要描写旧日生活、旅行见闻、乡情民俗、花鸟虫鱼,充满抒情色彩。在本书的编校过程中,编者主要参考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汪曾祺全集》,力图保持汪曾祺作品原文风貌,同时查阅相关资料对原文进行了勘误和修订,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内容丰富、原汁原味的汪曾祺作品版本。
天地有情 四时佳兴 万物静思 恋土恋乡“汪曾祺作品集系列”相关推荐: 受戒:汪曾祺作品集(全2册)(插图珍藏本) 汪曾祺作品集2:美食人生(插图珍藏本)
如果人们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欣赏美,就不至于去搞打砸抢,去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
——汪曾祺
别人把个“淡”字说他,往往又回道:“把我说得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他也确有提刀四顾,破口叫阵的时候……“淡”与“不淡”,都是实情。
——林斤澜
汪曾祺(1920—1997),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小说的传人。曾参与改编京剧《沙家浜》。其所作小说以短篇为主,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文风朴实自然,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摹民情民俗,从传统文化角度再现了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
楚辞导读-国学大讲堂 节选 近几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讨论和历史评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学”成为流行语。所谓国学,一般...
海外寄霓君 本书特色 “大家书斋”以“名家+经典”的形式组合而成,汇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名家的代表性作品,内容短小精悍、可读性强,...
少年台湾 本书特色 蒋勋在《少年台湾》中记下了他游走台湾各地的所见所闻、自己年少时的记忆和内心的成长过程。字里行间有声音、气味、形状、色彩、光影,童年、乡愁、小...
中国时代-卷二-特别修订版 本书特色 西方如何认识中国?他们如何发现中国,发现同样的一件事的背后与我们认知不同的部分。本书试图探究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
邵燕祥集 本书特色 《中国杂文》系列丛书,当代作家选五十位,每人一部杂文,五十篇左右。另有合集十部,每部二十几位作家,共二百多位作家,四百多篇作品;现代作家二十...
曹雪芹故事 本书特色红学泰斗周汝昌为我们讲述生动鲜活的曹雪芹的故事——曹雪芹何以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曹雪芹?他的身世背景究竟如何?是在怎...
读者丛书再平凡也可活成一座丰碑 本书特色 秉持《读者》“清新、隽永、朴实、平民”的风格和“真、善、美”的价值标准,用一个个好故事拨动我们这个时代的“心弦”,倾听...
叶圣陶散文 本书特色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一位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和出版家,又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先行者。作为散文家,他早期和周作人、朱自清共同成为文学研究会...
知识分子研究 本书特色 中国青年出版社*近以“社会学家郑也夫作品系列”为总题,出版了郑也夫的四部作品。除了《走出囚徒困境》是旧作重印外,《阅读生物学札记》、《知...
《梵蒂冈的地窖》内容简介:《梵蒂冈的地窖》是纪德四部不同时期小说作品《帕吕德》《浪子归来》《梵蒂冈的地窖》《忒修斯》的合集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
《蝶变:迈向数实共生的元宇宙》内容简介:抛开概念式论述,用“一二三”整体框架结构来解析“元宇宙”:本书跳脱出单纯解读“元宇
刘心武种四棵树 本书特色 1.刘心武先生数十年来倾心于四个领域:小说、散文、红学、建筑评论,虽然分属四个领域,但每一个领域他都做得那么出色,那么轰动,那么引人注...
徐志摩诗歌全编 内容简介 作为“新月派”代表诗人的徐志摩,是一位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和重要地位的诗人。他的大量诗作在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
人间最美是柳词 本书特色 他是坠入凡尘的仙子,他是放荡不羁的浪子,他是诗书满腹的才子;他奉旨填词,他偎红倚翠,他宦海沉浮,他羁旅劳顿,他孤独地走,他寂寞地哭。他...
快逃,河马来了 本书特色 《快逃河马来了》是作者何袜皮媒体专栏文章结集和部分未曾发表过的随笔,诙谐幽默,清新文艺,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思想的火花。作者目前在美国就读...
《鲁迅自编文集:三闲集》内容简介:本书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27-1929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四篇。包括《无声的中国》,
(精)书人陆离:钤印签名题词毛边本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大部分文章首发于知名公众号“冰川思想库”★ 批评家黄子平和作家薛冰作...
《UG NX10.0中文版基础教程(第2版)》内容简介:本教材着眼于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特别注意贯彻理论知
读库-1603 本书特色 本辑《读库》是2016年第三期,共有六篇文章。既有对日本东京独立书店的实地采访,也有对中国“三线建设”的回忆,此外还梳理了萧红的坎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