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传统

古典传统

作者:[美]吉尔伯特·海厄特(Gilbert Highet)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5-10

评分:9.6

ISBN:978755025840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联合推荐

比较文学领域、古典文化接受史领域里程碑式著作

一部紧扣主脉、细节饱满、层次丰富的西方文学史

【推荐】

海厄特的大著是一部地道的欧洲文学史,它当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欧洲文明,但在我看来,这部出色的著作其实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文明。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

我希望海厄特的中国读者通过这本著作,让“我们”的文化也“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思想生活的重要性……和唯一不朽的财富:灵魂”。

——雷立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海厄特不太可能把我看做他的天命读者,但在《古典传统》出版六十年后重读本书时,书中在记录古典作品对西方文学之影响时的出色编排和细节仍让我像当年一样钦佩。我与海厄特只有一面之缘,但暮年的我仍然对他的学识和热情心存感激。他的书仍然活着,并将继续活下去。

——哈罗德·布鲁姆,耶鲁大学斯特林人文学讲座教授

重读海厄特的《古典传统》,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它的魔力。与库尔提乌斯的《欧洲文学与拉丁语中世纪》一样,本书是古典学在20世纪中叶那个特定时代的一座丰碑,它饱含人文精神,立足保守态度,致力于复原遭遇纳粹暴行后显得分崩离析的西方文明。广博的内容和宏大的概览赋予了其力量。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哈佛大学约翰·科根校级特聘人文学讲座教授

自六十多年前海厄特的著作第一次出版后,它仍是希腊罗马文学在后世的全部故事的最佳单卷本指南。《古典传统》充分展现了这段千年历史的复杂性:海厄特不仅描绘了古典著作如何塑造了后世的读者,还告诉了我们中世纪及现代的作者如何利用古典元素创作出自己的独特作品。博学、妙语频出、恪守人文主义,海厄特的著作既全面又好读。

——安东尼·格拉夫敦,普林斯顿大学亨利·普特南校级特聘历史学讲座教授

【编辑推荐】

⊙ 本书出版以来60多年间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与日语,早已奠定了学术经典的地位。

⊙ 本书勾勒了古典传统影响西欧和美国文学的主要途径,范围宽广;重要作家和作品被放在与古典文化的关系下进行检视,具有其他文学史难以企及的深度。

⊙ 全书语言博雅晓畅,没有当代文学评论的学术黑话,稍具文学史常识即可顺利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自1949年出版以来,陆续被翻译为多种欧洲语言及日语,是比较文学领域赫拉克勒斯式的壮举,也是古典文化接受史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

本书的主旨是勾勒希腊语和拉丁语传统影响西欧与美国文学的主要途径。以此为线索,作者带领读者对西方文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全书自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衰亡和日耳曼蛮族文学在“黑暗时代”破土而生写起,描绘了直到20世纪初西方文学的发展脉络,涉及众多的人物与主题。书中谈到了奥维德对法国中世纪文学的影响、乔叟对维吉尔和西塞罗的借鉴、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文学与“异教”文学对抗、巴洛克时期对塞内卡的模仿及讽刺作品的重生,经过革命时代灿若星河的天才,最终落脚在现代主义的诞生和成型。

全书以博雅晓畅的语言写成,没有现代文学批评中充斥着的学术黑话,作者以轻柔而富有魅力的语调,将贯穿在西方文学传统中的核心主线向读者娓娓道来。这也许不是面面俱到的文学史,却是一部紧扣主脉、细节饱满、层次丰富的立体的文学史。

作品目录

中译本序一
中译本序二
序 言 哈罗德·布鲁姆
前 言
第1章 导 言
第2章 黑暗时代的英国文学
第3章 中世纪的法国文学
第4章 但丁与古代异教文化
第5章 走向文艺复兴:彼得拉克、薄伽丘、乔叟
第6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
第7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
第8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史诗
第9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作品和传奇
第10章 拉伯雷和蒙田
第11章 莎士比亚的古典学
第12章 文艺复兴及以后的抒情诗
第13章 转 型
第14章 书籍之战
第15章 对巴洛克的注解
第16章 巴洛克悲剧
第17章 讽刺作品
第18章 巴洛克散文
第19章 革命时代
第20章 帕尔纳索斯和反基督
第21章 学术的世纪
第22章 象征主义诗人和詹姆斯·乔伊斯
第23章 对神话的重新诠释
第24章 结 语
简要参考书目
注 释
出版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吉尔伯特·海厄特(Gilbert Highet,1906—1978年),苏格兰裔美国古典学家、评论家、文学史家。1938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拉丁语和希腊语系主任,1950年任拉丁语言与文学安东讲座教授(Anthon Professor)。海厄特一生致力于古典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荷马概论》(An Outline of Homer,1935年)、《古典传统》(The Classical Tradition,1949年)、《教学的艺术》(The Art of Teaching,1950年)、《讽刺文学的解剖》(The Anatomy of Satire,1962年)。

王晨,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译作有《黑死病》、《骑士之爱与游吟诗人》、《论欧洲》、《拷问法国大革命》等。

精彩摘录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西班牙语barroco,意为“不规则的大个儿珍珠”。规则的珍珠是完美的球形,不规则珍珠表面有的地方向外突出,膨胀到几乎崩裂,但仍然保持完整。因此,“巴洛克”表示“受压制但几乎冲破桎梏的美”。文艺复兴的艺术是一颗完美的珍珠。而处于文艺复兴和革命时代间的17和18世纪的艺术就是巴洛克式的珍珠。这个词的基本意义体现了强烈的情感以及更强烈的社会、美学、思想、道德和宗教桎梏间的互动。今天,巴洛克艺术和文学留给我们的印象是程式化、对称和僵化。巴洛克时代的人们看到的则是热烈的激情同坚定、冷静的控制之间的张力。这种矛盾出现在了他们自己的生活和他们笔下的人物中。……

——引自章节:第15章 对巴洛克的注解


对于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门类的艺术家而言,希腊和罗马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呢?首先,它提供了题材,范围从悲剧故事一直到花瓶、墙面或橱柜上的细微装饰性花纹。尽管道到“现代派”的抵制,罗马还是变得面貌一新,出现了宏伟的宫殿、巍峨的大教堂、又长又直的道路以及当时欧洲各地纷纷拔地而起的按照几何形状设计的市镇(有些“现代派”也对此做出了贡献,比如建筑师佩罗尔)。……其次,它提供了形式——如悲剧、喜剧、讽刺诗、人物素描、雄辩、哲学对话、品达体与贺拉斯体颂诗,不一而足。更重要的是,它还作为一种约束力量大受欢迎。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受到了激情的危险,于是寻找各种适合的手段对其加以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宗教。社会地位是另一个手段,因为表现出极端的情感是没有教养的。同崇高和纯洁联系在一起的希腊一罗马的道德(特别是斯多葛主义)和艺术典范同样是强有力的手段。与许多中世纪的艺术不同,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很少是怪诞和低俗的。(与古典作品中对鬼魂在冥府所受折磨的描写相比,但丁地狱中的刑罚更可怕,但也经常显得丑陋和污秽。)因此,古典的榜样可以帮助现代人忘记内心的鄙俗或将其最小化,甚至以明显的个人牺牲为代价来实现崇高。作为精明的心理学家,耶稣会教士知道,如果教授得法,古典文学会净化心灵和升华灵魂;他们成了近代世界最伟大的一群古典学教师。他们通过古典传统开发了学生们的头脑,学生中包括大量形形色色的天才:塔索、莫里哀、笛卡尔、伏尔泰……把古典文学和高雅艺术作为道德约束是明智之举。让它们成为美学约束的做法最初也是正确的,但后来矫枉过正,不仅没能提供指导原则,反而成了抑制和扼杀的力量。比如,巴洛克悲剧必须遵守的法则中有一些被归到亚里士多德名下,但亚里士多德本人从未把它们视作法则,而其他许多法则更是会让他觉得可笑和吃惊。这种矫枉过正有时被称为“古典主义”(classicism),如果不是意...

——引自章节:第15章 对巴洛克的注解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