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是哲学中古老、富有争议和难的话题之一。蒂莫西·奥康纳在《个人与原因》中系统地发展了一种关于人类能动性的观点。奥康纳主张的核心是“行动者”或“人的”因果关系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当代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中很大程度上被抛弃了。在对Thomas Reid,Richard Taylor 和Roderick Chisholm等人关于这个问题的主张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之后,奥康纳再次系统阐述了这个与当代因果关系讨论相关的问题。然后,他讨论了一种新颖的“理由如何解释行为”的主张,这些行为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行动者。《个人与原因》对于自由意志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而且该书将这个问题恰当地置于当代关于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著作的背景当中,同时也将该问题置于当代关于行动理论的著作的背景当中。
自由意志是哲学中*古老、*富有争议和*难的话题之一。蒂莫西奥康纳在本书中系统地发展了一种关于人类能动性的观点。奥康纳主张的核心是“行动者”或“人的”因果关系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当代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中很大程度上被抛弃了。在对thomas reid,richard taylor 和roderick chisholm等人关于这个问题的主张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之后,奥康纳再次系统阐述了这个与当代因果关系讨论相关的问题。然后,他讨论了一种新颖的“理由如何解释行为”的主张,这些行为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行动者。《个人与原因》对于自由意志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而且该书将这个问题恰当地置于当代关于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著作的背景当中,同时也将该问题置于当代关于行动理论的著作的背景当中。
《个人与原因》:
约翰·比夏普(JohnBishop)就是这样来解读范·英瓦根的,并且还认为这种推理思路是不能令人信服的。1在一个有点类似于吉莱特的评论中,他认为:“我们一定会受到严重误导,如果我们用对结果的间接的行动者一控制模型,来解释一个关于行动者对控制的直接行使的(即,控制某人自己的行动)因果理论的话——这将事关我们的(行动的因果理论)是概率性的还是决定论的”。(第71页)他继续说道,我们通过完成在这环境中会引起那些事件的行动间接控制外在于我们的事件,而我们并不是通过完成其他行动来直接控制我们的行动本身。相反,对我们行动的直接控制是由心理状态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构成的,根据非决定论者的观点,这就只能是概率性的了(第72页)。
在对范·英瓦根论证的评论中,批评者也许错误把这个假设性关系中的**个要素(信念一愿望状态)看作本身就是一个行动,因此,他正确地推断出:在给定了这个先行行动之后,控制会直接随着第二个元素出现的概率而变化。然而,这个因果关系并没有联系两个这样的行动,而是将一系列的先行心理状态和一个行动联系了起来。并且完全有可能是这种情况,这个因果关系只是或然性的。
比夏普在下面的主张上确实是正确的,即如果一种恰当的因果关系能够构成某种形式的行动者控制(就如各种行动的因果理论一般主张的那样),就没有明确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这种关系不能是非必然性的。我们的信念和愿望,尤其是那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保持相对稳定的信念和愿望,是我们的自我概念的核心特征。因此,让我们的行动以适当的方式去匹配这些状态并且被它们因果地引起,就是让这类行动在它们出现的时刻成为“我们是谁”的一个产品。这并不要求:这些行动是一个先行心理状态的决定论结果,只需要是一个因果结果。
一旦认识到这一点,这个方案提供的似乎正是所需要的。决定论因果理论能够承诺某种形式的行动者控制,虽然它们未能容许真正的可供取舍的可能性向行动者开放,并因此未能描述自由的、应负责任的能动性。简单非决定论方案(其中,吉莱特是我们的典型代表)获得了没有行动控制的真正的可供取舍的可能性。现在考察的因果非决定论容许这两者。它认为: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具有不同的信念一愿望集合体或种种理由,指向不同的行动的过程,并且,它们中任何一个的完成(不仅仅是被选中的那个)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移植(graft)”到同一个先行环境。每一个这样的理由都是这个相应行为的一个潜在的原因,并且无论被采取的是哪个行动都将会是由这个(些)与之匹配的理由引起的。绝不会产生一个没有原因的行动。
这仍然没有解决我们的难题。尽管因果非决定论主张给不同的行动过程留下了真正的可能性,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将会是在从行动者“流出”的*小的意义上被该行动者“控制的”,但在任何给定的实例中哪一个潜在的原因会发挥效力,因此哪一个行动将会实际发生这一点并不取决于行动者,并不取决于行动者对其有所选择的东西。它更应该是一个可以归人到统计或准统计倾向的问题,这个倾向控制着种种历时性环境中的行为的一般模式,这种或然性倾向显然不是该行动者对它具有任何选择的东西。
……
蒂莫西奥康纳,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哲学系教授,当代著名心灵哲学家和行动哲学家。研究领域及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和宗教哲学。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主要著作有《行动者、原因和事件》(1995)、《心灵哲学:当代读物》(2003)、《有神论和终极解释》(2008)等。
中国文学所汲取的理性思潮千差万别并与非理性思潮杂交在一起,如何从哲学理论与文学文本的结合上既把各种理性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弄
论律法 本书特色 斐洛是公元前后希腊化犹太教的主要思想家。他除了沟通希腊和希伯来思想外,更从希伯来视野诠释希腊思想,这成为西方后来理解希腊思想的差要方式之一。 ...
宗教人类学学说史纲要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之一,全书除引言外,主要介绍了定位的转变:由意识形态到文化、“荒谬”中的逻辑、图腾崇拜:*早的宗教...
顺势操盘论 目录 总前言**章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周期走势人生活在认识规律的进程中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是什么制约着这条周期曲线奇妙的周期率第二章 复杂与混沌从魏蜀...
美的规律(蒋孔阳自选集) 目录 目录自序美的规律与劳动的关系——学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体会之一美的规律与文艺创作——学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体...
當河合隼雄1965年從瑞士學成歸國,成為日本第一位容格心理分析師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日後會深深迷戀佛教。從幼年起,他就對佛教抱
历史解释的性质 内容简介 加登纳的观点受到了英国牛津哲学的影响,特别是上世纪40-50年代,奥斯汀和赖尔的语言分析哲学在牛津以及整个英语世界的哲学中正处于鼎盛时...
鲁多夫•贝尔奈特(RudolfBernet,1946—),现任比利时卢汶大学哲学教授及卢汶胡塞尔档案馆馆长(自1997年起)。国际著名现象学学
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the coming into being of the world of meaning 本书特色 现象学关注中心是意识,符号学关...
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 本书特色 《自我知识》(atmabodha)是商羯罗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只有68节。一方面,作为智慧解脱的核心——自我知识,是整...
普贤行愿品浅释-(附光盘) 内容简介 相信这一部《华严经》,是在美国**次讲,各位也是**次听。现在限于时阿的关系,不能详细讲。为什么?如果要详细讲的话,六个礼...
结构主义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导言和问题的地位、数学结构和逻辑结构、物理学结构和生物学结构、心理学结构、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结构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等章节。结构主义 ...
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 本书特色本书是从实证主义观点出发对量子力学系统做出哲学解释的代表作,也是作者赖欣巴哈的一本主要著作,写于1942年。作者从实证主义的立场出发...
经典与解释-论诗术中篇义疏 本书特色 《论诗术中篇义疏》:“盛世必修典”——或者说,太平盛世得乘机抓紧时日修典。对于现代之后的中国学术来说,修典的历史使命当不仅...
为哲学的写作技艺一辨-柏拉图《斐德者》疏证 本书特色 柏拉图的《斐德若》与《理想国》《会饮》的写作时间大致相同。本书即是对《斐德若》这部对话的解读,揭示了这部对...
《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内容简介:在很多人看来,哲学是一门玄奥难懂,枯燥乏味,脱离现实生活因而没有多大实际用
宗教.北京 内容简介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且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和文化名城。北京是中国的窗口。从宗教方面来讲。北京的地方亦非常重...
中国禅宗史 目录 序**章 菩提达摩之禅**节 《达摩传》与《达摩论》第二节 达摩与《楞伽经》第三节 达摩门下的传弘第二章 双峰与东山法门**节 达摩禅的新时代...
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 本书特色 《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两部专著的结集。在《宗教的形成》一书中,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形而...
日常生活批判 内容简介 列斐伏尔是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西方学界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