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与痒

痛与痒

作者:邵燕祥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2015-10-01

评分:5分

ISBN:9787506380072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痛与痒 本书特色

此书所收篇章,多为作者对于以往人和事的回忆,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珍贵的史料价值,然而文字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其价值的核心是对历史的反省,对历史的批判。 这本书稿,上接2009年春至2011年6月大抵两年间所作长短文章的结集《蔷薇叶子》(青岛出版社,2014),收入了2011下半年至2014年末的大部分文章。所以叫近作。 为什么标作“文章”?我不是文体学者,过去不甚注意散文、随笔、杂文以至小品的界限(当然知道太长的不能叫小品),笼统的说自己写的是杂文吧,一来如同说“杂著”,或如俞平伯年轻时的书名之为《杂拌儿》,二来追慕鲁迅先生从初题“杂感”或“杂感文”,后遂直截了当命名“杂文”。当然,从“鲁迅风”的高度来考量,我是有很大差距的。

痛与痒 内容简介

此书所收篇章,多为作者对于以往人和事的回忆,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珍贵的史料价值,然而文字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其价值的核心是对历史的反省,对历史的批判。这本书稿,上接2009年春至2011年6月大抵两年间所作长短文章的结集《蔷薇叶子》(青岛出版社,2014),收入了2011下半年至2014年末的大部分文章。所以叫近作。为什么标作“文章”?我不是文体学者,过去不甚注意散文、随笔、杂文以至小品的界限(当然知道太长的不能叫小品),笼统的说自己写的是杂文吧,一来如同说“杂著”,或如俞平伯年轻时的书名之为《杂拌儿》,二来追慕鲁迅先生从初题“杂感”或“杂感文”,后遂直截了当命名“杂文”。当然,从“鲁迅风”的高度来考量,我是有很大差距的。后来有了问题:文学理论批评家们,在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成绩进行总结和评骘的时候,常对这些往往针对社会文化有所议论,却又带有一些文学色彩的边缘文体感到犹疑,特别是其中部分被称为“时评”的速朽文字,左右为难,归入文学好像差点成色,完全弃置不顾又不大说得过去。——为了帮助这些专家学者摆脱两难,我想,索性把这些介于文学与新闻之间边缘文体,可能或有的认识意义大于应有的审美意义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索性还它一个古旧的范畴,叫作“文章”,让这些跟从古以来由“文章学”规范的文章多少又有所不同的另类“时文”,找个不受争议的,也不受歧视的位置安顿下来吧。只是不知有关各方高见如何?至于以《痛与痒》为书名,卷首引的无名烈士诗中有此二字,可以点睛,三十年前我写过一篇《话痛痒》,就是从这首诗引伸说开的。原想把旧文放在这里代序,再一想,不可低估可敬爱的读者们的智商了,大家意会的事,何必费词赘述?诗评家曾指出我写诗过于直露,后来我转写杂文,以为既是所谓“议论文”,总该把想说的说透吧,因此少用曲笔,不懂含蓄,也还是没有参悟文章之道。今后如有条件继续为文,还是要加以注意。因此,卷首引的辛稼轩词,我也就不强作解说了。好在这首词流传千古,解说者何止百千?当代杰出词人徐晋如(胡马)有一则词话,更极力推崇这阕词的下片。在这里,我也转请可敬爱的读者朋友们讽咏几遍,当可得之。

痛与痒 目录

2011 小姐,老师和同志——小议词语的变迁 一种社会心理的辨析 祝贺杨绛先生百岁大寿 对官员的“精神卫生”检测 公务员的“门槛” “武装便衣别动队”献疑 建议解禁反映昆仑关战役影片 罗孚:一个悲剧的存在 读《资中筠集·士人风骨》 曾卓:永远的友人与爱人——纪念曾卓逝世十周年 为谢伯子作《朴庐读札图》题跋 也还是咬文嚼字——对“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的一点反思 一九六三年的邂逅2012 一本书的命运,以及…… 关于当时当地之作 一名苏军元帅的功与罪——夜读抄 诗人黄苗子 《秉烛日札》题记 回味“知识分子无知论” “国象”和“非遗” 祖光凤霞,对不起! 丁图的诗 答《杂文选刊》记者李庆玲女士问 太匆匆 给严家炎先生的信 一位老延安的肺腑之言——夜读抄 一九六三年的邂逅·续篇 “祝贺一个新的开始” 诗话二则 致罗孚先生谢赠《双照楼诗词集》 重读荒芜的打油诗2013 想起了吴祥子 愿舒展安息 由茨维塔耶娃之死想到法捷耶夫之死——夜读抄 (附)法捷耶夫遗书 历史功过论 贺信·关于《中国新诗编年史》 溃败从哪里开始 回望“小蜂房”——《小蜂房随笔》重版小记 徐铸成1957年的访苏之行——《徐铸成日记》访苏部分读后 向周有光先生祝贺“米寿” 梅益:大历史中留下的足迹和背影 你还仰望院士吗? 粤海来风一百期 看草是草见花是花——读何频《见花》 读胡小胡《清泉石上流——我的父亲母亲》 纪念温济泽:写在两篇旧文后面 写给牛汉追思会的信2014 黄宗英说赵丹事 致黄宗英 答冯立三关于当前旧体诗写作 诗酒忘年怀罗孚 悠悠六十五年间——追怀恩师周定一(1913—2013) 《一个戴灰帽子的人》自序 再说罗孚 面对《路翎全集》的杂感 以江青为例 当代语境中的“出身”问题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还是人道主义吗? 关于民国时期的大学 朱正为《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写的“读者按” 文学界的两位百年故人 跟着严辰编《诗刊》 我又要骂人 柳荫:*后一位“晋察冀诗人”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