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会学习-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成绩

爱学习.会学习-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成绩

作者:唐曾磊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年:2015-09-28

评分:5分

ISBN:9787807166023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爱学习.会学习-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成绩 目录

目录序言…………………………………………………………………………………………………………**章教育的基本问题………………………………………………………………**节教育的含义………………………………………………………………一第二节针对教学对象的两种假设………………………………;

爱学习.会学习-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成绩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分析了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如何学习、如何启迪智慧等*根本的三大教育难题,形成了一套“快速学习法系统”,作者认为学生学习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是浮躁,戒除浮躁*有效的办法就是培养认真的能力。

爱学习.会学习-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成绩 节选

*近经常与京城教育界“五少”之一唐曾磊老师切磋关于学习与智慧的
重要命题。
受益良多。
很多地方值得与大家分享。
其中*值得与大家分享是:学生学习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是浮躁。
唐老师认为,学生不爱学、不会学,从根本上讲还是浮躁。
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浮躁的解释如下:轻浮急躁。《广
雅》中有:浮,漂也。浮游也。浮就是轻浮、漂浮的意思。《说文解字》说,躁,
疾也。《管子心术》中说,躁者不静。躁就是性急、急躁。
浮躁是所有成功的大敌。
人们经常心不在焉、心浮气躁、朝三暮四、浅尝辄止,常常表现出坐卧不
宁、失魂落魄的样子。做一件事情,经常焦虑不安、患得患失,常常没有耐心
认真做完,急于放下手中的事情赶去做另外的新的事情,但对新的事情依然
如此。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贪得无厌,却静不下心
来,因而到*后不但一事无成,而且常常感到身心疲惫……
浮躁的人不但学习不会好,做任何事情都会做不好。很多大事故就是
因为一些小的事故导致的,而小事故之所以不断出现,就是因为人们的浮
躁。
浮躁就是做事情表面化,轻浮而且变化快。那么为什么人会表现出浮
躁的特性呢?而且为什么浮躁的情况如此普遍?因为人会心随境转,所以
人的心不能停在一个地方,一旦有什么吸引人的事情发生,人们的注意力就
马上跟着走了,这就是浮躁产生的原因。
唐老师认为,浮躁会带来以下危害:
(1)上课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
太多的同学忽视了这个问题,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老
师一问“懂了吗?”他们就会随波逐流、异口同声地喊“懂了”。
自认为“懂了”,学习过程即告停止。
学习是从认识到自己不懂,或承认自己不懂开始的,直到学习者自己认
为自己懂了为止。一旦自己认为自己懂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懂了,学习的过
程就戛然而止了。
没懂自认为懂会导致学习半途而废。
很多同学不承认自己有这样的问题,他们自认为自己上课是听懂了的。
至于后来不会做了,是因为时间久了,或者又忘掉了。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没有学会的时候自认
为学会了而拒绝继续深入学习的问题,存在浮躁的问题。
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拿登上十层的台阶作为
学会的话,只要不达到第十层台阶,每一层台阶停下来都是失败!
所以,有一句俗话:成功的路上尽是失败者。他们距离成功有的远,有
的近,有的甚至只差一步,但他们停下来了。在没有充分学会的时候,学习
停止了,这时候,遗忘的因素会很快占到上峰。这样,当时认为学会的知识,
其实根本就没有掌握,考试的时候考不出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2)看书一看就会,其实没有真会
很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二往往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翻几页就算是看过
了,无法深入看书。
对于学生来说,深入看书有两方面:
课前看书——
目的就是找问题:
A.接下来该学习什么了?
B.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
C.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预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了解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为课上更好地学
习做准备。预习时可能对重点知识认识得不清楚,抓得也可能不准,这都没
关系。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查一查,感到
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是原有知识基础问题,还是理解问题。如果是基础问
题就要自觉补一下,看一看是否可以解决;如果是理解问题,可以记下来课
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去解决。
课后看书——
A.深入已经掌握的问题,再次寻找问题;
B.近期所学的整个内容体系是否明确?
C.本节课与已经学过的什么知识点有联系?
D.这个部分的知识学到这里,接下来应该学习什么?
E.我自己能不能把要学的内容构造出来?
(3)题目拿来就做,没看清条件就做。
学生很多时候看到题目,没有仔细审题,而是急于动手,所以经常出现
题目看不清,条件没有看全就开始做题。这种情况做对的可能就很小了。
等到题目做错了,才恍然大悟:有个条件没看清楚!
做题目的时候,先写出明确的已知,求证或求解,然后再做题目是一种
比较好的解题习惯。
失败的人都会想,我下一次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也会想,下一次一定更
成功。
但下一次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其实下一次就是从现在开始。
人生就是现在,从前只是记忆,将来只是想象,唯有现在才是真实的,抓
住现在就抓住了人生。 .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如果有那么一天,时空倒转,让我们从80岁活到
一岁,那么,世界上一半人将成为哲学家,世界上一定会多出几百个百万富
翁。”
大卫·葛雷森说:“我相信,现在未能把握的生命是没有把握的;现在未
能享受的生命是无法享受的;而现在未能明智地度过的生命是难以过得明
智的;因为过去的已去,而无人得知未来。”
要停在当下,不要急着往前走。
如果每一个现在都辛勤地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将是一种持续的增长状
态;如果每一个现在都在处于碌碌无为、低效率的工作状态,或者无进展、得
不到进展的工作状态,实际上是白白消耗了生命。
拿到题目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不要急着做题,而是要先
把题目看清楚再做。要想一想:
这个题目考什么知识点?
给出的直接条件是不是能够解出题目?
有什么隐含条件?
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出问题?
(4)做完题就上交,没检查好就上交
很多同学总是急匆匆地把题目做完就交上去了,让他检查,他就根本检
查不下去,有些很明显的问题,本来应该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他盯着看半
天都看不到问题。
不检查就上交是浮躁*典型的表现之一。学生做完题目后,耐心已经
达到极点,*想的事情就是赶紧交上去万事大吉。
这种浮躁心态是学习的大敌,如果不彻底克服,学习永远不会好。
(5)发现题目错了,以为粗心不改正。
唐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位初三年级的女生名叫孙××,她本来就是班里比较出色的学生,尤
其是数理化成绩,有的已经接近满分。但由于人大附中竞争非常激烈,她的
排名只能在200名以后。因为人大附中几乎是北京中考录取分*高的中学,
她要想稳稳地升入人大附中的高中部,要考到200名以内,甚至*好是考到
150名以内才比较有把握。但她和她的父母觉得靠她自己的努力没有把握
达到这个目标。
她刚来咨询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要不是犯了一些‘低级错误’,我的成
绩还要高。”
我当时就回了她一句:“你这次有多少分是因为‘低级错误’丢的?”
她说:“数理化三门大约就有十几分!”
“上次考试有没有犯‘低级错误’?”我进一步追问。
“有!”她很诚实。
“再上一次呢?”我步步紧逼。
“有……”她开始有些不好意思了,“好像一直有……”
“从小就是犯‘低级错误’长大的,对吗?呵呵!”我开了句玩笑。
“对对对!呵呵……”她倒也直率。
“只要你认为是‘低级错误’,你就永远改不了,就永远不能重视这个基
本的事实:那就是,题目会做,但怎么都不能把会做的题目得满分!”
“对对对!你快跟我说一下怎么改掉这个毛病吧!”
“打掉浮躁!”
后来她一模进入全校前200名,二模进入前150名,*后中考的时候,她
的成绩在全海淀区排名第83名。
唐老师认为,有以上5种浮躁的习惯,学生的成绩一定不会理想。
学习好的*佳途径是:培养孩子认真的能力,做到真正“学会”。
近10年来,唐曾磊老师作为一位智者,又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放
弃了很多重大的“发财”机会,沉下心来研究如何学习与如何启迪智慧的根
本问题,逐渐形成了一套真正有效的“三倍快速学习法系统”,从教育的原理
深入探索学习之道,智慧之道,功在千秋。
本书是唐老师的代表作之一,值得向广大教师、学生、家长推荐。
**节教师的素质
一、严师出高徒
“师道尊严”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后人把“师”“道”“尊”“严”四个字拆开理解为:学习
知识的时候,严格的老师难得;教师严格就会受到尊敬,他所传播的学问道
理才能受尊敬;学问道理受尊敬,人们才能重视学习。
依照中国的传统,人们对“严师”宠爱有加:
“严师出高徒。”“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明·王守
仁《严师箴》)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宋·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严”几乎成为对“师”*重要、*主要的要求。严师主要是指教师严格
要求学生,严谨治学。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项基
本任务是紧密相联的,以传道为首,以授业、解惑为次。如果教师只是“习其
句读”,只讲求零碎的知识而不传道,那是“小学而大遗”,即因“小”而失
“大”。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曾经做过几次对比实验,结果发现:越是严格的老
师,教学效果越是好。
严格和严厉是有差别的。
我们首先看一下两个词语在字典中的意思:
严格:是指严肃而认真,用于遵守和执行制度或掌握标准时,不偏离原
则,不容马虎。指的是对事情的态度。
严厉:是指严肃而厉害。不宽容。指的是对人的态度。
教师对待学生该不该严格?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对待学生严格的意思
是:对待学生,必须要让学生严格遵守和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学习
计划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
社会的发展。
凡是苏步青教授的学生,哪怕经过几十年之后,都还能谈出苏老师对他
们严格要求的许多事例,并且都表示对苏老师的严谨治学受益匪浅。这足
以说明教师的严格要求,在学生中产生了终身的效益。
1982年,美国里海大学熊全治教授回国时,特地赶往上海看望苏步青教
授。他是苏教授在贵州“山洞讨论班”中培养出来的4个学生之一。他当年
曾因参加讨论班报告准备不充分而被苏先生训斥过,他对此记忆犹新,感激
地说:“幸亏40年前苏先生痛骂了我一顿,把我给骂醒了,否则也许不会有
今天的成就。”
苏步青教授曾说过:“名师出高徒,天下没有不出高徒的名师。但是,我
觉得这句话还不全面,应该是严师出高徒。学生的本领大了,无形中就把老
师的威望提高了。”
他把“名师”改为“严师”,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充分体现了一位老教育
家和科学家严谨治学的高尚风范。
教师对学生严格的深度应该怎么把握呢?
首先,我们看到,中小学生往往都未成年,相对于成人来说,他们的自制
能力还非常差,所以对他们的要求标准不能像对成人一样。
其次,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大家的素质和基础不一样,对他们的要
求也不一样,教师不应该拿极少数优秀学生的标准来要求普通学生,同样也
不能拿普通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优秀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和行为应采取不同
的标准。但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严格是对他们的学习和行为规范采取不同
的标准,不是对他们的人格采取不同的标准,否则在对某些同学严格的同
时,会严重地伤害另一部分同学的自尊心。
现实中的学生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用理想中完美学生的统一标
准来要求他们,教师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以至于出现对学生越看越不顺眼
的情况。
再次,严格要求,需要对要求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不应该在模模糊
糊的问题上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因为,这样的问题可操作性不强,学生无法
严格执行,只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公司的领导让一个员工分苹果,说把大个的分成一堆,中个的分成
一堆,小个的分成一堆。这个员工分了大约半个小时后,气乎乎地来找领
导:“我不干了,你还是让我做别的吧!”
领导很奇怪:“怎么了?这个活比别的活要轻松得多啊,其他员工的工
作要累得多呢!”
这个员工说:“我宁可做那些累点的活,心里踏实!”
原来,大、中、小是非常不明确的标准,在分堆的时候,一开始,这个员工
有一个标准,但分着分着就发现中个堆里的个别苹果会比大个堆里的苹果
还要大,甚至小个堆里的个别苹果都可以放到大个堆里了,而且每次做选择
的时候因为没有明确的标准,所以心里非常不踏实,总是考虑再三,但还是
难免分错。这种心理压力会让人产生严重的烦躁情绪,特别容易疲劳。
*后,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严格要求,但不应该对学生态度过于
严厉。
学生年龄较小,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而且老师的态度往往又是学生心
里非常在乎的一个因素。当老师对学生严厉的时候,学生感觉到的是自己
错了——是自己这个人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
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韩愈认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
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说,无论社会地位
高低,无论年龄长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师。但一个“师”如果没有一定的
“道”,那就不成其为“师”。学生“从师”即“从师道”,是向老师学习其道。
所以衡量教师的标准首先是“道”。凡是具备了“道”的,才可以做教师。
道是衡量教师的标准,所以谁先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即“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由于
对“道”的某方面的造诣不同,对“业”的某方面的专攻不同,也许学生不一定
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教师一定不是万能的完人,须破
除对教师的盲目迷信,要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谁
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拜他为师。这既是能者为师,也是“教学相长”。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