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作者:汪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5-1

评分:8.8

ISBN:9787108051646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等。

作品目录

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重印本前言)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两种中国叙事及其衍生形式
第二节 帝国/国家二元论与欧洲“世界历史”
第三节 天理/公理与历史
第四节 中国的现代认同与帝国的转化
上卷
第一部 理与物
第一章 天理与时势
第一节 天理与儒学道德评价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礼乐共同体及其道德评价方式
第三节 汉唐混合制度及其道德理想
第四节 理的系谱及其政治性
第五节 天理与郡县制国家
第六节 天理与“自然之理势”
第二章 物的转变:理学与心学
第一节 “物”范畴的转化
第二节 格物致知论的内在逻辑与知识问题
第三节 “性即理”与物之自然
第四节 乡约、宗法与朱子学
第五节 朱子学的转变与心学
第六节 此物与物
第七节 无、有与经世
第八节 新制度论、物的世界与理学的终结
第三章 经与史f一)
第一节 新礼乐论与经学之成立
第二节 经学之转变
第四章 经与史(二)
第一节 辟宋与清代朱学的兴衰
第二节 经学,理学与反理学
第三节 六经皆史与经学考古学
上卷
第二部 帝国与国家
第五章 内与外(一):礼仪中国的观念与帝国
第一节 礼仪、法律与经学
第二节 今文经学与清王朝的法律/制度多元主义
第三节 今文经学与清王朝的合法性问题
第四节 大一统与帝国:从礼仪的视野到舆地学的视野
……
第六章 内与外(二):帝国与民族国家
第七章 帝国的自我转化与儒学普遍主义
下卷
第一部 公理与反公理
第八章 宇宙秩序的重构与自然的公理
第九章 道德实践的向度与公理的内在化
第十章 无我之我与公理的解构
下卷
第二部 科学话语共同体
第十一章 话语的共同体与科学的分类谱系
第十二章 作为科学话语共同体的新文化运动
第十三章 东西文化论战与知识/道德二元论的起源
第十四章 知识的分化,教育改制与心性之学
第十五章 总论:公理世界观及其自我瓦解
附录一 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形式”的论争
附录二 亚洲想像的谱系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 · · · · ·

作者简介

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等。

精彩摘录

戴震是乾嘉时代的杰出人物,他的学问水准和思想能力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却也显示了那一时代的深刻的思想和道德困境。他身居京师,又是公认的学术重镇,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和探寻,有着较之他人更为敏感和深刻的体会。戴震在汉宋之间往返周旋,在儒释之间来回辩难,在道法之间依违其说,虽欲以儒归儒,以宋归宋,以释归释,以道归道,但最后却仍然在孟荀、汉宋之间调停其说,最后归于理礼合一、道器一体的儒学宗旨和经学教条。戴震的理欲之辩的批判力量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而其限度也来自这一前提。我们从他对“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的呼唤中听到了一种微弱的暗示,这就是治道合一或理法合一构成了最为严重的压制。但暗示仅仅是暗示,那个在法之上能够表达对于死者的同情的超越性的范畴终于没有分离出来,如果那样的话,戴震就成了一个理学家。在他看来,道器一体、理礼合一和治道一致的儒学理想并没有错,问题是如何解释这些基本的原则。他的抗议的严峻性和立论上的正统性,恰恰表达了有清一代士大夫所面临的思想困境:理礼合一和治道合一是内在于儒学的基本命题,它是清代儒学经过艰苦探索得出的结论,从而也构筑了一种难以突破的思想前提;但恰恰是这一思想前提本身已经为他们置身的、试图加以批判的制度所利用。因【第458页】此,戴震的经学造诣越是深湛,他所感到的压力也就越是巨大;他的义理激情越是浓郁,他的内心紧张就越是强烈;他对思想困境的洞察越是清晰,他回应这些思想挑战的方式也就越是复杂;他对不同门派和取向的理解越是具体和深切,他的激烈的批判声调就不能不带有更多的曲折迂回。这种思想的复杂性造成了一种心理上和道德上的暧昧,也许可以说戴震因其丰富而略显脆弱。我猜想,戴震不会认可任何一种来自单方面的谴责,他或许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学术方式能收摄各种矛盾。无论如何,戴震在几种思想之间闪转腾挪、纵横捭阖、各个击破,恰恰说明经学内部蕴含着自我怀...

——引自第457页


当我们说宋代包含了某种“早期现代”的因素时,我们需要在一个不同于京都学派的、摆脱现代性的时间目的论的和超越民族主义知识的框架中来重新表述这个问题。

——引自章节: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重印本前言)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