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作者:[德国]卢安克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3-12

评分:9.0

ISBN:9787540653590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如果你喜欢看故事,那么卢安克独特又传奇的经历足够让你佩服:在偏僻的广西农村居住、教书、做农活、放牛……不过卢安克的说法是:“其实我很自私,因为我是为了自己的兴趣选择最适合的环境,我有条件选择这样的生活,我的钱在农村生活足够我用。别人做不到是因为他们必须为了生活保障而工作。”但是,卢安克说:“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有的人一方面说佩服我,把我神化;一方面却又对我说‘你应该结婚、挣钱’,要求我像他们一样呢?这不是很矛盾吗?”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这本书里介绍的华德福教育,一种与孩子的天性合作的教育,值得你好好地思考是否适合你的孩子。它除了智力的教育外,还强调人的躯体、感情、意志和精神都进入教育体系。它要求基础教育让艺术、体育和高级手工进入和支持理论课;它不提倡学生用课本而是要求自己写自己的课本。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任Federico Mayor的话说就是:“把每一个儿童当作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在相互依赖中建立关系并且允许孩子们去发现、发挥,并正确地加强孩子们的能力和潜能。”这种教育,将使你的孩子身、心、意三方面都得到培育,使他们成为毅力、感情与思想三重健全的人才。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如果你是一名教育工作者,那么,你必须细心耐心地去读完这本书。

精彩摘录

我在这个孤儿院专门负责一个9岁的新来的男孩。小孩9岁时意识正处在变换状态中,他再也不会直接相信大人说的话,因为他刚刚发现自己和环境之间的不同及彼此的距离。所以9岁的小孩需要一个认真的、在心里也支持自己说和做的事情的老师。这样学生才能感到世界的真理。可是我要管的这个小孩只知道殴打别人和通过挑衅比他年纪大的孩子让别人来打他。就是我也常被他打。他自己说过:“我需要紧张,需要压力”。他有意识地追求打和被打的关系,因为他觉得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有意思的事情。有时他一边要求我保护他,一边打我,以打我的方式强调他的请求。我发现,所有的教育模式对他来说都是无效的,我只能慢慢地观察,从他的问题来找出我的做法。我想起:一个7到10岁的小孩还没有他自己独立的感情,因为他的心理动力还没出现。所以7到10岁的小孩还依靠年纪大的人们的感情来接受。然后我又了解到他父母是什么人,发现他们是那种经常流连忘返于红灯区、一点感情也没有的人。根据这个男孩思考的才能他已经比较成熟,可是他完全缺少一种能把生活中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的感情。我再观察那个小孩时就发现,他其实非常想得到感情,可是因为他从父母那里没有学会其它抒发感情的方式,他只能从别人被打和自己被打时的哭泣中体会到感情。打他的孩子打够了,他就暂时停止挑衅他们,打得不够时就会继续欺负他们。小孩做事用的意志还是很直接的,因为发挥意志的是他非常同情的事情。我们都会同情我们想做的或者想要的东西。我们都能发挥这种好感。也可以说:意志是同情的才能。不过这个小孩在同情他正在做的事情时,他整个感觉(知觉)好像都被这个兴趣而控制,使他除了自己和所做的事情以外,什么都感觉和感觉(知觉)不到。甚至我说话时离他的耳朵只有几厘米他好像也听不见。人和动物本来不一样,人比动物能发挥的才能是认识自己做了什么事。为了得到认识的才能需要发挥的是反感。我照管的这个小孩缺少的才能是...

——引自第8页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样子呢?成长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进入物质、训练在物质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要完全地进入到物质中去,使得他到了青春期就一定要失去本有的精神自然的引导。只有这样,只有他已经经过了这种狭窄无精神的"洞",他才可能自己有意识地寻找精神。从这个时断起,留下的唯一让他们真正在一起的可能,只有共同的兴趣和一起来做事。

——引自第1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