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四)》是一部中篇小说,融聚了曾经发表在大型文学刊物《黄河》中的作品,如,小岸的《夏丽英》、燕霄飞的《奶香》、曹向荣的《憨憨的棉田》、杨晋林的《天梯疑案》、赵芳的《一瓶沙漠》、韩思中的《挣挣扎扎》、唐韧的《莫比乌斯图》七篇作品。在写当代生活的小说中,农村题材仍占着相当大的分量。如,《憨憨的棉田》传达出了一位地道的农民对生命、对生活、对脚下的大地、对大美的山川河流、对这个世界无限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对乡土有了深刻的理解。
《黄河》走过了三十余个年头,见证了中国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进步,更替了几批编辑人员。但是,她坚持文学的原则一以贯之;为中国文学助力呐喊的原则一以贯之;在文学面临挑战、困难的时刻,她不改初衷、一往无前的品格一以贯之;表现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追求中的思考、奋斗一以贯之。张发主编的《中篇小说(4)》融聚了曾经发表在大型文学刊物《黄河》中的作品,写当代生活的小说中,农村题材仍占着相当大的分量。
《中篇小说(四)》:夏丽英 小岸 东方电石厂的职工,没有不认识夏丽英的,她可是个知名人士。夏丽英是冶炼车间配电室的抄表工,主要工作就是抄抄电表,隔一个小时上报一次。趁管事儿的不注意,还可以干点私活儿。所谓私活就是织毛衣,或者偷着假寐一会儿,解解乏。厂里的女工普遍这样,管事儿的平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遇到纪律整顿,不用上头吩咐,大家不约而同地像打了浆的衬衫领,齐刷刷挺刮刮。过了检查的风口,就疲疲沓沓恢复原状了。作为一名普通女工,夏丽英才不出众,貌不惊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属于那种混进人堆就找不出来的女人。她上班总是穿一身洗得发白的深蓝工作服,头上戴着宽檐帽,厚厚的头发一股脑儿包进帽子里,额角故意调皮地露出几缕发梢。这时候的夏丽英,显露出了几丝女人的妩媚。夏丽英既不是厂里的风云人物,也不是众人眼中的绝色佳人,她靠什么出名呢?让我来告诉你吧,夏丽英之所以出名是靠了一双巧手,因为她会织毛衣。哦,织毛衣呀,你一定忍不住撇嘴了。20世纪80年代,织毛衣的风气尤为普及,只要是女人,谁不会摆弄几根毛衣针呀?东方电厂二百多名女工,会织毛衣的,起码占了九成以上。就连那些刚进厂上班没几天,连毛衣针也不会抓捏的小姑娘,耳濡目染,隔不了十天半月,上班的行囊就会多出一只空心包。空心包是干什么用的?哦,现在的人恐怕对空心包已经不熟悉了,但那个时代,这种包在东方电石厂女工中几乎人手一只。空心包大多是由花布缝制的,做法非常简单,一块布头裁成一尺宽,四尺长,对叠成一个长方形。再花几毛钱买两个塑料圆环,把袋子顶端沿着圆环巧妙地缝合起来,这样抓着两只圆环就顺手拎起了空心包,圆环就是起一个带子的作用。空心包对于这些女人来说,主要用途就是拿来装毛线的,里面塞几团绒线,插几根毛衣针,工余时间,大家像模像样坐在休息室织毛衣,这是东方电石厂一道见惯不怪的风景。尽管织毛衣的群体如此浩大,像夏丽英那样织毛衣织出高水平的人委实不多,甭管什么毛线,到了夏丽英手里,配合两支毛衣针,几根手指上下左右,翻飞跳动,隔不了几天,就能织出一件怎么看怎么顺眼的织物。她不仅会织,还会钩,会绣,她的毛线活融合了织、钩、绣、色彩搭配等多种技巧,衣服是织出来的,花边是钩出来的,胸前的点缀是绣上去的,颜色搭配得恰到好处。用今天的眼光看,夏丽英那哪是织毛衣呀,简直就是搞艺术创作。有心细的女人拿着她的样品照猫画虎跟着学,但弄出来的成品总有那么一点东施效颦的笨拙,眼瞅着处处别扭,但又具体说不准哪儿不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夏丽英就是东方电石厂编织领域的领头军,急先锋,无人能及。如果你想织件新毛衣,免不了就有人建议,去找夏丽英问问,织什么款式的好看。有人织毛衣拿不准起多少针,也找夏丽英咨询。这时候的夏丽英总是不慌不忙地问,织给什么人穿的?个子多高,胸围多少,腹围多少,肩宽不宽,膀圆不圆?不只这些,夏丽英还一定要拿了毛线仔细分辨是什么型号的。毛线只有粗的和细的,难道还分号吗?是呀,这你就不懂了吧,细的有214、215、216、218型,粗的有272、276、280型,不同型号的毛线起的针数都有微妙的差异,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点不能马虎。而且你计划织何种针法呀?是阿尔巴尼亚还是巴西大平针?双元宝还是单元宝?双螺纹还是平针抽条?就是*普通的麻花也有双麻花和单麻花之分。夏丽英对不同型号毛线的各种针法的尺寸都了如指掌,只要在她的指导下织出的毛衣鲜有不合适的。有人买了新毛线无法确认质量的好坏,也会有人怂恿,快找夏丽英看看吧,夏丽英可识货了。是呀,好毛线还是次毛线?混纺的还是腈纶的?只要到了夏丽英手里,一抓一摸一揉一捏,她就能判断出个八九不离十。夏丽英说,这毛线弹性好,手感柔和。她这么说的时候,你可别以为这就是好毛线了,光这样还不行,她还会细细地检查毛线纺得匀不匀称,好毛线*容易出现纺不均匀的缺点,那是因为含绒高,要求的技术难度也高。夏丽英这么解释的时候,你简直以为她亲手纺过毛线,问她是哪儿得来的这些知识?她只是羞怯一笑,毛衣书上看的。瞧人家夏丽英,知识储备如此丰富,都是从书本中汲取的养分,为什么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呀?看来书中不仅有这些,书中还有织毛衣呀。如果毛线经过夏丽英认真查看,确认没有毛病,那就说明这毛线买对了,是真好。反之,如果夏丽英说,这毛线是生毛,皮肤不好的人穿着怕过敏,那就糟了,说明毛线没买好。也有人对此不屑,价钱高的自然是好毛线,何必非找她夏丽英乱下结论,如果你有这个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就有人花大价钱买回一堆团绒,织出来穿在身上,毛球起得就像四月的柳絮满天飞。夏丽英充满权威地告诫,毛线拉直了,仔细地观察周边的细绒,如果细绒多,织出来一准起毛球。于是就有人买毛线的时候,拉直了盯着那根线左瞧右看,想辨别出到底有没有细绒毛,任凭她们如何看,直到把两只眼睛盯成了斗鸡眼,也瞧不出个所以然。要不怎么说,天分与生俱来,学是学不会的。就好比你想当长跑运动员你就能当上吗?你骨子里没那天赋,就是绕地球跑一圈也白搭。你想当画家就能当吗?你脑子里没那根一点就透的艺术纤维,再画也就是个小学美术老师的水平。总而言之,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夏丽英是有灵性的,她的灵性就表现在她的织毛衣上。……
世界文学名有名译典藏全译插图本琥珀(全2册)/长江名著名译(全译插图本) 本书特色 美国作家凯瑟琳·温莎的历史言情小说《琥珀》则借用历史背景,生动...
凤凰集-沈从文别集 本书特色 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关于凤凰,沈从文说:“湘西的神秘,只有这个区域不易了解,值得了解。”让我们借助这一组...
听雪集 本书特色 本书为开卷书坊系列丛书二辑之一。开卷书坊为文艺界数位著名作家的散文小品集。《听雪集》为其中一本。本书是作者许宏泉辑录历年创作的游记杂感而成,共...
露水硕大-散文集 本书特色这是一本有艺术魅力、有文学之美的散文集。这样的散文,只有诗人才写得出来:悲悯、细腻、深情、灵动、甜蜜、忧伤……作者杨犁民描写乡村的文字...
诗经 本书特色 ?《诗经》是我国**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被称为《诗》或《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
草堂.第51卷 本书特色 有温度有质感的大唐风骨有颜面有尊严的当代诗歌由当代诗人梁平主编,高质量、高稿酬、高颜值的诗歌刊物,立足成都,面向海内外,是成都诗意的城...
作品目录目 录论穆旦的诗(王佐良)一颗星亮在天边――纪念穆旦(谢 冕)1934年流浪人神秘两个世界夏夜一个老木匠前夕冬夜梦(散
增广贤文 本书特色 张齐明译注的《增广贤文/中小学传统文化** 经典丛书》由中华蒙学经典《增广贤文》改型而来,保留了原书稿中的原文、注释、译文、点评等文字内容,...
二十一个故事 本书特色 《二十一个故事》是格雷厄姆·格林的短篇创作集大成之作,收录其写成于一九二九至一九五四年间的二十一部短篇小说。《地下室》中的小男孩因目击一...
《民国史研究(第1辑)》内容简介:《民国史研究》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依托地处北京的区位优势和本单
地之子-台静农全集 内容简介 《台静农全集》共11卷13册,160余万字,32开,布面精装,全套定价480元。本书精心选编了体现台静农小说、散文和诗歌创作实力,...
余中先译文自选集 本书特色 余先生,您是大诗人克罗代尔的研究者和译者,同时还是钱拉·德·奈瓦尔研究者和译者。除了这两位,您还曾翻译过许多风格不同的作家,如米歇尔...
太阳沸腾的众口:托马斯.萨拉蒙诗选 本书特色 托马斯萨拉蒙是斯洛文尼亚当代*杰出的诗人。出生于中欧小国、坚持以母语写作的萨拉蒙,却以诗歌征服了世界,是公认的国际...
毛建军,1958年生于北京,现为朝阳医院推氧气瓶的一名普通工人。推完氧气瓶回到东五环小家的他,会用纸笔写下自己的思考:“纠结一个人是不是北京人实在显出我们的鄙陋...
许地山散文 本书特色 许地山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他的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文坛却独树一帜。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
本书为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系列国别文学史之一,该系列由著名学者主编,因定位的读者目标为普通大众,故力求以叙事的方式写成一本整体连贯、可通读的文学史,而非仅供专家参考...
道德论丛-普鲁塔克全集-(全四卷)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吉林出版集团出版★ 普鲁塔克,被誉为“西方的孔子”,辅弼两位盛世贤君哈德良皇帝和图拉真皇帝,铸就百...
《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内容简介:本书为博尔赫斯的第一部诗集,1923年博尔赫斯自费出版,是他步入文坛最初的尝试。诗集主要描绘作
荷花淀 本书特色 他的作品,是解放区文艺的奇花异卉。它们不但以自己的形式包容时代内容,而且在当时及其后,培养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训练了一些能鉴赏他的细腻委婉曲...
在血与火中穿行: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救护纪实:1939-1945 本书特色 《战火中的行走》是一部纪实报告文学。“七七事变”以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为配合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